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
如果把孩子划分成5类,学区房或者说重点中学,只对其中一类的意义比较大。
然而很不幸的事,大部分一线中产家长都相信自己家孩子就是这一类。
第五类,最惨的那种。
这类就放弃吧。
一般来说,看病比上学更重要。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疾病。
对于这种孩子,家长最关心的恐怕是自己老了死了,他/她怎么活下去的问题。
他们不会在乎学区房的,恐怕住的离医院近一些更重要。
第四类,没啥大毛病,就是不学习。
这类孩子属于天生不学习那种。
笨一些的,你永远无法给他讲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聪明一些的,你永远无法说服他学习更重要。
当然还有很多是家长本身就是读书无用论者。
反正就是不学习。
打老师,离家出走,男的混帮派女的泡酒吧。
这种孩子其实很多,不过主流舆论关注的不多。
对于这种孩子,你别说学区房,你就是真买了学区房也可能被邻居赶出去。
好学校最重视生源,这种学生是学校最不想要的生源(比智力残疾人都不如,智力残疾人还能说做慈善混个名头)。
这种类型,家长往往到最后也会放弃,不会太纠结学区房和鸡娃。普通人送去职高技校或者直接打工,有钱人花点钱送到国外浪。
第三类,普通人。
这是沉默的大多数。
事实上,客观上,绝大多数孩子都在这里。
只不过很多家长不相信自家孩子这么普通。
对于这类孩子,该上学上学,该考试考试,该玩游戏玩游戏,该早恋早恋。
啥都不落下,啥都不精通。
普通人一个。
这类孩子,你鸡娃,也许鸡出一个多才多艺的普通人。你不鸡娃,也许获得一个快乐的普通人。
反正都是普通人。
这世道,看专才不看通才,一百样平庸不如一样精通。
普通人做不到精通。
因为是普通人嘛……
对于普通人,其实到一线已经是很好了。
在山东河南这种省份,普通人考二本都够呛。
在北京,普通人有机会考一本。
但问题在于,普通人要学区房没有意义。
进名校,普通人垫底,高考一本线。
进普通学校,普通人中游,也是一本线。
进垃圾学校,普通人能混到靠前,还是一本线。
只要进了一线,普通人正常学习是一本线,拼命努力还是一本线……
除非不好好学习,可是不好好学习的普通人,搞了学区房也没啥用,因为这种一般是家长的原因。
当然了,在竞争压力大的省份,普通人去不去衡水中学,结果差别巨大。但在一线,普通人就是这样。
总之,学区房对普通人的作用不大。
可惜大部分普通人的家长不相信自家孩子是普通人。
第四类,有天赋的孩子。
这类孩子在上学前就能看出聪明,过去老话,这孩子是块读书的材料。
一般来说,一个村子一个镇子里都会有至少一个有天赋的孩子,就是所谓「别人家的孩子」。
但在一线,事情不一样了。
一线汇聚全国精英,很多精英真的是基因好,家族亲戚都是从农村考进名校那种。
(我遇到过几个这种的,一家子亲戚差的211好的清北,都是村里或镇上的)
所以在一线,有天赋的孩子一抓一大把。
这种孩子,是读书的材料。
可是材料怎么用,却需要好老师好家长的打磨。
就像玉一样,不琢磨,不成器。
在高考大省,这种孩子是一本和211的主力,如果有好老师好家长或自己努力,还能考985。但清北一般没戏。
在一线,尤其是北京,这种孩子的差距就太大了。
有名师,有好的环境,可以冲击清北。
正常努力发挥,985问题不大。
基础差一些,习惯差一些,211应该可以。
环境太差完全被耽误,也有一本保底。
(普通人是可能上一本线,但不一定考到好一本,而有天赋的孩子最差也就是一本了)
这种有天赋的孩子,才是最需要学区房的,让他们接触到好的老师和好的环境,在良性竞争下成长。
有一个问题是,大部分北漂沪漂中产家长,自己是有天赋甚至天才出身,也一厢情愿认为自己的孩子至少也是有天赋的。
但很多是普通孩子。
很难接受。
不过换个角度。
普通孩子出身的家长,孩子还可能是不学习那类的……
已经算是提升了。
第五类,天才。
如果说有天赋的孩子是玉,要琢磨才能成器。
天才就是金子,放茅坑里也能发光。
天才不需要学区房。
最好的学校发奖学金让你来,顺便还能解决父母的北京户口和工作。
(我以前一个同学,农村的,全国数学联赛某高考大省第一,被我们学校挖过来,给奖学金,给全家北京户口,给他爸妈找了北京工作)
在高考大省,天才是清北主力军,偶尔运气不好考985。
在一线,天才是百分百清北,没有例外。
(认识一个同学,从来没在意过学校水平,一直就近入学读的普通学校,中考也没好好考,保送本校高中部,高考直接进清华,是那年他全区唯一一个)
天才的概率太低,大部分家长,哪怕是自己是天才出身的家长,也没指望过自家孩子能遗传天才。
综上,只有第四种孩子,大概占总数不到20%,是需要学区房的。
可是大多数中产家长都不信邪,认为自家孩子就是有天赋,只是环境或其他原因没被发现。
拼命搞学区房,搞到最后其实没什么区别。
但是……
学区房最后可以卖啊,他们没有损失还能赚一笔!
所以只要学区房政策不变……傻子才不搞学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