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国际上的、还是国内,很多领域上都在发生一些,以前很难想象的事。
用多事之秋,来形容近1年,一点都不为过。
各类事件,真的一件比一件「离奇」。
俄乌战争、美联储暴力加息、英国首相辞职...可能还有点远,估计不少朋友没什么太大感知。
结果今天隔壁日本就发生了前首相被枪杀,要知道日本可是世界强制管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
这些基本都是数十年来...难得一见的大事。
国内更不用说,有些都没法列举。
如果去看经济学家的一些观点,其实不难发现,用「黑天鹅」、「灰犀牛」等字眼来描述当下一些情况的言论越来越多。
国内未来会不会有经济危机?这个估计谁也判断不了,结论基本都是猜测为主。
不过,事实如何,其实稍微留意下身边应该不难发现。
虽然内心还是「积极」的看法,但难免会需要有一些配置上的考虑。
但是如何配置,选择什么样的配置策略,就因人而异了。
一、AW策略
举个例子,比如」桥水的全天候(All Weather)策略。估计有看过【原则】这本书,或对金融产品有一定了解,应该很清楚这个。
这个策略有3个核心观点:
1.长期来看,持有风险资产收益会超过现金;
2.任何资产风险调整到差不多的程度时,回报都差不多;
3.任何经济环境出现的情况下,总有一类资产表现会优于其它资产;
而且从桥水,数十年来穿越牛熊市的情况来看,这个策略是成功的。
实操层面上,这个策略的风险敞口主要在股票,其余很大比例是在各类债券。
通过债券收益来平衡风险,其中有不少比例还是全球的「国债」。
普通人能复制吗?
其实很难,实操会受限于每个人的本金、资产获取能力、认知水平等各种因素,实际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一个全球的政府债券,就远不是一个普通人可以配置的。
但策略本身的理念是值得学习的,动态控制盘子内单1资产的风险价值做不到,但是分散投资还是OK的。
对普通中产来说,在追求资产平衡风险的时候,分散原则、适当配置债券的部分,很值得考量。
不过...这两年在债券配置部分,是可以有些许不一样的选择。
如果去看看债券市场价格...国债、地方政府债的价格...
再看看互联网存款的价格,「有脑子」的肯定会选择存款。
不得不承认,部分「存款产品」其实会比绝大部分的「债券」合适不少。
很可惜,各种新规、要求,再加上河南村镇银行的「黑天鹅」事件发生。
不仅在刷新储户的认知,还在「挑战」底层金融产品的底线。
那怕我内心认为这个事件整体是OK的,但内心不免有些许忐忑。
二、关于互联网存款的未来
互联网存款最辉煌(散养)的时代肯定已经过去了,普世化的互联网存款基本不可能了。
未来几年,估计也只有些许零星的存在。
原因也很简单,监管层面的方向「纠偏」、部分银行主动在调整负债结构。
某些「高息产品」你想不减少,也不可能。
有一点细节,其实不难发现。
大部分民营都不再主推「长期」存款产品,有些用7天通知当新手产品、有些拳头1年期、有些补贴6个月的。
早几年,不少都在力推「按年付息」的产品。
这其实跟民营银行本身的信贷结构是有一定关系的。
不少民营银行的产品都是信用贷或联合放贷,大部分期限都在1年及以内。
银行本身也怕因为后续政策、市场的变化,导致长期高息资金趴在账上放不去,所以自然而然会有结构配置的考虑。
反观国有银行则不同,以前其实都是鼓励你搞个3年、5年期的。
不过,近期可不一样咯,国有大行们的5年期、3年期的利率已经倒挂了。
这个信号,再明显不过了。
不用怀疑,5年期利率下行的趋势,再明显不过了。
普通人,建议可以做一些长期的资产配置考虑(这个话题,后续单独展开聊)。
关于高息存款、互联网存款,之前分享过一个特别的角度,大家可以思考下。
这几年的互联网存款,某种程度上实实在在地在拉低了部分银行「高息存款」的门槛,许多普通储户也因此享受到了这部分收益。
扪心自问下,没有互联网存款,「高息存款」就能没有吗?
我想,大概率不会。
那没有互联网存款了,普通储户还能存到这些「高息存款」吗?
我想,大概率也不会。
三、 22年民营银行的第1份半年报
前2天,振兴银行发布了民营银行里面的第1份22年的半年报(也是第1个披露21年年报的民营银行)。
其实民营银行一般很少会主动去发布半年度的经营情况。
历史上,个别民营银行曾经有过这种操作,但是发了几期后基本也就停了。目前看到除了振兴银行外,还有在发季度、半年报的民营银行,应该就只有亿联银行了。
但亿联比振兴也就稍微早了1年。
从信息披露角度来说,银行如果都能按季度去公布经营情况,是储户和监管都想看到的。
也是在变相地提升银行的「信誉」。
之前多次聊到村镇银行的风险,其实有1点很关键,就是经营情况不透明的经营风险。
能以较高频率公布自己经营情况的银行,对自己还是对行业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在当下这个特殊的节点,也希望振兴银行这个「带头」,在民营银行里可以有些许正向的作用。
这个部分要特别聊下振兴的22年半年报,有2点原因。
- 位于辽宁省 ,辽宁最近2年在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的动作不少,目前看地方金融稳定的因素非常重要;
- 资产虽然缩水,但资产质量在提升、盈利水平没有下降;
今年5月14日,银保监用了「金融风险重灾区」来形容辽宁省。不过结合这两年辽宁省这边的变化,无论是辽沈银行也好、中小银行反腐也罢,甚至是监管层面也是与其它地方都是有所不同的。
可以看到当地对于处置风险的决心和手段,不遗余力。
你要说肯定没问题吧,我不敢说。
但是出风险的概率,是肉眼可见的减少。
其次看振兴的这个22年半年报,上半年的总资产确实在缩水。而且民营银行内,21年资产减少的除了华通,也就只有振兴了。
那为什么会减少呢?真的是经营不行了吗?
其实未必。
有个细节,不知道大家还有印象不。
22年年初,振兴银行其实是降息的,比如7天通知的利率从1.85%直接降到了1.35%。不少朋友,不爽它的降息。
但是你想要,它为什么降息?而且是在资产缩水的情况下降息,这个是有原因的。
表面看是不缺存款,但其实通常的原因是,需要调整信贷结构(控制贷款)。
算是一个稳健的经营策略调整。
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下,未尝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如果知道这个背景,你再去看它的半年报和21年报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虽然资产规模还在些许下滑,但是不良、收入、利润水平其实有不少起色的(当然也有一定美化的成分在)。
银行开始重视自己的资产质量,不盲目扩充规模,应该算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吧。
四、多聊几句
关于振兴银行的半年报,其实也找行里的人、同业等,去了解了下。
大致情况跟看法一致。
振兴当下的情况,能看到有些许揽储的动力,活动也平淡。
而且明显比起其它几家,活动力度其实算是小的。
关键的关键,它的形式跟其它几家,还有些许不同(它活动成本其实会略高)。
算是一股清流吧。
每个银行都有不同的选择,没有对与错。
至于资产配置的角度,即时振兴我觉得稳,但也只会是分散后的考量。
不仅它,其余也是...
这年头,还是稳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