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宅财经
近期国常会频繁提及「跨周期调节」。
比如9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要求做好跨周期调节,稳定合理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审议通过「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推动扩内需、促转型、增后劲;
那么,国家为什么在这个时刻提出这样的政策,跨周期调节的本质是什么?对于这个时代,我们将要面临什么改变?
1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发达国家用时百年才普及的电灯、电话、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就进入了千家万户,房产的快速升值造就了一批新中产阶级 ,
与此同时,中国的GDP体量越来越大,去年已经突破百万亿,人均收入直接从1990年的903元增长到去年的3.2万元,但从12年后,中国的经济增速越来越慢,直接从之前的双位数增长回归到现在的6%左右,
大象也不可能一直狂奔,高速增长从来就不是常态。像之前那样的发展速度,在世界都是没有先例的,
所以,现在我们提到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也好,跨周期调节也罢,本质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中低速增长的平庸时代,
我们现在之所以接受不了,是因为我们这代人从高速增长的时代走过来,现在经济增长回归常数,大家不适应而已,
不适应的主要原因就是对未来的预期变了,我们渴望保持前30年的发展速度与时代红利,每个人的收入都能快速增长,我们认为这样的高速增长是正常发展速度,但今天的一切告诉我们,时代变了,降低预期才是我们应该正对的现实。
国家为什么要提跨周期调节呢,因为之前我们对经济增速下滑高度敏感,但凡经济低迷 ,我们必然动用货币与财政政策 进行逆周期 调节,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经济忽冷忽热,
经济低迷时货币宽松,财政刺激,导致后期的产能过剩,经济过热 ,又开始降杠杆,收货币,但企业又受不了,周而复始,好在之前的中国基础薄,总体还是向上的,经济低迷时靠扩大财政支出等措施事半功倍。
比如基建投资在中国基建薄弱时拉动经济就很有效,但现在中国的规模大了,再搞大基建投入产出比 越来越弱,中东部的基建已经成熟化,现在能做的只是补充,西部地广人稀,搞基建多了只会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投入产出比太低,变成了事倍功半;
所以,现在国家提出了跨周期调节,
本质就是提高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考量,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相应的,就会提高对经济增速放慢的容忍度,只要经济在合理轨道运行,不偏差太远,政府就不会额外动用手段进行干涉,这才是后续中国经济发展的常态。
而且,说白了,中国经济哪怕保持中低速增长,只要能保持平稳发展,在2035年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2050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绿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应该都不是问题,至于中间的过程,稍稍波动一些,也不影响大局,这就是跨周期调节的着眼点。
2
而且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来源,人口与人均产出方面,中国也进入了相对的瓶颈期 。
人口方面,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红利已经在前三十年用完,当然,这方面国家也在想办法,现在放开三胎的措施就是从人口方面进行的考量。
人均产出方面,知道很多人看到我们现在在进行工业4.0 转型,寄望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自动化能够带动人工效率的一次革命,
但现实点说,世界现在真正发生的改变是通信与信息服务领域,
我们近年的热门公司,无论是早期的腾讯和阿里、百度,还是现在的今日头条和抖音、美团、滴滴,本质改变的是人们的消费与生活方式,对于生产力的提高并无实质性改变,同理,在家办公,远程办公也是一样,只是办公方式的改变,对于办公效率的提高并无改变。
而我们现在热衷提起的自动化、机器人等等,实际在百十年前的电力与工业革命时期已经大规模在西方兴起,西方的制造工厂早就有了这些东西,机械臂、无人工厂本就是从西方传输到我国的,
现在,只是在这些东西的基础上加了网络互联、数据控制 而已,其实对单个个人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无实质性改变;
其实质,是我们高估了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社会,对提高个人生产力的作用,最少在现阶段是如此;
所以,在人口与人均产出方面,我们在短期真的无法做出革命性的提高,对应的结果就是,我们要接受中国经济将要平庸增长的现实;
3
但增长的慢未必就是坏事,要知道发展经济、提高增长率的根本是带给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只有这样,增长才是有益和有效的,而不是舍本逐末,用降低生活质量的代价去追求增长率的提高。
我们现在提的跨周期调节,本质也是如此,放弃短期的沟沟坎坎,着眼未来,放眼长远,是为了长期的走稳和走远,本质是为了实现将来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只要完成了这个目标,短期的取舍就没那么重要了。
而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放弃赚快钱,赚热钱的想法,老实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与技能,厚积薄发,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才是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新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