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汽车市场的价格战可以说是如火如荼,面对着日益白热化的价格战,有媒体曝出去年乘用车的降价规模创下了三年新高,甚至新能源汽车比燃油车降价还狠,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怎么看这件事呢?
一、去年乘用车降价规模创3年新高?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2024年1-12月降价规模227款,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148款的规模,也大幅超越了2022年的95款的降价总规模。
其中,常规燃油车降价88款,混合动力车型降价17款,插混车型降价34款,增程式车型降价14款,纯电动车型降价82款。
从降价力度来看,总体乘用车市场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6万元,降价幅度达到8.3%。新能源车的降价幅度高于燃油车,前者是降价力度达到9.2%,后者降价力度达到6.8%。
崔东树分析称,新能源车企持续大量推出新车,实现新车的价格重新定位,因此促销不多,降价激进。而燃油车面临老龄化趋势,缺少新车调整定价和提升产品力的机会,只能靠促销止血。
2024年初,比亚迪率先开启新一轮的价格战,在春节假期后的30天内,接连推出15款「荣耀版」车型,增加配置的同时把价格降低了2至3万元。
在价格攻势下,比亚迪2024年的年销量达到427.21万辆,累计同比增长41.26%,创下历史新高的同时,蝉联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除了比亚迪,奇瑞、吉利等传统车企,也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在2024年创下了有史以来最高销量纪录。而造车新势力方面,理想汽车、零跑汽车、鸿蒙智行等也创下交付新高。
二、为啥新能源比燃油车降价还狠?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乘用车市场陷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混战,降价规模一举创下三年新高,成为了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新能源汽车的降价幅度尤为引人注目,甚至远超传统燃油车,这个现象到底该怎么看?
首先,当前,汽车产业的价格战内卷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燃油车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被新能源汽车市场带动的被动内卷。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接受并倾向于购买新能源汽车。这不仅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在环保、节能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还因为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推广方面给予了一系列政策补贴和税收优惠,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在这种背景下,燃油车市场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了保持市场份额,燃油车厂商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的策略,以吸引消费者。然而,这种降价策略往往是被动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冲击下做出的无奈选择。因此,可以说燃油车市场的价格战内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新能源汽车市场带动的。
其次,与燃油车市场相比,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自由竞争阶段。这一阶段的市场特点是参与方众多,且多为新兴企业,它们在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尚需努力提升。因此,这些企业更倾向于通过降价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提高品牌知名度。此外,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参与方更加年轻,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敏锐度。它们更善于把握市场趋势,灵活调整价格策略,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因此,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打价格战的动力更加充足,降价幅度也更大。
第三,在讨论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下降趋势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所谓的「摩尔定律」效应。虽然摩尔定律原本是指半导体产业中每18个月晶体管数量翻倍同时成本减半的现象,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特别是在电池技术方面,随着研发投资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我们可以观察到类似的趋势:单位能量储存的成本逐年下降。这意味着随着时间推移,新能源汽车不仅性能会得到提升,而且其制造成本也会相应减少。这就导致了一个正反馈循环:更低的成本使制造商能够进一步降价,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而更大的销量又促进了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压低了成本。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更容易出现快速下滑的局面。
第四,尽管短期内价格战可能会带来销售量的增长,但从长远来看,它实际上是一个对整个行业有害的恶性循环。过度依赖降价来吸引客户会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减弱,研发投入不足,最终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这对于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和技术积累的汽车产业而言尤为重要。因此,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平衡好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将成为决定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车企们需要认识到,仅仅依靠降价并不能保证长久的成功,如何打造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就显得格外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