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房地产:为什么买/不买?」里提到,我会把眼前的灰犀牛一个一个牵出来,做个分析。
本篇这一头是人口。
首先先来阐述一下「灰犀牛」这个概念。
灰犀牛是一个金融术语,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它不是随机突发的事件,而是在出现一系列警示信号和危险迹象之后,如果不加处置就会出现的大概率事件。
怎么理解这个大概率呢?为什么都已经有预警信号了,还是让它发生了呢?
用大白话说,灰犀牛就是趋势。
因为是站在了趋势的车轮前,芸芸众生才避无可避——不是不想避,而是避不开。
现在大家可以理解灰犀牛的威力了。
了解完灰犀牛这个概念,咱们回到正题:人口。
人口悖论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终于公布。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均增长率为0.53%,比上一个十年下降0.04%。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么几个问题:
1.同样都是人口,为什么以前是人口负担,现在就变成了人力资源、人口红利?
这中间差哪儿了呢?
2.中国人口到底是多还是少?
大家似乎在人口问题上高度分裂。
一方面是对人口普查数据的群情汹汹,满屏都是对人口下降的恐惧和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痛心疾首。
但另一方面却是实际生活和就业市场上的相反模样。
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研究生一年比一年多,校招标准不断抬高,985、211逐渐成为标配。
社招也齐刷刷地绕过了35岁,中年危机频频占上热点话题。
既然社会现实已经用脚投票,那索性别生出来,总好过裁员的麻烦吧?这还没算上裁员造成的社会压力和矛盾呢。
从面上看,反正现在产能过剩,反正你也不需要这么多人,反正大家都在搞工业4.0,都在搞机器人替代,那么人口减少不是正好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均收入和人均福利吗?
再说了,14亿人呐。你14亿还嫌少,你让其他国家怎么活?
3.人口下降等于总需求下降吗?
未必啊。
总需求(毛算)等于人口*人均收入。人口即便下降了,但是人均收入上去了呀。更何况人口也并没有下降,只是增幅变缓。
静态的看,社会财富不会凭空消失。每少一个人,他的消费能力就会转移到其他人手中。社会的总需求没有变,变的只是开销的人。
动态地看,一切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为了人,人均福利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不跑偏的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人均上涨的幅度理应大于人口自然「下降」的幅度(下文如无特殊说明,均指生育率下降导致人口未来下降的趋势,不是指人口净减少)。
既然人口下降未必等于总需求下降,甚至人口下降都不妨碍总需求增长,那么为什么担心人口下降影响经济增长呢?
这三个问题怎么理解?
人是资源还是负担
我们从第一问——人口负担和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开始讲起。
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耗者。
有一个简单的道理:
人只有在所消耗的物资小于所生产的物资时,才能生存下来。
人只有在所生产的物资大于所消耗的物资时,才能发展起来。
生产比消耗多的人叫人力资源;消耗比生产多的人叫人口负担。
那么是什么让人从负担变成了资源呢?
是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飞速发展与其说是人口红利,不如说是工程师红利。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当年有句口号——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们不说高校扩招,不说教育产业化,不说应试教育如何利弊,只从结果来看,四十年来从高等教育体系里面走出的海量人才是我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