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电竞

有人见过真的龙或者蛟吗?

2019-09-17电竞

2024,且听龙吟

2024年,甲辰年,龙年。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与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

那么,龙的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与天文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番,且来看看许慎的【说文解字】对「龙」是如何解释的。

[东汉] 许慎所撰 · [北宋] 徐铉 校定【说文解字】(四部丛刊景北宋刊本,第1-7页)「第十一」记载:

「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从肉飞之形。童省声。臣铉等曰:象鸳,转飞动之貌。凡龙之属皆从龙。力钟切。龙也。」

[五代] 徐锴 撰【说文解字系传(说文通释)】(四部丛刊景述古堂景宋钞本,第1-12页)卷第二十二奇书「系传二十二」也有类似记载:

「鳞虫之长, 能南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从肉飞之形。童省。凡龙之属皆从龙。」

[清代] 洪亮吉 撰【洪北江诗文集(洪亮吉集)】(四部丛刊景北江遗书本,第23页)卷施阁文甲集卷第二「释岁」记载:

「周礼:春分之日祭马祖。桉说文: 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马龙之属,故以始登天之日祭之也。 周礼:春分之日祭马祖。桉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马龙之属,故以始登天之日祭之也。」

由此可见,华夏民族的「龙」与二十四节气的「春分、秋分」有关,即与天文相关,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龙为什么会在春分离开大地,离开人间而飞升登天呢?

由于天文离不开数学,且来看看周髀算经中是如何阐述「春分」与「秋分」的。

[东汉] 赵爽 注 · [北周] 甄鸾 重述 · [唐] 李淳风 注【周髀算经】(四部丛刊景明刊本,第8页)卷下记载:

「春分、秋分,日在中衡 ,春分以往日益北五万九千五百里而夏至;秋分,以往日益南五万九千五百里而冬至。」

所谓「中衡」,乃指黄道与天赤道的相交点。唐代杨炯 【浑天赋】有云:「中衡外衡每不召而自至,黄道赤道亦殊涂而同归。」

因此,【周髀算经】中有关「春分」、「秋分」的上面这段话,大意便是,春分和秋分那日,太阳到达黄道与天赤道的交点(即太阳直射赤道的位置,春分为黄经0度,秋分为黄经180度),春分之后,太阳日益向北移动,过了五万九千五百里,便到了夏至,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动到了北回归线。秋分之后,太阳日益向南移动,过了五万九千五百里,便到了冬至,即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动到了南回归线。

上述内容在明代的【三才图会】中也有详细的叙述。

[明代] 王圻、王思义 撰辑【三才图会】(万历三十七年原刊本,第6页)天文四卷记载:

「中陆去南北极各九十一度半强。 春分日行中陆,自春分而夏至,渐行至北陆,为夏至之日道;自夏至而秋分,由北陆而转,中陆为秋分之日道;自秋分而冬至,渐行至南陆,为各至之日道。自冬至而春分,由南陆而转,中陆为春分之日道。 日有永短,由地有升降。 春秋分时,地适当天之中,其日出卯入酉,且行中陆,故长短匀。」

从这段记载中不难发现,春分、秋分之时,昼夜是等长的。若昼为阳,夜为阴,则阴阳相等、阴阳均衡,此时刚巧达到一个平衡点。

[西汉] 董仲舒所撰【春秋繁露】(四部丛刊影印武英殿聚珍版,第3-4页)卷十二「阴阳出入上下第五十」有如下记载:

「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明史】(百衲本,第21-30页)卷三十一志第七「历」亦云:

「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

农历书中也有类似记载:(北)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昼夜等长。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又云:「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

在华夏古人看来,昼夜等长的阴阳平衡点时刻,便是阴阳调和的「和」,此刻最佳,天地之气调和,故能生万物。

[西汉] 刘安 撰 · [东汉] 许慎 撰【淮南子(淮南鸿烈解)】(四部丛刊景钞北宋本,第6页)卷第十三「泛论训第十三」记载:

「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故能生万物。 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

[唐代] 徐灵府所著【通玄真经】(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第5页)卷第十「上仁」亦云:

「老子曰: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故万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生与成,必得和之精。故积阴不生,积阳不化,阴阳交接,乃能成和。此天地之气和平,故万物得以生成。」

由是,华夏的春分便从天文意义、数学意义,衍生出了与之相关的文化意义。 所以,春分在古时也有了「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的别称。

春分之际,太阳视黄经位于0°时刻, 北斗七星的星柄恰好指向正东方向(震卦) ,地支为卯(阳气升腾)。

「二月二,龙抬头」,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又名「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恰恰是东方苍龙七宿之「角宿」(形如龙之犄角)在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正东方向(即仲春卯月)之初,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时刻,故称「龙抬头」。而角宿与其余六大星宿(亢、氐、房、心、尾、箕),则共同构成了东方苍龙的星象。其中,角宿代表龙角,亢宿代表龙的咽喉,氐宿代表龙爪,心宿代表龙的心脏,尾宿和箕宿代表龙尾。

每年春天农耕开始之际,苍龙七宿便会在东方夜空中慢慢上升,先是露出明亮的龙首「角宿」,犹如登天之状,故曰「春分而登天」。夏季农作物蓬勃生长之际,苍龙七宿已然高高升起,悬于南方星空。秋天时分,庄稼获得丰收,苍龙七宿移至西方,慢慢下落,犹如龙从夜空钻入地底,故曰「秋分而潜渊」。寒冬来临,万物伏藏,此时苍龙七宿则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以下,宛如「潜渊」沉睡。

由此可见,东方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每年的农耕周期完全一致。

由于易经与天文历法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从天文入手研究可以发现,【易经·乾卦】爻辞中的「龙」,即「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潜龙勿用」,实际是对东方苍龙七宿一年四时运行情况的一种阐述,二者对应的情况高度吻合。

从考古方面来看,迄今为止,出土的「中华第一龙」位于辽宁查海遗址,距今大约8000年左右。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是石堆龙,长19.7米,目前是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形象。

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龙纹陶罐残片上已经出现了鳞片状的龙纹。而这种龙鳞,恰恰与【说文解字】中记载「鳞虫」相吻合,浑身披鳞,形如长虫。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发现了「西水坡遗址」,距今6500年。其中的龙虎大墓令人十分震撼。经过考古和考证分析,现已确认西水坡先民当时已具备「二十八星宿」的认知,并将其每七个编为一组,形成「四大星宫」,每个星宫用一个神兽来表示,分别是龙、虎、鸟、鹿四大神兽。后来,在此基础上便衍生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河南濮阳仰韶文化遗址出土龙,是一种蚌壳龙,长约1.78米,距今大约6500年。

其实,甲骨文的「龙」字便源自于对东方苍龙七宿的星象模拟。

根据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冯时的考证研究,甲骨文中的龙字所象之形,即二十八星宿中的青龙星象,因为这种大口长身的异兽,在现实的自然界中是找不到生物与之完全对应的,而青龙星象却与龙字之形高度一致。并且,青龙星象昏旦之时的运行位置,可以帮助人们测定时间,其中的「龙」就是时间的「指针」,在地平方位中指示着时间。

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二名曰「大火」或「大火星」(不是荧惑、火星)。其出现在东方黎明时,恰好是每年「春分」;每年夏历六月,则出现于正南方;七月以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七月流火」。当这颗「大火星」在西方夜空消失之时,就预示着「秋分」到了。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夏商周时曾写道: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笔者也将其化用,用在了【昆羽继圣 】四部曲之一「缘起金乌」中。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苍龙七宿不仅仅是一种龙形的具象,它更是一种能告知华夏古人准确农耕的「时间指引」,是承载「观象授时」、护佑华夏民族繁衍不息的精神与文化的图腾。

有了龙的形象,那龙的声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笔者在【昆羽继圣】四部曲之一「缘起金乌」第85章曾通过故事阐述节气与天文、音乐之间的关系。

又在往期文章【贾湖骨笛不是笛子,推倒西方音乐伪史需从华夏探源,从贾湖骨龠和天文历法说起,是该为华夏万年音乐史正名了】中详细阐述过音乐与天文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言以蔽之,音乐也来自于天文。

[西汉] 刘安 撰 · [东汉] 许慎 撰【淮南子(淮南鸿烈解)】(四部丛刊景钞北宋本,第6-7页)卷第三「天文训」记载:

「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ruí)宾。 蕤宾,五月也。阴气委蕤在下,以主人阳在上,似宾客,故曰蕤(ruí)宾也。」

蕤(ruí)宾,乃是古乐十二律中之一。【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蕤(ruí)宾为六阳律的第四律。又因华夏律历相配,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适应,谓之律应,蕤宾便位于午,在五月,故用以代指农历五月。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龙不仅与春分、苍龙七宿有关,还与音乐联系了起来。

根据古籍的记载,龙的发音大致有如下几种。

其一,龙之发音类似于「龠」。

【太平御览】卷十八辑录了【礼记】中的一段话,其云:

「苇龠,伊祁氏之乐也。龠,春分之音,万物振跃而出也。」

所以,春分之音,苍龙七宿「角宿」抬头之音,从寓意上来看便是「万物振奋、跃然而出」,是一种生之萌发的形态。而用什么乐器来表达这种精神、思想与情态呢?

华夏古人首先想到了一种传承已久的乐器—— 「龠」

这是先秦文献中经常提到、后世已经失传2000多年、最后在贾湖遗址发现的华夏乐器的始祖「龠(yuè)」。

根据【律吕精义】记载:

「龠(yuè)者,七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 度量权衡 之所由出者也。」

「龠(yuè)」类似于笛子,但没有吹孔和笛膜孔,它原本用于天文测量,与天文历法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作为世界音乐的始祖, 「龠(yuè)」 能吹奏出完整的十二律,这些音律与下图中的「二分二至」节气的日影落点相对应,便是「律历对应」。

【太平御览】卷十八中也记载了有关「龠」的一些情况:

「【释名】曰:龠,跃也。气跃出也。

【尔雅】曰:大龠谓之产,中者曰仲,小者曰箹。(郭璞曰:龠也,笛三孔而短。犍为舍人曰:仲,其声适仲吕也。小者形声细小,曰筠也。) 」

其二,从易经八卦,东方青龙,生发之象,为震卦,故有生机勃发的类鼓之音。

[东汉] 许慎所撰 · [北宋] 徐铉 校定【说文解字】(四部丛刊景北宋刊本,第1-9页)第五记载:

「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

此处的「郭」,即鼓也。

【宋史】(百衲本,第11-13页)志卷第八十二「宋史一百二十九」乐四记载:

「凡言乐者必曰钟鼓,盖钟为秋分之音而属阴, 鼓为春分之音而属阳。 …… 震为雷,雷出地奋,为春分之音 ,故为众乐之倡。」

是故,春分阳鼓,风雷激荡,东方初晓,万物奋发,

——2024,且听龙吟!

【题外话】

科幻小说【灵能4996】第一本「风起西境」,微信读书已上线。

本人计划将【明珠蒙尘:鲜为人知的华夏科技与文化】(约20万字)付梓出版,如果有人感兴趣,可以留言加微信,然后拉个群,统计下第一次印多少本比较合适(与出版方签订合同后,条件允许,可能预售)。倘若此次顺利,则继续将【海上忧思录】三册、【揭开西方伪史虚惑的面纱】(可能改名)四册付梓刊行。

【明珠蒙尘:鲜为人知的华夏科技与文化】作品简介:

中国不只有「四大发明」,「四大发明」只是一个「以偏概全」的误解。

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多不胜数的科技发明,涌现出了无数能工巧匠和勇于实践的科学家。

本书引经据典、以翔实论据重点介绍了源自中国的诸多发明创造,包括但不仅限于望远镜、照相机、显微镜、留声机、温度计、自行车、计算机、钢琴、全世界第一架具有现代意义的飞机等等。不仅如此,就连扑克牌、大富翁等游戏都是源自中国的发明。

怎么样?是不是很惊讶?

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一些长期被忽略的华夏先辈,如甘德、石申、唐顺之、朱载堉、黄裳、黄嘉略等等,详细介绍了他们对于天文历法、物理、音乐、语言等诸多方面的贡献以及世界历史的影响。

中国不仅是文明古国,更是自古以来就学以致用,一直走技术路线的「科技强国」。这可能与我们近代百年落后后形成的「闭关锁国」的落后形象是大相径庭的。

希望通过这样一本书的介绍,能让大家重新认识华夏文化与科技的伟大。

星火相继,敢于梦想

  • 希望通过【昆羽继圣】四部曲梳理的华夏历史文化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认识,以抵御外来糟粕的侵扰(上古至宋代)【 微信读书 、当当、掌阅(华为手机阅读)、起点、知乎、QQ阅读】;
  • 希望通过【明朝这些事:被抹去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西史辨伪系列破除迷云,唤醒更多的人,认清这个世界近代三四百年的历史(明代至清末), 喜马拉雅已上线。
  • 希望通过 科幻小说【灵能4996】 六部曲在现实的科技基础上铭记近代屈辱历史,向科幻高地进发,展望未来,塑造中国屹立于世界的崭新形象,打造中国人宏大的科幻宇宙,让更多的人看到文化与科技引领的方向,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人类之路(当下至未来)。 微信读书已上线「风起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