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的感受。
十几年前,我刚结婚,住老小区,门口对着的就是菜小。
我家买了一台车,不贵,10万的代步车罢了。然后周围就有邻居心理不平衡。说出来都不敢信,居委会老阿姨,拿脏水泼你家车,有人偷偷划你家车,那些听不见的不待见就不计其数了。
后来,我搬家了,搬进商品房,贵,但有道理。小区里有人开百万的豪车,但邻居每次经过那车只是驻足看看,然后暗暗励志,自己也要努力买一辆。
后来,我是想明白了,再也不会去老社区买房。人和人很不一样,心态很不一样。
再来说学区房,我家在三年前晋升成学区房,这所小学,今年才出来第一个毕业班,但不妨碍房价疯狂暴涨。我女儿也只是这所第五届毕业生罢了。
那么知道一个学区诞生多久?就两月。
校长把学校的建造拍成了视频,工程进度都是按天算的。在三年前9.1号建成,学生开始入学。
太小看教育局了。拨了个很牛逼的校长。
那么问题来了,校长就一个人,你要出色的教学质量哪里来?
秘诀在哪里?全校教师平均年龄27岁。也差不多都是刚一票研究生毕业的学生罢了,哪里来的教龄。
秘诀在校长身上,在家长身上。我很喜欢那个校长,她牛逼的不是其他的,而是理念。
她说得这套东西,是当年我高中母校那套东西,不提倡死读书,真正素质教育,不管男女,抓去踢球。
我当年母校也是提倡这套,排球,篮球,羽毛球,网球,木兰拳我都练过。
每个学期学一样小乐器,组织音乐会等等。牛逼的是这种无形的理念。可以无形中改变一个孩子。
他们学校开学的时候,我特地请假一天,送孩子上学,就站在学校门口,看孩子们入学,我不看其他的,就看孩子穿校服的情况。
每个孩子都穿校服了。不要忽视这种细节。一个学校的好坏,先看校风校纪。我母校当年,校纪都是不穿校服,不让进门。女孩不许散发,必须扎头发。化妆什么更不允许。
虽然校服很贵,但就是每天穿校服上下学。可以观察下菜小,校服很多都是爱穿穿,不爱穿就不穿。
我女儿他们小学老师,从没有在微信群中强调穿校服。这就是区别。当学校有什么理念,什么样的家长容易普及?
连一个穿校服,一个学校都无法执行好,拿什么来执行理念?
问题在哪里?家长身上。
本回答中,有一位民工子弟的小学老师,被一位作家乱吐槽。
但没发现吗?
小学老师通篇吐槽的是奇葩家长,而不是孩子。我一直认为,孩子和孩子本没差,都是白纸,看你家长怎么画。
这就是学区和非学区居民的两种心态,从我开篇那部车,就可以看出来了。
菜小你家孩子努力,努力出好成绩,只会招来周围人的冷嘲热讽,而学区房里,你家孩子努力出好成绩,自然成为别人家孩子家长学习的榜样,大家互相打气,一起努力。
学区房的秘诀,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好的理念。第二个就是和你差不多的一群人。然后相同的人才能认可这种理念,才能发挥学区最大的作用。
和老师无关。很多理念不难学,但学会来,那些好的理念能执行吗?
每个省份,每个城市,牛逼的学校就那么几个,要学那些学校套路,难吗?每年那些牛逼的学校还不停推广,但有用吗?菜小能复制吗?
差在哪里还不清楚吗?教育局糊涂吗?一个 好的校长,好的理念要遇到一群差不多水平的家长,才能执行推广,达到学区房的目的。
每个区,每个市,最后教育局比拼,还是拼你有几个重点学校,有几个重点班,文科状元我们区的,理科状元你们区的。。。。。
靠大锅饭?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套用二八法则,20%的好学校,输送未来80%重点学校的生源,然后代表学校,代表区,市省接着比拼。
有的私立学校更狠,不考学生,考父母。
要求家庭收入百万以上,家庭中有一人全职,父母学历中必须有一位硕士起。。。
结果很多拆迁户,大专学历,提着钱,找关系,想入牛逼的私立小学,但人家就是不收。
学历达不到,无法理解学校的理念,而这种家长可能就是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
钱不是万能的。
学区房没有那么玄乎,只不过把收入相当,学历相当的父母凑在一起,一个群体中,高知父母占了八成以上,那就是他们的舞台了。
而一个群体中,低学历的父母占了八成以上,那就是人家的舞台。
这篇文章我写了很久了,最近又刷了刷评论区。让我感触很深。
事实上,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很多东西就是用钱把人划分了圈子,学区也是这回事。但评论区很多人恶意酸你。有说你秀优越感的,有说你你得瑟几年的。。。。这也是人分圈子的目的。
大部分人都是没权没势的,改变不了什么公平不公平,只能在老天给的牌里,尽量去争取自己的上线,带着我们的孩子去争取一个人生的上线罢了。
每个人都有上线和下线,无非都是在自己选择自己想走的路罢了。
但无论如何,要摆好自己的心态,那些评论区冷嘲热讽的为什么我会如此不舒服?
从我们的角度,我们从小好好学习,小镇做题家,也是题海战术,挑灯夜读。工作了,家庭没有背景,没有关系,也是夫妻两人拼命工作,国内最早的996,我就经历过,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的路上。。。
我为什么喜欢我们这样的新社区,就是大家都是差不多的经历,大多都是用功苦读,工作后辛苦工作。
我们五楼的邻居,女主是记者,讲述了她刚毕业才2000块一个月,改报道,经常半夜才能收工。后来,开始拉广告,陪客户,喝到吐。
一楼邻居是做游戏的,赶上了最好的时候,这么说吧,一年休息的时间是按小时算的,每天都是半夜凌晨到家,第二天中午就出门上班了。
对门的邻居,是做IT的,也是三更半夜,自己创业,后来做了个不知道什么流弊的APP,就财富自由了,全家移民美国了。
隔壁楼有个邻居,是自营做童装的,有个厂在广东,后来因为太卷,把厂迁到了越南,我已经好几年没看见这位大哥了,都五十多岁了现在,以前我们一直一起坐地铁,和她闲聊。
我们楼上邻居,是自营的,开了个档口,做酒店用品的,这些年实体不好做,他老婆经常做点微商。
对面楼,一位大哥,他女儿现在大学毕业了刚搬来的时候,孩子读高一,这里离孩子学校近。就听他们说,为了孩子读书这事,夫妻两人搬了很多次家,夫妻两人体制内的铁饭碗都没要了,去外企应聘,孩子学业在哪,他们家在哪里的。
四楼的邻居,也是小镇做题家,男的自营,做点小生意,疫情三年,不说都能知道很难了,女的硕士,原本在证券公司,后来加入了一个创业孵化公司。
为什么喜欢这样的氛围,就是因为谁都不会冷嘲热讽你,谁家都有不为人知的心酸的。别人展现出来的都只是光鲜的一面。
不会随便去嫉妒,说到底都是在用最原始的牌争取自己的上线的罢了。
这也是我后来明白,再也不会去买老社区的房。人和人就是分的,父母放不好心态,孩子怎么能放好心态呢?
我们身边很多大孩子都考入重点,我们压力很大,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能不能行,但我们绝对不会去冷嘲热讽那些孩子的,哪个孩子是天资过人的?没有的。都是父母带着孩子一点一点努力出来的,很多父母都是买了学区的,真的以为买了学区就可以不努力了?
我们也会和孩子说,要向哥哥姐姐看齐,都是辛苦努力出来的。人家获得这些都是靠自己努力出来的。
评论区那些家长,从我们角度想想就很可怕了。 努力是机会均等的,你和你的孩子可以选择不努力,但是别人努力并没有妨碍你呀!莫名其妙就被冷嘲热讽。
人家只是在争取自己人生的上线,避免自己的人生滑坡到下线。你可以选择争取人生下线。
人还是和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