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段永平是个怎么样的人?

2012-11-05财经

中国的很多企业家的传记都是不值得看的,因为这些传记都不那么真实,掺杂着大量的吹捧,虚构,给人营造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展示的也全是伟光正的一面,而对那些没那么光明正大的事件或者个人的部分缺点,毛病则都避而不谈,把人描述成了一个完人。

那么读者就不能看到一个真正的复杂的人,而只能看到粉饰美化的一个公众形象。譬如前不久倒下来的皮带哥,若不是陷入两万亿的负债,恐怕还有很多人追捧,随着人物的坠落,过往盛赞的传记类书籍也陷入了销量瓶颈,恐怕不会再有人买。

那么要读人物故事、传记类的东西显然看国外的比较好,比如【乔布斯传】。有很多个版本,有很多个作者,难得的是这些传记描写记录过大量乔布斯的个人事件,我们能够通过许多零碎的事件来看到乔布斯的复杂,阴暗,他显然是个伟大的企业家,但同时也是个很差的父亲、伴侣、合伙人,也会打压员工下属。

中美对个人传记描述的差异,不难得知中国的人物传记大多没有什么营养。我最近就翻了一个【段永平传】,说是段永平的传记,实质上段永平本人也并没有承认过这本传记,也就是说段永平并没有委托或邀约别人给自己写个传记。作者更多是收录一些段永平的采访、雪球的发言,拼凑而成的一本零散的书。

虽然如此,但还是不妨碍我们了解下段永平,这个十分低调但却对中国的消费电子或者更准确的讲对手机行业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称其为中国手机界的教父也不为过。

段永平不像马老板、雷布斯、董小姐等人活跃在各个论坛会议上。段永平是非常低调的一个人,他很早就实现了我们今天所讲的财富自由,他也做出了极其成功的企业,然后他急流勇退,为了自己的爱情选择不在经营过手具体的企业,把企业交给了自己的接班人、学生。

网络上盛传的是段永平有四大弟子。大家都知道的分别是OPPO创始人陈明永、VIVO创始人沈玮、步步高CEO金志江以及最富盛名的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这四人已经构建了万亿的商业版图,说段永平拥有中国手机界的半壁江山都不为过。

除了是极为出名的创业者、企业家之外,段永平还有另外一个非常耀眼的身份,投资人。不同于其他知名投资人或者投资机构,如红杉的沈南鹏、高瓴的张磊以及顺为的雷军。段永平投资出名不是在一级市场而是在二级市场,他通过在二级市场的公开投资同样获取了巨大的回报,向来被称为中国的巴菲特,有着极其成功的投资经验和亮眼的业绩。

著名的成功投资案例有,五毛左右买入一千万的网易、160买入茅台、30买入苹果、三块多买入通用,这些投资最小的都给他带来了十倍以上的回报,投资界的教父之称也不算过誉。并且,段永平常年活跃在互联网投资平台雪球,经常跟用户或其他投资者互动,我也是因为知道段总在雪球活跃才专门下载了个雪球来关注段永平的举动。

我们还是绕着时间线来了解下段总的部分经历,因为严格意义上讲这本传记是拼凑而成,我对段总的了解更多是来源于他零碎的经历,尽管如此这些零碎的经历、故事仍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学习的东西,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段永平毕业于浙江大学,名校毕业后国家给分配工作,然后段永平就进入了央企国企的北京电子管厂,干了没几年段永平觉得没发展,没意思就辞去了国企的工作,这当然也受到了其父母的反对,但段永平仍毅然南下去闯荡自己的事业。

和我们当代人人感知不同,现在的很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梦想加入国企、央企然后打算开展自己的抱负,追求事业上升,寻求前途发展,规划起自己升官发财的美梦。要么考个公务员就要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就以为自己将来仕途坦荡,马上就能手握权力,受人尊敬。

段永平早早就知道国企央企之类的没有发展才选择离开,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却做着这样的美梦。其实不止段永平,很多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商业大佬曾经也都在国企、央企、政府机关单位工作过,因为没前途,没发展才果断跳槽、离职选择新的道路,譬如高瓴资本的张磊、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网易老板丁磊。

想在国企、央企、政府事业单位谋发展,升职升迁基本属于痴人做梦,除非你有特别硬的背景关系,周公子又不只是在江西。有很多小姐少爷们在里面不干活指挥别人干活然后拿功劳的,升迁也当然优先他们。

对了,很多大佬二次改变命运是他们又重新进入大学考研,学习新的专业。段永平考取了人民大学学习经济学,张磊在国企干了段时间考去了耶鲁重新开启了自己的人生,史玉柱浙大毕业后在安徽省统计局干了一段时间又考到深圳大学读计算机。

段永平离开北京南下到广东,可谓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段永平在日华电子电器设备厂找到了份工作担任日华电子厂的厂长,在这里他创造了一个风靡全中国的品牌和产品,小霸王游戏机。

后来因为股权分配问题,段永平不得不选择离开日华电子厂,重新创业。有意思的是段永平离开后,很多在日华电子厂跟随段永平的人后续也都加入了段永平的新公司。原因很简单,大家信的过段永平,觉得跟着段永平有发展,有钱,不会亏待人。

钱散人聚,段永平赚了钱不会全放在自己口袋里,真心给大家分钱这赢得了大家的跟随,离开后段永平到东莞创立了步步高公司。

段永平把小霸王做起来,凭借的是高质的产品、极高的营销水平和全国渠道的铺开。产品质量是重中之重,小霸王对品控的严苛征服了消费者的心,又通过央视竞标请著名的明星代言、黄金时段广告让大家知道了小霸王,再加上段永平对经销商的真诚渠道的管理确保小霸王的销路稳定,段永平没有坑过经销商,甚至让经销商持股,大家同进退,收获了人心。

因为段永平真的分钱,分利给大家,所以段永平的朋友很多,支持者很多,跟随者很多。教员讲过,我们的工作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朋友多了,事情就好办了。

初期创业是艰难的,步步高起初也做VCD产品,市场上热门的VCD爱多挑起价格大战,步步高也不得不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但段永平在选择产品调价的时候要求必须经过他的同意,召集大家开会,问为什么,通过这一讨论,大家就慢慢冷静下来,做的决策也就更为合理。

段永平常讲的话是本分。做人做事要本分,不要搞虚头八脑的东西,要对消费者负责,要确保产品质量可靠,不夸大吹嘘产品,不骗消费者,这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做生意本质上不止是卖产品,还是卖信任。林肯说过你可以暂时欺骗所有的人,你甚至可以永远欺骗一部分人,但你不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段永平做生意做的是一个诚信,消费者也许一时间会上当受骗买了某个品牌的产品,但消费者不会永远上当,当消费者发现他被欺骗后很快他就会选择购买其他品牌的产品。

信任建立起来是很难的,但要崩塌则很容易,段总经常提及要有一颗平常心,失败了就是一个产品、计划的失败,不会产生根本的影响。赚该赚的钱,不骗消费者。说到这个我记得雷总有次采访讲面试一个高管,有个人前来面试说自己可以把稻草卖出黄金的价格,雷总否定了这个人,因为他认为这是骗,和他的价值观不一样。

骗,在短期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长期则会对品牌造成巨大的损害,属于一锤子买卖,但这样做信誉就会崩塌,企业也无法长期发展下去。

段总在做营销时会对广告进行大手笔的投入,请很多有实力影响力极高的明星代言,花重金在央视投广告,原因是因为他认为广告是行销的重要环节,能提高消费者的关注度和注意力,能强化消费者的记忆力,能让消费者在购买某款产品时想到那个品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心智植入。

酒香也怕巷子深。该花的钱必定要花,广告、市场营销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有些时候我们很难看到有迅速的成交转化,但这不意味着不需要在广告上投入大量金钱,花费。如果真如此的花,肯德基、可口可乐、耐克压根不需要再做广告,再找人代言。

段总的渠道也很强,步步高的经销商对段总也十分支持和信任,经销商非常信任段总,这也是因为段总在之前发声亏损的时候保护了经销商的利益,确保经销商利益不受损。这点在后来OPPO身上也有相应的体现,OPPO在转型智能机遭遇亏损后,也接受了经销商的亏损,并对供应商之前准备的普通手机的材料也照单全收,此举赢得了大家的拥护。

在给员工分钱方面,段永平直接给员工股票而不是给期权。因为他认为期权是没有用的,还借给陈明永钱买步步高的股份,并且告知将来用股份的利润或者股息还他就可以。

管理本质上就是赏罚,在激励这一方面段永平做的是真的好。我们现在很多企业都讲让员工奉献,付出,为公司做各种事项却决口不提涨工资,本质上就是耍流氓,这样的企业怎么能够发展壮大,怎么能够凝聚人心。

任正非有讲过,很多人不是英雄,是因为钱给的不够,只要把钱给够了,我们的很多士兵就可以成为将领,就可以成为英雄。人才是需要激励的,给钱就是最大的肯定,当然光给钱还不行,该有的荣誉、精神激励也必不可少。

知道做什么很重要,知道不做什么更重要。在其他企业追赶多元化浪潮之时,段永平却宣布步步高不搞多元化发展,步步高制胜的秘诀在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很巧的是华为的任正非也有这样的表述,告诉大家摊子不要铺的太大,不要什么都想占,而是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先打出一个口子来,而不要一上来就哪里都要投入。

段永平在管理方面很重要的一点是授权,把权力真正下放给他人,而不做过多干预。中国很多的帝王、企业家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太过于贪权,舍不得把权力下放,导致很多事项无法跟得上,底下人也觉得没有进一步的发展,于是优秀的人才就出走。越到高层,想要留住人不止是给钱,还要给权,给权了对方才有相应的自由,对方能够主导能够做决策,那么他们就会更努力的开拓事业。

反之,要是舍不得授权,很多优秀人才就会感觉处处掣肘,浑身难受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然后就造成了人才的流失。不过放权不是个容易的事,必须确保值得放,要先找对人再给予权力,这同样也是个很难的事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要求很高的管理艺术。

时间问题,暂时就到这里,我们后续再聊。

!~~~~~~~~~~~~~~~~~~~~~~~~~~~~~~~~~~~~~接上

这两天拼多多的财报非常亮眼,距离曾经的电商一哥仅100亿美元的差值,拼多多的卓越表现刺激到马老师在阿里内网发帖。

谁能想到,多年前大家鄙视、轻笑的拼多多没几年就已然成为一个庞然大物,淘特、京喜以及苏宁等一众对手均败倒在拼多多手下。

段永平的学生又一次验证了他的理念, 敢为天下后 。在大家都认为电商没空间,阿里京东大谈特谈消费升级的时候,段永平的学生黄峥杀出了条血路,证明电商空间仍然存在, 这个后起之秀已经快超越前辈。

段永平在创造步步高并经营到一定成果后,把激励分给了大家,同时还把权力也交给他培养的得力干将,不再过问具体的事情,业务,完全的信任自己培养的人才。

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其实都是很难的事情, 一旦人们品尝过权力这个最顶级的春药后,便再难舍难分。

对底下人充分授权,丝毫不怀疑,不关注,颇有点高祖昔年面对韩信要兵、曹参要钱之时,只管给不过问原因也不拒绝。

步步高的股权架构模式是全员持股,每年给上万名员工分红,也从未上市。中国企业里很多一旦做起来后巴不得迅速上市,然后从资本市场赚取更多的钱。

段永平则拒绝上市,中国有几个企业很大,但从未上市,比如华为、老干妈。他们不上市的原因也很简单, 不希望企业的发展方向、路径被资本影响、干预,没有独立的决策权。不要小看这个决策权,这个决策权关乎着企业未来的生死。

譬如高盛这类投行持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权,拥有很多知名企业的人脉,他们会将一些知名企业的高管推荐给某些上市公司,然后某些上市公司发展就一路向下,因为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领导者,推荐过来的这些高管们压根不在乎公司的死活,他们并不会真心把企业做起来。

所以很多企业在传承都不愿意找个外来者,要么职业经理人模式,要么选择自己的孩子,要么找个女婿(日本常用),要么从自己内部选拔如通用选拔了杰克韦尔奇,杰克韦尔奇也带领通用走向了胜利。

段永平在企业发展鼎盛之时移民美国,追寻爱情,把集团所有业务授权给了陈明永、沈炜、黄一禾。 把人生的重心留给了家庭和生活,这点更难能可贵,家庭很多时候是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的事业。

这点倒不是提倡我们也这么做,抛下工作专心家庭,那太不现实,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段永平的财富,也没有段永平有如此成功的事业。 大部分人还得为家庭生活而打拼、奔波,只能是两头忙,两头顾。

段永平对他的下属授权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指示、指导到协商、授权、放权,逐步推进确保企业不会失控。 做企业的关键是「做对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对」,董事长的工作不是去控制细节,而是关注企业是否在做对的事情。

段总的智慧也在这里体现。授权讲究个逐步,一步步让下属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无数次的培养,交待,提点,知道下属整个状态,进程才能更放心, 事情是要稳步进行,稳中求进

做企业的哲学和理念也很清楚,做对的事情,把事情做多,不控制细节,关注大方向。

企业运营过程中本就如此, 做对的事情即是要符合社会整体价值方向的事情,符合时代趋势浪潮的事情,符合企业文化命脉的事情,符合企业擅长的事情。

不要做违背社会整体价值方向的事情,比如以前有P2P公司,最终还是被抓。比如都发展智能手机,你还做功能手机OPPO没快速调整过来,就吃了个大亏,好在迅速调整了方向。用我们常开玩笑的话说, 49年入国军,您这不是找死吗。

再比如做擅长的事,既然擅长在科技、电子领域就一直做这个,而不是立马去做房地产,金融,哪里热就跑哪里。

有不少企业本来主业干的好好的,非要把摊子铺开来,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然后就投入了自己完全没干过的行业,结果亏损无法承担,被拖累乃至破产,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很重要。

段总迁往美国后,开始真正把投资作为自己的一项事情, 段总是价值投资的典范代表,经常提及巴菲特,显然段总也是老巴投资理念的践行者,他在雪球经常会表达对巴菲特的尊重。

段永平评估企业方式很重要的两个要素是团队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但 段总的投资思路其实普通人也很难学。

我了解了下段总确定投资某公司之前就可以直接进到意向公司里面去参加公司的会议,了解公司的文化,同时可以立即找到最顶级的专业人士财务专家、律师、企业咨询顾问来了解一家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绝大部分人别说直接参与到被投资公司的决策,观察公司经营状况,了解公司文化就是直接雇佣个财务专家、律师或者咨询顾问都不大可能。

所以, 段总的这种投资方式我们可以看看,但要学是学不来的,毕竟你作为一个投资者是不可能见到丁磊,和丁磊畅聊,没事就泡在网易里,同时还找个团队玩网易的游戏研究游戏的市场需求。

想学段总的投资方法,得自己先有钱,且有人脉,如此你才能成为各个公司的座上宾,才能有长时间和被投资公司管理者、决策者接触的机会,了解其人物性格、决策水平、管理能力,借用更多非股价的隐藏信息来做投资支撑。

你所能做的只能是学习他去做熟悉的东西,并且亲自去走访市场,而不是在投资过程中看哪个热就去哪个,不具备段总的能力就得采用些笨办法,比如蹲市场,跑到公司调研,询问经销商,消费者等等,而不是像我们A股很多散户追涨杀跌成天找热点。

另外,段总还提到一点是要放弃「抄底」思想,在断定公司价值已被市场严重低估时,即可买入。

不要想着底,真正的底很难确认,投资不是短时间的事,是长期的事情,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你只要确定市场严重低估时买入即可。 难的其实是断定被市场低估,低估后再下跌内心的恐慌和怀疑。

段永平不主张多元化分散投资,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但 我整体偏向于多元化分散投资。

因为我们普通散户没那么多精力,更没那么多财力去全面考察投资一家公司, 段总能行得通是因为他具备对应的财力、精力、人脉关系。我们大多数小散压根没有,这意味着很难有真实的信息,我们得到的信息都是二手甚至剁手信息,还不知道真假,因此很难做出判断。

当小散也能够和公司董事长、高管、社会各界的精英、顶级的财务人员交流分析时,他也会有把握,有了把握自然也敢重仓一支股票投资。

只要有确定性的消息,何愁没有胆量呢? 大家缺的不是胆量而是真正的信息,缺的是真正的懂一家企业及企业产品在市场真实的表现和需求。不信,可以去看看美剧【亿万】告诉你如何靠获取内幕信息投资挣钱。

在A股的话要做到段永平这样的水平也很难,因为我们的市场整体就充斥着吸血、骗,热点切换极快,板块轮动极快,然后一大堆公司造假,一大堆企业高管骗人。

段永平是陈明永、沈炜、金志江、黄峥、刘作虎等人的老师,还是李杰的导师。

快递行业其实也是非常成熟的产业,三通一达外加顺丰、京东和邮政,按理说已经很难再有其他快递能涌尽来,结果段总的又一个学生李杰带着极兔快递杀了进来,市值超四家之和。

拼多多黄峥创业的时候,段总带着丁磊、王卫、孙彤宇一起投资支持黄峥创业,可见黄峥背后阵容的强大。

网易老大,顺丰老大,前淘宝网总裁前蚂蚁董事长彭蕾的老公孙彤宇,这就是圈子的强悍助力。 得到段总的青睐,就能在创业初期就不用担心钱、资源、人脉,这样创业的难度就大幅缩减。

贵人帮助多重要,不过前提还是得你自己先足够行,贵人才会注意到你。 这就提醒我们平时要把握和高层,比我们高级别领导的接触机会,说不定这些人就是我们的贵人,任何时候待人和善,帮一些小忙时不要吝啬计算。

黄峥创造了极为成功的拼多多,还在公开场合宣扬段总的本分,并讲本分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成本极高。 信任其实是最难的,一群普通的人互相信任也可以干成大事,一群牛人互相猜忌怀疑也干不成事。

很多事情本质上都是信任 ,我们信任拼多多、淘宝才在上面交易购物,我们信任工农中建才敢在里面存款。 我们选择提拔我们信任的人,我们选择和我们信任的人交朋友,做生意,生意的本质就是信任后再进行交换。

消费者信任企业才会购买企业的产品,企业想要把产品卖给消费者除了物流、渠道、产品满足之外还得先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商业的本质永远是提供好的产品与服务,让消费者感受到,让消费者察觉到,并借此与消费者建立持续的良好的信任关系。

段总还有一段斯坦福大学的交流实录,段总一些言语也很值得人思考,不妨摘下来共同学习。

做市场调研,在上市的时候就尽可能定准价,错了及时调整。(电子产品)竞争的本质在于产品差异化,要做别人提供不了的东西。没有差异化,就成了日用基础商品,只能靠价格来竞争,很难挣钱」。

这是强调产品差异化,要提供不同的服务,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意味着你的产品要在某一项或者某几项特别强,这也类似于他们经营策略, 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先捅开一个口子。

人们不需要同质化的东西,都一样的情况下竞争的唯一因素就成了价格,那消费者必然买更便宜的。为啥要买贵的呢?必然是因为有其不可替代性,或者某一方面做的就是最好。

企业陷入价格战等于内卷,只会消耗自己,卷死也挣不到钱。并且,还留不下用户,客户流失率很高,用户也根本没有忠诚度可言。这也是企业很重视品牌建设的原因之一。

「( 外界)有个误解,以为我们很看重营销。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营销一点儿都不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产品。没有哪家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营销失败。公司失败,本质都是因为产品的失败。当然,我不是说不要营销,事实上我们营销做得很好。营销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把你想传播的信息传播出去。

我这里是要强调,营销不是本质,本质是产品。营销最重要的,就是不能瞎说。企业文化最重要。广告最多只能影响20%的人,剩下80%是靠20%影响的。营销不好,顶多就是卖得慢一点,但是只要产品好,不论营销好坏,20年后结果都一样。」

这一点我也很认同段总的说法,根据我的实际工作经验来讲,确实如此。

产品是1,营销是0,没有1光有0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产品是一家企业的核心,产品硬,消费者才会信赖,好的产品消费者自然会帮你去说 ,这就是段总所说的广告影响到的20%的人去影响80%的人。

用户的口碑不是靠营销做出来的,而是产品讲出来的,好的产品会说话是真理。

因为消费者很精明的,他花了钱投了票,做了支持的东西肯定会全方面体验评价。产品不好,他第一个跳脚怒骂。

对企业而讲,你必须珍视每一次和消费者连接的机会。 只要有一次消费者有了不好的体验,产生了信任裂痕,他再购买你们企业的产品概率就大幅降低,甚至还会告诉他的周遭不要买你们的产品,带来的损失其实很大。

招人分合格的人和合适的人。合适是指文化匹配,合格是指能力。价值观不match的人,坚决不要。给公司制造麻烦的,往往是合格但不合适的人。一群合适的普通人在一起,同心合力也能干大事」。

这个招聘逻辑也很有趣, 找对的人而不是厉害的人,脾气文化都合适就是最好的。 就像你买鞋子还得合脚才行,不是镶嵌着珠宝的就合适, 因为脚舒不舒服它自己会知道。 找伴侣也是如此,不一定要多金、帅气、温柔、高学历,万一脾气不好呢, 最重要的是匹配,适合自己,合得来更重要。

「如果发现错了,就立刻停止,因为这个时候成本是最小的。不该骗用户,不该骗投资人,每句话都是一个承诺,你自己得搞清楚要做的事才能让别人相信你。」

前段时间哲库直接叫停,关闭,就是践行了段总的原则,发现错了就立刻停止。媒体称其为壮士断腕,华为任总对此也高度评价,认为其做的决策十分正确,干净利落,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另外就是 做事情不要骗用户,骗投资人,因为你骗一次别人就不再相信你了 ,即使他们相信你仍然会防备你,一次就可以让你建立起的信誉付之东流。 你想要让别人投资,你自己的非常清楚自己的事情 ,放在招聘或者说服别人也是同样,你必须做到非常的清楚,任何问题都能准确回答,你才够专业,值得信任。

关于文化传承和选人,段总给出的答复同样掷地有声。

「找到同道中人,你没有办法说服不相信你的人。找到相信你的人然后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靠年头淘汰掉不合适的。一次找对那是运气,主要是要有标准,该淘汰淘汰,该散伙散伙。知道错了,要有停止的勇气。越早停止,代价越小。」

选人是个很难的事,核心就是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但这得看缘分。

招进来有个过程,过程中再筛掉不合适的,那就是天天讲文化,持续时间足够长,能习惯的接受的接受了,不能的那就是不合适的, 不合适的就要及时止损,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企业文化建立、营销宣传用户心智植入也同样如此。都得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我们当年教员也是这样将给我们的同志和我们的老百信,大家在长期宣传过程中形成了统一认识。

散伙不是坏事,对自己和他人都是好事, 因为不合适是两个人或者多方的不合适,不是一个人的不合适。不合适非要继续下去,只会越陷越深,既影响了自己的进一步发展,也阻碍了对方的进步,毕竟时间不会倒流,人生不能重来,岁月不饶人呐。

7

我们年轻人经常遇到个问题, 怎么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

段总答复如下:「 你如果总是待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你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所以发现错的事情,就要停。多去尝试,去寻找。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没有加班的概念了,因为你会想尽办法工作」

这倒是个很好的思路,不知道喜欢做什么,那就去尝试更多,在原地打转肯定是无法知道到底内心想要什么。 对一个工作热爱不热爱,对一个专业喜欢不喜欢,最好的方法是实习下,了解下,摸索下,最好去实践下,这样才知道。

不要盲目跟风 ,别人说什么你也要凑热闹,父母说什么,你也要跟着去。譬如这几年考研热、考公热,你也跟着参加,但你压根就不喜欢读书,读书那就是煎熬。

你对公务员的工作全来自于想象,考不上嫉恨自己没有能力,考上了干了几天又觉得没意思。

要么是觉得社会就业形势不好,公务员稳定,才考公务员,那你注定也很难喜欢这份工作, 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还是不要进去,有很多人以为考上公务员就能享福,一杯热茶一份报纸一整天,就能骑在人民头上那肯定不行。

要么贪图稳定与保障考了公,结果发现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发现工作特别繁重劳累,挣得也少就开始埋怨也不行。

最好自己想清楚,而不是被父母的想法所裹挟,不是被社会舆论所裹挟, 人总得有自己的认知,得自己做出判断,得对自己负责。干着不喜欢的事情也容易抑郁难受不是?当然更不能埋怨父母或他人,没有人逼你去做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有魄力咽下去,不能怨天尤人。

不过,我们中国大多数人都是熟记忍字诀,遇上任何事,都会说忍忍就过去了,或者就开始比对起来,比比不如自己的,内心瞬间就又安定了几分, 可问题是这一辈子还蛮长的,你得比多少次才够安慰自己的心呐。

做自己喜欢的事很要紧,因为这样自己一直都可以感到开心快乐。中国人总倾向于找赚钱的行当,做会火的热门的工作,但这是很难的。因为在你上大学的时候,会计很热门,很火,等你大学毕业后最火的成计算机了。

世界变得很快,你不要想着永远能恰好处在风口上,这不现实, 你能做的顶多是保持终身学习 ,风口很难抓,得看运气。

大部分成功的人不是抓住了风口,而是恰好处在了风口。

这本书写的一般,但仍然有借鉴的部分,段总的东西很朴实,很实用但仍然也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任何时候,我们都保持理性客观,仔细分析,取其精华,取其有用的东西,能够吸收到自己需要的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