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我国央行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内容?

2021-10-07财经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面对主要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及其对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影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对货币政策目标展开了深刻的反思与讨论,并在货币政策之外提出了要建立宏观审慎政策。宏观审慎管理的核心,是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采取措施,防范由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跨部门传染导致的系统性风险,有利于维护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

具体来看,对内宏观审慎政策着重于解决金融资产(包括房地产)的顺周期行为。在危机之后,发达经济体普遍出现了实体经济不景气、物价低迷(乃至通缩),而金融资产价格却节节攀升的现象。面对这一情景,货币政策陷入了两难。如果为了控制资产价格的高涨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无疑会让本已萎靡不振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如果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对于实体经济不一定能起到作用,反倒很有可能进一步推高本已「高处不胜寒」的资产价格。货币政策是总量的政策,面对结构性的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宏观审慎政策的具体政策工具有很多,每个国家针对本国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政策工具。比如,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美国基本不会发生货币危机和债务违约的问题,美联储并不会推出相关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而是着眼于国内经济相关的政策。经济学家泽维尔·弗雷克萨斯在其著作【系统性风险、危机与宏观审慎监管】中,按照监管工具所追踪的目标风险不同,将宏观审慎工具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通过提高资本和流动性缓冲来影响金融机构负债的成本。这类工具中被使用最多的就是逆周期缓冲资本。在好光景的时候,由于各类资产价格上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起来很「好」,为了赚钱更多的利润就不断加杠杆。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则要求银行在繁荣期将利润转为资本金(提高资本金要求),这一方面提高了银行融资成本,减少信贷过度增长;另一方面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衰退打好了「底子」。此外,这类工具中还有流动性附加要求,针对的就是危机前金融机构依靠短期资金拆借买入长期资产的期限错配。

第二类是针对金融机构资产风险作出防范。最常见的是对资产集中度(所谓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和资产增速的限制。

第三类则是提高贷款质量。这一类中,最主要的就是贷款价值比和债务收入比。我国购房的首付比例就是这一典型工具的应用。而债务收入比主要是打击高杠杆的投机者,强调借款人的收入必须能够覆盖未来债务的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