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星老道 回应一下您的观点,也给各位介绍一点基层体制内生存(我老家的公务员们)的情况。
在我老家(五线小城市),今天60后-75前的县处级干部们(这级别在我们当地不低了,副县长以上了),生存状态分两种,潇洒的和拮据的。核心分野就是看在00-10这一段时间有没有在更高线的城市买房。买了的,现在都比较潇洒。没买的,尤其是除了自己现在住的那套单位集资房之外一套都没有的,就很拮据。为啥?因为给子女买不起房。
这些干部们的子女,但凡还稍微有点能力的,基本都能在成渝找个工作,想安定下来就得买房。重庆我不清楚,现在成都和我老家的房价差距,已经导致他们根本不可能通过卖老家的房子来付成都房子的首付,除非买到成都远郊县。
但10年以前还是可以的。尤其08年地震后,成都房价有过一个短暂的低谷,政府为了刺激市场还推出过买房退税的政策。所以那时候,自己子女的住房还没成为刚需的时候,就想到提前去成都买房的,基本都搞对了。就以08年成都南延线新会展附近新盘为例,当时差不多是3k+,现在好像是不是接近加个零了。那时候成都和老家房价的关系,大概是4:1吧,老家也小一千了。现在据说老家差不多3-4K,且二手房有价无市,因为新盘房源太多,而现在成都和老家房价的关系,已经起码8:1了吧。
我们老家撤县设市的时候,建了个新城区,各个单位都搞过集资房,而且不止一轮。那时候各个单位人都少,单位司机都能排得上每一次集资的队,所以如果那时不是太保守的话,普通公务员搞个两三套是很平常的。如果胆子再大点,趁着00-10那波把老家房子变现去成都买(据说还有人限购前去买北京的)的话,现在基本上就算是赶上红利了。踏踏实实工作,平平安安退休,就行了。反观另一拨,现在确实很焦虑,基层公务员的工资,哪怕是县处级的,也只能望楼兴叹,但法纪利剑高悬,也不敢乱来啊。
真的,过去二十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赶上了你就赶上了,没赶上你就没赶上,就这么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