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财经

大家是如何看待山西和山西人的?

2019-01-17财经

关于山西,有很多神话。

神话一:山西人都是煤老板。

不值得一驳。当年真正去投资煤矿的,除了本地的一些地头蛇(现在也大多被抓了),大多是温州及其他地方的游资。而大多数的老百姓,只能去做矿工而已。就像贾樟柯他表弟一样。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的投资,怎么可能谁都投资得起。

神话二:山西遍地是煤。

同样不值得一驳。怎么可能呢。有煤的,只是一部分地区。大部分地方没有煤。而且很多地方的煤层,埋得非常深,开采成本太高。

神话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三千年历史看西安,五千年历史看山西。

我非常理解,山西给自己做的广告词。毕竟,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没有一句响亮的slogan,别人根本记不住你。山西所说的五千年历史,有几方面依据:

  1. 关于女娲、炎黄、尧舜禹的传说(尧舜也只有四千年出头,没有五千年)。这些传说,在河南、陕西、甘肃、山东乃至浙江都有。谈不上山西独有。
  2. 勉强可做实证的,是襄汾陶寺遗址(怀疑为尧都),但同期甚至更早的良渚遗址、三星堆遗址,并不亚于陶寺,和陶寺同期的龙山文化遗存,也遍布山西、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充其量,只能说是文明起源地之一,谈不上独尊。历史学界也早已达成共识,华夏文明是多源的,而不是单线的。司马迁所记载的五帝谱系,更多地是一种层叠的累积,人为建构出来的。至于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除了有几座庙几个地名之外,更是没有太多实证。可证的古墓、信史,也就三千多年而已。陶寺本身,也只有四千年而已。
  3. 成序列的古文化遗存,如芮城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丁村遗址等。但全国其他地方的同类型遗址,也还有很多。此外,历史学界比较普遍认同的,是人类单一起源说。也就是说,这几个遗址的古人类,和现代人类,大概率是没有传承关系的,最多有一些基因混杂。现代人类,是距今六万年以前,从非洲再次迁徙到全世界各地的。至于距今六万年到龙山文化之前的遗址,全国同样是遍地开花,如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山西,只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一支而已。

山西是华夏发源地之一,有辉煌的历史积淀,已经足够伟大了,没必要非给自己戴一个五千年历史看山西的大帽子。

真正可以佐证的,是「地上文物看山西」。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2011年)中,山西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窟石刻等)53875处,其中古建筑有28027处,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截至目前,山西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达531处,数量为全国之冠。其中,古遗址46处,古墓葬20处,古建筑421处,石窟石刻15处,近现代及纪念性建筑28处,其他1处。山西的国保古建筑数量占全国的近20%。我国现存元代及元以前木结构建筑约440座,其中山西有350座,占全国的近80%。

之所以会保留这么多地上文物,一方面是因为古代山西,处于远比现在更核心的区位,经济、文化都更为发达;另一方面,和山西的地势有关。因为山西表里山河,易守难攻,这些文物,受到的战乱、伤害更少。反面例子就是洛阳、西安,十几朝古都,但其实地面文物不多(地下很多),都毁于战乱了。当然,还可以总结出第三方面,山西人民比较厚道,不喜欢走极端,所以破四旧、砸孔家店、大跃进什么的,都装装样子就过去了,安稳度过了最近一次浩劫。

那山西的地势是什么样子的,能保佑这么多文物下来?古代山西,又是什么样一个存在?

简言之,山西四面是山。想出去想进来,都很难。

山西地形图

东面橙色的部分,是太行山;西面橙色的部分,是吕梁山;南面橙色的部分,是中条山、王屋山;北面橙色的部分,是吕梁山的支脉洪涛山,阴山的支脉苏木山(桦山)、采凉山,太行山的支脉孤峰山等。

这还没完。吕梁山西面是黄河(山西和陕西的界河),中条山南面也是黄河(山西和河南的部分界河)。好不容易翻过山,结果又碰到一条河。出省难度从80直接飙到了95。

群山环绕之中,有几块大河冲击出的小块平地。就是图上绿色的几块。

  • 最北面,是桑干河冲击而成的大同盆地;
  • 再往南,是滹沱河冲击而成的忻定盆地;
  • 最中间的也是最大的一块,是汾河中游冲击而成的太原盆地;
  • 再往南,是汾河下游冲击而成的临汾盆地;
  • 最南面,是涑水河冲击而成的运城盆地;
  • 东南方向,太行山深处,有两小块盆地:北部较大的一块,是漳河冲击而成的长治盆地;南面较小的一块,是沁河和丹河(丹河出省后注入沁河)冲击而成的晋城盆地。这两块地方,因为海拔很高,古人认为和天为党,故称上党。
  • 山西的主要人口,也都聚集在这7大盆地当中。这七大盆地,互相之间,都有山脉阻隔,山脉上建有关卡,都是我们耳濡目染的一些著名地标:

  • 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之间,有恒山,恒山上有雁门关(乔帮主跳崖的地方);
  • 大同盆地和太原盆地之间,可以沿着阳方口入恢河上游,再转汾河上游直达太原。汾河两侧是云中山和芦芽山,汾河源头建有宁武关(内三关之一),通道北侧建有朔州(马邑,汉武帝准备围歼匈奴的地方);
  • 忻定盆地和太原盆地之间,有系舟山和云中山,两山之间有忻口(忻口会战);
  • 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之间,有太岳山和吕梁山,两山之间有灵石(韩信岭、雀鼠谷、汾水关均在附近;大唐开国第一战——霍邑之战、李世民平宋金刚的雀鼠谷之战、卫立煌韩信岭阻击战,均在附近);
  • 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之间,有绛山(又名紫金山)和峨嵋原,两山之间有铁岭关(又名铁刹关、厄口,现隘口村,轵关陉最后一个关卡。晋国的绛都、曲沃、翼都,都位于附近)
  • 太原盆地沿漳河,可直达长治盆地,沁县为交通枢纽(八路军总部);
  • 晋城盆地和长治盆地,有丹河通道,通道上有长平关(长平之战);
  • 临汾盆地和长治盆地之间,通过汾河支流和沁河支流相连,安泽为交通枢纽(太岳山上小延安);
  • 临汾盆地和晋城盆地之间,通过汾河支流和沁河支流相连,沁水为交通枢纽(端氏镇,晋国最后的都城)。
  • 而从这些盆地出省,一共也只有寥寥无几的十几条通道。

    山西出省通道

    其中,西部吕梁山侧的渡口,远离几大盆地,而且是通往比较落后的陕北,吕梁山和陕北崎岖难行,因此,一向不是主要通道,只能作为小道和策应。比较重要的,是如下十五条通道:

    1. 杀虎口:从大同盆地穿越管涔山和洪涛山,通往河套平原,是古代防守游牧民族的前线。近代山西走西口开发内蒙,所谓西口,便是这一座关卡;
    2. 白登道:从大同盆地,翻越阴山丘陵,通往锡林郭勒草原和漠北。大同北部,山势比较散乱,因此,从内蒙古高原,可以比较方便地进入大同盆地。这里也是防守游牧民族的最前线。刘邦被围在这里,李广从这里出塞,北魏在这里建都;
    3. 军都陉:从大同往东,沿着桑干河,经过宣化、怀来,可一路通到燕山外的延庆。翻过军都陉,便是密云和北京。这也是北方游牧民族攻击北京的一条主要路线;
    4. 飞狐陉:从大同往东南,进入蔚县盆地,蔚县通过飞狐陉,进入河北涞源盆地;(从涞源出发,有两条路通往河北:往东通过蒲阴陉,到达河北易县、保定;往南通过唐河道,到达河北唐县、定州)
    5. 灵丘道及其支路平型关道:从大同往南,翻越恒山,进入灵丘盆地(新灵丘道,这条路是北魏所修),然后或往东,进入蔚县(老灵丘道,区别于北魏所修新灵丘道);或往南,接唐河道出省(新灵丘道)。此外,也可以走平型关道,从忻定盆地北端进入灵丘;
    6. 井陉(娘子关):从太原往东,经阳泉和井陉,到达河北石家庄;
    7. 滏口陉:从长治出发,经涉县,到达河北邯郸;
    8. 太行大峡谷:从长治出发,经壶关,到达河南安阳林州市;
    9. 白陉(孟门陉):从晋城出发,经陵川县,到达河南新乡辉县;
    10. 太行陉:从晋城出发,经天井关,到达河南焦作沁阳;
    11. 轵关陉:从侯马出发,经铁岭关、绛县、垣曲,到达河南济源;
    12. 茅津渡:从运城出发,经过虞原盆地、平陆,从茅津渡渡过黄河,到达河南三门峡;
    13. 风陵渡:从运城永济出发往南,从风陵渡渡过黄河,到达陕西潼关;
    14. 孟津渡:从运城永济出发,往西渡过黄河,到达陕西大荔;
    15. 龙门渡:从运城河津出发,往西渡过黄河,到达陕西韩城。

    其中,井陉是最重要的出省通道,乃至催生出了河北的第一大村石家庄。在通道西侧,也催生出了太原的东大门阳泉。而在首都位于西安或者洛阳的时候,孟津渡、轵关陉,因为拱卫首都,地位更加重要。

    吕梁山上的一系列渡口,最重要的一个,是孟门渡/碛(qi4)口渡。因为渡口东侧的离石、柳林,是吕梁山上最大的河谷三川河谷所在地;渡口西侧的绥德,是陕西北部最大的河流无定河河谷所在。从离石往东,经汾阳可通太原;从绥德往西,可经延安,到达关中;或经榆林,到达内蒙古。碛口不但是秦晋两省的交通要道,黄河上游过来的行船,到达碛口,便无法再继续前行,因为其南侧的大同碛艰险难行,落差达到10米以上。因此,这里也是水路转陆路的中转站。明清两代,这里商贸发达,号称九曲黄河第一镇。从陕西、甘肃、宁夏、内蒙而来的货物,在这里都有转陆路运输,运往太原、京津。因为地处三川河谷,是吕梁山上最大的平地,又处于秦晋交通要冲,离石(吕梁),被催生成了地级市。而其他几个渡口,比如从兴县通往神木的刘家川渡、从永和通往延川的延水关渡、从大宁通往延长的马斗关渡、从吉县通往宜川的圪针滩渡(壶口瀑布就在附近),在历史上,经常会设置军事性质的州府予以防守。

    以上所提及的,七大盆地,催生了9个地级市:大同(大同盆地北侧)、朔州(大同盆地南侧)、忻州(忻定盆地)、太原(太原盆地)、晋中(太原盆地)、临汾(临汾盆地)、运城(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南侧)、长治(长治盆地)、晋城(晋城盆地)。盆地周边的山地,基本按照水系,划归就近的盆地。

    之所以会有9个,是因为,大同盆地有2个地级市:北侧是大同,南侧是朔州。朔州的存在,是为了防守大同盆地直达太原盆地的汾河通道。太原盆地有2个地级市:北侧是太原,南侧是晋中。晋中的存在,是计划经济时代造就的一个错误,就像西安和咸阳一样。不过一直没有被纠正过来(当时流行把大城市周边的郊县,单独划一个地区,并且选一个交通方便的地方做行署)。

    除了这七大盆地,上面所提及的为太原看守东大门的阳泉、吕梁山上最大的谷地离石,也搭上了最后一班车,变成了地级市。

    那山西历史上,是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区划呢?

    黄河流域文化遗址

    三皇五帝时代,晋南和豫北、关中一样,因为黄土松软,又位于高原上远离水患,都是华夏起源地之一。

    三家分晋

    先秦时代,晋国从临汾盆地崛起,逐渐统一山西,在北方一家独大。其后三家分晋(因此,山西的简称是晋)。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大部分属魏;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北吕梁山区属赵;长治盆地、晋城盆地大部分属韩。战国期间最惨烈的上党之战,便发生在晋城盆地。此战之后,六国再无翻身之力。

    东汉山西

    到汉代,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属河东郡;太原盆地属太原郡;晋城盆地、长治盆地属上党郡;北吕梁山区属西河郡;忻定盆地、大同盆地大部分属雁门郡,西部对接河套平原的杀虎口一带,单独设立了定襄郡。其中河东郡属于中央直辖的司隶校尉部。因为首都位于西安、洛阳附近,而临汾、运城所在的河东郡,从地形图上看,和关中是连为一体的,在地理上,也是一个平原(汾渭平原),只是被黄河切割成东西两部分(冬天黄河一结冰,就完成无险可守了)。首都总需要有自己的缓冲地带,河东郡,因此变成司隶校尉部的一部分了。

    东汉期间,匈奴人大量移居内地,北吕梁山脉,已经成为匈奴人的天下。而大同盆地,则被鲜卑人占领。因此,五胡乱华期间,山西成为匈奴和鲜卑的根据地之一。汉(前赵)先是建都离石,后来迁都临汾;后赵石勒起于晋城;西燕慕容冲(就是被苻坚纳为男宠的那位)定都长子;北魏则建都大同。

    盛唐山西

    隋代南北一统,隋炀帝暴虐无道,唐公李渊从太原起兵,建立大唐。太原是龙兴之地,被定为北都。整个山西,终于被划为一个道了。不过此时的道,是一个监察区,而非行政区。而且河东道的道治,在蒲州(永济)。山西仍然是南重于北的。河东道被划为19个州:

  • 运城盆地1州:蒲州。
  • 临汾盆地4州:北部为晋州、南部为绛州(临汾盆地被塔儿山分为南北两部分);西部的南吕梁山区,北部为隰州,防守从永和通往延川的延水关渡和从大宁通往延长的马斗关渡,南部为慈州,防守从吉县通往宜川的圪针滩渡。
  • 晋城盆地1州:泽州。
  • 长治盆地3州:盆地腹地为潞州(长治);沁水上游设沁州(沁源),作为潞州的西大门;北部设仪州(左权),防守从潞州通往娘子关、从太原通往邯郸的通道。
  • 太原盆地1府1州:北部为太原府;南部为汾州(汾阳),防守从吕梁山离石方向沿东川河南源而来的通道。
  • 忻定盆地2州:南部为忻州,防守忻口;北部为代州,防守雁门关和平型关。
  • 大同盆地2州:北部为云州(大同),防守白登道和杀虎口;南部为朔州,防守通往太原的汾河通道。
  • 中吕梁山区2州:北部为岚州,防守从兴县通往神木的刘家川渡;南部为石州,防守从柳林通往绥德的孟门渡。
  • 蔚县、广灵、灵丘三个小盆地1州:蔚州,防守飞狐陉、灵丘道、蒲阴陉、唐河道;
  • 灵宝1州:虢州,位于河南,防守从长安通往洛阳的函谷关通道。
  • 中条山外黄河以北的芮城、平陆,归都畿道所有。

    中晚唐山西

    不过很快,安史之乱来临,山西重新分成了三块。北面是河东节度使,辖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南面是河中节度使,辖临汾盆地、运城盆地;东南部的长治、晋城盆地,归昭义节度使。和汉末一样,唐末突厥人大量迁居山西,称为沙陀。

    北宋山西

    五代时,是太原的一个高光时刻。沙陀人李克用、石敬瑭、刘知远三次从太原起兵,分别建立后唐、后晋、后汉,太原也因此被称为龙城。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其间,北汉还割据太原盆地、忻定盆地独立。到了宋代,大同盆地属于辽国西京道,大同为辽国的西京。而南部的运城盆地,属于永兴军路(路治西安),一如两汉。中间的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长治盆地和晋城盆地,属于河东路(治太原)。中唐以后,气候变冷,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又多遭战乱,山西开始整体没落。

    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有如下改变:

  • 运城盆地东西二分,西为河中府,治河东(永济),防守蒲津渡;东为解州,防守盐池。
  • 长治盆地:潞州升为隆德府;沁州扩大地盘(把沁县纳入),改为威胜军,治所迁到了沁县,防守从太原前往长治的交通要道。
  • 太原盆地:最东端娘子关一带,割出平定军(平定县),防守娘子关。
  • 中吕梁山区:割出一些列边境州,防备契丹和西夏:保德军(防守黄河渡口)、火山军(河曲南,防守黄河渡口)、岢岚军(防守通往黄河渡口的通道)、宪州(静乐,防守汾河通道)、宁化军(防守汾河通道)。同时,把黄河对岸的晋宁军(佳县)、麟州(神木)、府州(府谷)、丰州,也都划归河东路,方便应对西夏。
  • 大同盆地:辽国同样隔出了应州,防备北宋,防守雁门关。
  • 金代山西

    到了金代,山西全境归于金国。分为三部分:大同盆地,属于西京路(治大同);太原盆地、忻定盆地和中吕梁山区,属于河东北路(治太原);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长治盆地、晋城盆地,属于河东南路(治临汾)。金代是山西文化上的一个小高峰,金代文人之冠元好问,是忻州人;而临汾,产生了著名的平水韵。

    此时的区划,也到达了极大值。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细化,在大同盆地的南端,割出了武州,防守偏关黄河渡口;宁边州,防守黄河渡口。同时把北宋的军,都改为正常的州。保德军改为保德州、火山军改为隩州、岢岚军改为岢岚州、宁化军改为宁化州、平定军改为平定州、威胜军改为沁州。宪州改为管州。慈州改为耿州。仪州改为辽州。隆德府降级为潞州。中条山南黄河以北的芮城、平陆,划归解州。

    元代山西

    到了元代,山西归属中书省直辖。和金代近似,由北往南,大同盆地设为大同路(西京路改),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中吕梁山区设为冀宁路(河东北路改),临汾盆地、运城盆地、长治盆地、晋城盆地设为晋宁路(河东南路改)。并设监察机构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治大同)、司法机构河东山西道肃政廉防司(治太原)。这是山西二字,作为地区名称的正式出现(山西者,太行山以西也)。

    明代山西

    到明代,山西最终形成,并正式定名为山西布政使司。在此之前,晋南的临汾运城,和晋中晋北多分为不同行政区。明代改路为府,并细化出了潞安府(长治),在一些军事要地设立了直隶州。

  • 大同盆地设为大同府;
  • 太原盆地北部、忻定盆地、北吕梁山脉,设为太原府;太原盆地南部,设为汾州,防守前往离石、陕西的通道;
  • 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设为平阳府;
  • 晋城盆地,设为泽州;
  • 长治盆地腹地,设为潞安府;西北侧,设沁州,防守从太原通往长治的交通要道;东北侧,设辽州,防守从长治通往娘子关、从太原通往邯郸的交通要道。
  • 清代山西

    到了清代,在明代的基础上,继续细化。此外,把蔚县、涞源划归直隶。

  • 运城盆地:从平阳府独立,西部设蒲州府,防守蒲津渡;东部设解州,防守盐池。
  • 临汾盆地:南部设绛州,位居塔儿山以南;中部仍设平阳府;最北部设霍州,防守太原盆地和临汾盆地的交通枢纽灵石关;南吕梁山区设隰州,防守从大宁和永和通往陕西的渡口。
  • 长治盆地、晋城盆地:和明代无变化。泽州升级为泽州府。潞安府、辽州、沁州照旧。
  • 太原盆地:汾州扩大,将中吕梁山区南部的三川河流域划归,防守秦晋通道,并升为汾州府;东部阳泉一带,独立为平定州,防守娘子关。北部依然为太原府。
  • 忻定盆地:从太原府独立。南部为忻州,防守忻口;北部为代州,防守娘子关。
  • 大同盆地:西部割出朔平府,防守汾河通道入口和杀虎口。东部依然为大同府。
  • 中吕梁山区北部:从太原府独立,东为宁武府,防守宁武关和偏关;西为保德州,防守通往陕西的黄河渡口。
  • 此外还有归绥六厅和乌兰察布,目前已经是内蒙的了。不过,因为长期归山西管辖,人口也大多是山西移民后裔,所以同样说晋语。
  • 明清两代,山西人地矛盾突出,因此,明代有洪洞大槐树大移民;同时晋商依靠边境贸易开始崛起,乃至在清代,山西号称海内最富。晋中一带,成为中国的华尔街。

    1925年山西地图

    民国期间,南北三分的情形,又出现了一次,雁门道、冀宁道和河东道三分三晋。而阎锡山治下的山西,战乱较少,号称全国模范省,在全国依旧居于上游。

    山西政区图

    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几经调整,最终变成了现在这样:

  • 大同盆地:北为大同,南为朔州,一如往昔。不过朔州比之前小了,大同比之前大了。
  • 忻定盆地:忻定盆地,连带着中吕梁山区北部,之前的忻州、代州、宁武府、保德州,合并为忻州。宁武府、保德州,这种纯粹为军事目的而设的州府,在和平年代,必要性不大。忻代盆地本就不大,且海内升平,忻州代州合二为一,才是常理。
  • 太原盆地:北为太原,南为晋中,东为阳泉。榆次因铁路而兴起,其后又恰逢计划经济时代的不按规律划分政区,遗祸至今,并改了个大号,叫晋中。平定州为铁路旁的阳泉取代。
  • 临汾盆地:北为临汾,合并之前的霍州;南部塔儿山以南,先前的绛州,划归运城。霍州这种纯军事目的的州,合并给临汾,也比较正常。
  • 运城盆地:运城。先前的解州、蒲州,合并为运城。战争需求不大了,运城盆地也没必要东西二分。但把临汾盆地南侧汾河下游的绛州,划归运城,着实有点奇怪。大概是因为临汾人口已经够多了,再加上绛州,会变得一家独大,因此,就近并给运城了。
  • 晋城盆地:晋城。
  • 长治盆地:先前的潞安府、沁州,合并为长治。而辽州,合并给了晋中。辽州、沁州,这种为军事目的而存在的州,同样也被撤了。不过辽州合并给晋中,这个操作有点诡异,带有浓浓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特点。
  • 中吕梁山区:先前的汾州府,搬迁到了崇山峻岭中的离石,并给自己取了个大号,叫吕梁。同时,把中吕梁山区北部的兴县、岚县等原属太原府的山区县,也都划给了吕梁。
  • 合计11个地级市,117个县区。其实山西区划最大的问题,便是县太多,每个县太小,平均每个县不到30万人。人口在20万以下的县有38个,占了三分之一。一些山区的县,甚至不到10万人。尽管50年代曾经撤并了一些县,比如洪洞、襄汾、临猗、万荣,但实际上,这些县本来就不小(洪洞是山西第一大县),真正小的县,反而一个也没并,比如岢岚、古县、安泽、大宁、永和这种几万人的小县,喊了好多年,就是并不了。虽然说,山西的每个县,都有沉甸甸的历史,但这么小的县,实际上是养不起这么大的政府机构的。

    大同城:汉代建平城,之后成为边陲重镇,往往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第一站,尤其以北魏为最。大同北接蒙古高原,往南可以通太原、忻州,往东可以走军都陉直逼北京,往西出杀虎口入河套平原,为兵家必争之地。北魏建都大同,唐代设云州,并以云州、蔚州为大同道,取天下大同之意。其后直到清末,都是西京或者府城所在。建国后则又以煤炭著称天下。辖北半部分的大同盆地。云冈石窟和北岳恒山,是大同最出名的地标。

    朔州城:是大同盆地直接通往太原盆地的交通要塞,汉代建马邑,北魏将朔州州治从盛乐迁到马邑。唐代改马邑郡为朔州。取城彼朔方之意。其后直到清末,均是州府所在(明代并入大同府)。辖南半部分的大同盆地。应县木塔和崇福寺,是朔州的地标。

    忻州城:东汉时设新兴郡。唐代改新兴郡为忻州。因忻口而得名。传说中汉高祖被匈奴围困,到忻口方才得脱,于是将此地命名为忻口,取欣然大悦之意。其后直到清末,均是州城所在(明代并入太原府)。忻州北有雁门关,南有忻口,东有紫荆关(飞狐陉)、倒马关(蒲阴陉)、平型关,西有偏头关,是拱卫边疆的第二道防线。辖忻定盆地和西侧的中吕梁山区北端。五台山和雁门关,是忻州的地标。

    太原城:为战国时赵国所建,是赵国的旧都。太原,即大原,一大块平原的意思。太原是山西的地理中心和交通中心,从秦汉起,就是山西北部的政治中心。到明代起,成为整个山西的首府。辖北半部分的太原盆地。晋祠泥塑,是太原的地标。

    晋中城:历来无此称呼,是建国以后设立榆次地区,升为地级市的时候,起名叫晋中市的。榆次在战国时期就被称为榆次了。但一直都是太原的附庸。直到同蒲铁路和正太铁路修通之后,两线在榆次交会,榆次才发展成为一大都会。1949年以后,计划经济年代,流行把大城市郊县单独划为一个地区,并设立地区行署于交通便利之处,于是设晋中地区,行署驻榆次,从而脱离太原。榆次和太原尽在咫尺,就像咸阳和西安一样。这本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个错误,但一直延续至今,谁也没有魄力去改正。晋中,是山西省中部的意思。辖南半部分的太原盆地。明清两代的晋商,多在晋中辖区。平遥古城,是晋中的地标。

    阳泉城:因正太铁路和煤矿而兴起,1947年设市。1983年设立地级市。阳泉地区是山西通往河北的主要通道井陉所在之处,是山西的东大门,韩信曾在此背水一战。宋金设平定军,明代属太原府,清代设平定直隶州。不过当时的州城是平定。铁路时代来临,处于铁路线上的阳泉取代平定,成为阳泉市。阳泉市区有泉五处,终年涌漾,泽润一方,故称漾泉,后演绎为阳泉。娘子关,是阳泉的地标。

    长治城:古称上党,取与天为党之意形容其高,战国时期即为军事要地。两汉为上党郡(郡治长子),北周在今市区设潞州,上党属焉。其后直到清末,都是州府所在。明代析置长治县,为长治得名的开始。长治,是长治久安之义。辖长治盆地。长治是通往河北南部的滏口陉所在,亦为军事要地。太行大峡谷,是长治的地标。

    晋城:战国期间建高都城,西燕设建兴郡,隋代改为泽州,唐代设晋城县,为泽州州治。其后直到清末,都是州府所在。三家分晋之后,晋静公被迁于此,故称晋城。辖晋城和阳城盆地。晋城是通往河内的太行陉和白陉所在,历来都是军事要地。长平之战即发生于此。皇城相府,是晋城的地标。

    吕梁城:历来无此称呼,是离石地区地改市的时候,新起的名字。以吕梁山为名。离石地处三川河谷,是吕梁山上最大的平地,同时也是军事要冲,是陕北通往山西的必经之路,是整个吕梁山区的交通中心和地理中心。战国时赵国设离石邑。西汉置离石县。因靠近离石河而得名。刘渊曾建都于此。隋唐宋称石州。明代隶属于太原府,清代隶属于汾州(汾阳)。建国后地区行署从汾阳又搬回了离石。辖离石盆地和吕梁山区。汾阳地处太原盆地,比离石的地理条件要好得多。不过,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并不是唯一的考量,处于地区交通中心的离石,肯定比偏处西南角的汾阳要方便得多。其后将错就错,就一直挨到现在了。碛口古镇和汾酒,是吕梁的地标。

    临汾城:战国时韩国初建,旧称平阳,是韩国的旧都。传说尧帝建都于此。宋代称临汾县。历来是晋南中心城市。因临近汾河而得名。传说尧帝曾建都于此。三国期间,设平阳郡。刘渊曾建都于此。其后一直到现在,都是郡城州城所在。辖大半部分的临汾盆地。尧庙、大槐树和壶口瀑布,是临汾的地标。对了,还有五星级厕所。

    运城:因盐池而兴起,从建城之初便是盐城,但是直到民国期间工业化发展之后,才真正取代解州、安邑和永济,成为运城盆地的中心城市。而临汾盆地最南端,塔儿山之南的绛州,因为不在铁路线上,也开始没落,并给了运城。运城是运盐之城的意思。辖运城盆地和一小部分的临汾盆地。运城地处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蒲津渡、轵关陉、茅津渡、风陵渡均位于此,是交通要冲。关帝庙和永乐宫,是运城的地标。

    临汾和运城在明代之前的大部分时间内,多归属京畿管理,所以,晋南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和山西其他地方的晋语有很大差别。同时,晋语也不只是覆盖山西,陕北、内蒙河套、乌兰察布、张家口,也都是晋语的天下。

    山西方言

    山西因为煤多,计划经济时代,曾经是重工业基地。不过改革开放以后,已经越混越差。随着一波波的限产减产,减少污染,减少钢产量,煤矿国有化,已经快变成山海关内的东北了。目前在全国,人口位于第18位(3490万),GDP第20位,人均GDP第17位,人均可支配收入第22位。总GDP比人口排位低,说明低于平均发展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均GDP排位低,说明经济发展质量很差,无法藏富于民。妥妥的中下游。如果不是煤老板长了一把脸,可能真的会是阿卡林省了。2021年,因为全国缺电,逼着山西大规模挖煤发电,所以2021的名义GDP增速,高达28%,最高的长治,高达35%。大概前无古人,估计也后无来者了。

    能看得见的无奈,南北交通大动脉大西高铁,到现在都没有全线贯通;吕梁、朔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不通高铁的内地城市(地级市)之一;郑州米字型高铁都修完了,太原连十字还没搞定。郑州被水淹了,全国都在救援;山西被淹得更厉害,却悄无声息。

    根据2021年统计年鉴,各市经济情况如下:

    地区 常住人口(万) GDP(亿) 排名 人均GDP 排名 人均可支配收入 排名
    全省 3490 17652 5.1 2.5
    太原 532 4153 1 7.9 1 3.5 1
    运城 477 1644 3 3.4 11 2.2 9
    临汾 397 1505 5 3.8 9 2.3 8
    吕梁 339 1538 4 4.5 6 1.9 11
    晋中 338 1469 6 4.3 8 2.6 5
    长治 318 1712 2 5.4 5 2.6 6
    大同 310 1370 8 4.4 7 2.5 7
    忻州 268 1035 10 3.8 9 2 10
    晋城 219 1426 7 6.5 3 2.7 3
    朔州 159 1100 9 6.9 2 2.7 4
    阳泉 132 742 11 5.6 4 2.9 2

    太原在各方面都一枝独秀。和其他城市,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不过,和那些强势省会比如长春、成都、哈尔滨、西安、武汉相比,太原还算是比较仁慈的,近在咫尺的榆次都搞不定。省会首位度,只有22.7%,排名第17位。不过,排在太原后面的,大多是山东、福建、江苏、内蒙、河北这些双中心的省份。山西则完全没有第二中心。非要说山西第二城,大概是长治吧。因为晋南两市太不靠谱了。

    晋南两市,是太原之后人口最多的地区(运城的户籍人口比太原还高),但是经济非常拉胯,人均GDP位列倒数两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排在中下游。只能说,山西的煤,大多埋在山区了,这两个平地最多的地区,依靠种地,是打不过挖煤的。从古代山西的中心,沦落到现在的垫底,落差有点大。

    2020各市原煤产量

    日子过得最舒坦的,其实是三个袖珍小城阳泉、晋城、朔州。人口不多,收入不低,自得其乐。

    吕梁这个纯山区,煤越挖越多了,但是和可支配收入是不成正比的。还是最穷的地方。忻州和吕梁近似,山区众多,煤反倒不太多,因此,也是倒数榜上的常客。

    至于晋中,各方面都很平淡,榆次连自己都拉不动,更谈不上带动下面的县发展。越早拆分约好。拿出安徽拆分巢湖的勇气,否则,永远没有出路。

    经济上的落后,或许只是一时的马失前蹄,不必气馁。但人文气质上,山西已经完全没了当年晋商的开拓精神。在10年前,山西甚至是全国少数几个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的省份。可山西并不是江苏、广东、浙江这样的发达省份。唯一的解释,就是山西人都不想出去闯荡,宁肯在家附近穷着。就像当年的大寨,感人的勤恳,惊人的贫困。直到近几年,实在没什么就业机会了,才开始大规模出省打工。但迄今为止,山西的户籍人口才比常住人口多70万,占户籍人口的2%。对比一下安徽,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1000万,占户籍人口的14%,比比就知道,山西人有多恋家多没有冒险精神了。留在本地的,不是考公务员,就是进事业编或国企。几百万人挤着走一条独木桥,供需严重失衡,前几年中央所说的山西塌方式腐败,脓疮般的政治生态,就水到渠成了。

    而且山西人历来的善良、坚忍、平和,也越来越被流失了,乃至出现了洪洞黑砖窑这种把祖宗脸都丢光了的事情。不能立功,连德也立不住了。

    立言就更谈不上了。因为心态上的萎靡不振,文化上建树甚少。早期的山药蛋派,已经烟消云散。除了贾樟柯、宁浩、曹保平等电影导演,才女柴静,半个山西人刘慈欣、郑渊洁外,其他方面,也真的拿不出手。还有贾跃亭、李彦宏这种毁誉参半的人物,不提也罢。

    放眼古代,山西位居黄土高原之巅,俯瞰华北平原和河南,屏蔽关中,是古代中国的战略必争之地,创造出灿烂的传统文化,不得山西者,无以得天下。近代,山西执中国金融之牛耳,运筹帷幄,海内最富。往事已矣。现在的山西,何时能走出泥潭,重现辉煌?为之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