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内朋友圈刷屏内容揭露完美日记和去年新锐品牌的增长「真相」,也在【HBG校友会】社群当中也掀起来一堆讨论,分享给大家。
这也是HBG文章当中提到的一个现象,也是我们在做【HBG7日品牌集训课】以及【HBG5日美妆品牌集训课】中观察的一个残酷的现状——资本催熟带来的行业整体焦虑。
(点击阅读原文:流量vs.品牌的背后:大量互联网人涌入消费品行业,带热了「流量」,也带来了焦虑)
作为创始人,就是要「焦虑」相伴终生。
消费品行业自从成为资本蜂拥而至的赛道之后,融资能力与烧钱能力成为远超一切的最核心能力。虽然行业里不乏有默默赚钱的老品牌们以及另辟蹊径的特色品牌们,但 困扰大多数新品牌们的,无疑都是资本催熟带来的各种「里子和面子」焦虑。
·面子上的焦虑,主要是销量增长数据、融资额度、行业内PR宣传美誉度、以及上下游认可度。
· 里子上的焦虑,主要是实际的运营现状、品牌力、产品力、内部人才团队、供应链等。
有的创始人可能面子上好过,但里子上很难受;有的创始人则是里子不错,但就缺面子,这都会产生一种失衡引起的焦虑。
其实很多同仁都是在自己真正做企业后,才会发现,做创始人,本身就是要与各种「焦虑」相伴终生,无论是面子上的焦虑、还是里子上的焦虑——这就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常态,也是必须如村上春树说的「不动声色」的接受。
所以,要尽量提前想清楚增长模式与路径。
正如我们在【HBG7日品牌集训课】最后一节课当中提到,作为创始人一定要尽量提前想清楚增长路径,如果一旦决定要采用高举高打的大融资路线,就要做好准备应对更大的焦虑;一旦决定用细水长流的独立发展路线,就要做好准备自己能够熬的起、熬的过资本催熟的这一波浪潮、熬的过大多数竞争对手,等待起风的那一刻。
提前思考最适合自己的增长路径是什么?
作为创始人,如果能提前思考清楚当然最好, 但现实的吊诡之处正在于,如果不亲自踩过坑,往往很难想清楚。
正如我们在【HBG7日品牌集训课】当中讲过,目前消费品行业的两种典型路径:营销大渗透、渠道大渗透。
选择前者的增长路径,往往代表着:
1. 前置化品牌心智建设。
2. 不需要强大的渠道资源,就可以启动
3. 需要持续不断的营销投入
4. 需要更早开始融资
而选择后者的增长路径,往往代表:
1. 后置化品牌心智建设
2. 需要强大的渠道资源才能启动
3. 暂时虽然不需要营销投入,但长期依然要交学费
4. 可能不需要早期融资,但想增长还是要回到融资
现实当中,有时候不是我们想选择什么就是什么,这两种路径的选择,必须要依赖于我们的天赋、资源、以及性格。 往往我们的天生资源就决定了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开始。 一旦决定了走哪条道路,就要坚定、专注的走下去,半途而废,只会让我们更加被动和焦虑。
消费品行业vs.互联网行业的巨大差异,造成的两面性
在上一篇文章当中,我们也提到,由于大量的互联网同行进入到消费品行业,带来了很多来自互联网行业的洞察,包括前期亏钱做营销,砸品牌,以时间换空间等等的结论——这也是今天刷屏内容的一种反馈声音。
很多同仁认为只要足够大的资本背后推动先砸钱换取市场规模,进而通过规模效应头部效应来去提升盈利空间和夯实品牌基础。在互联网行业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 但是在消费品行业可能并不一定。因为消费品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在昨天的文章当中,我们也讲了4点差异。
第一, 互联网行业普遍而言,对于品牌建设层面的需求与积累较少 ,而消费品行业又是一个极度依赖品牌选择的品行业;
第二, 互联网行业存在头部效应, 而消费品行业相对而言比较少受头部效应的影响,因为随时都有可能变化,新陈代谢的速度太快,品牌生命周期太短。
第三, 消费品行业的供应链问题是互联网人才往往无法理解的 ,往往会抱怨供应链跟不上增长的速度,许多品牌顾前不顾后,就会产生供应链问题。
第四, 消费品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互联网还是存在一定差异 :消费品行业当中子品类众多,每一个子品类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品类积累,消费者洞察,品牌洞察,而不仅仅只是互联网行业的用户洞察而已,所以对于人才的需求上更为多元化,综合性。
所以,这就给行业造成了两面性的结果:一面,很容易起步,另一面如果缺乏品牌持久力,也很容易就消亡。而决定生命周期长短的,不仅仅是规模效应,而是品牌心智、品牌价值、品牌利润等等,以及背后支撑的关键要素——人才。
有人才,才有可能撑得过面子和里子的焦虑;
有人才,才有可能扛过品类的障碍;
有人才,才有可能延长品牌的生命周期;
有人才,才有讨论如上问题的意义。
没有人才,一切都无解。等之后有空,我们可以系统在课程中,好好讨论下人才这个话题。
最后,祝福我们都能找到好人才。与同行共勉:)
-END-
*HBG今日分享:添加小助手可可(HBG_keke),领取专属行业报告一份。也欢迎直接添加HBG院长(@麦青Mandy:seedrest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