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内卷到底是研发效率上的还是工时上的…….
判断内卷危害性有个重要的判断标准是内卷有没有突破劳动法的限制,有没有在社会中产生对生育、消费、失业的影响,有没有真正突破科技瓶颈。
最近两天航天领域一个全球热搜新闻,美国SpaceX就是马斯克旗下的航天企业让第三代猛禽发动机亮相,其他航天势力和企业连猛禽V1都难以企及的情况下,SpaceX完成了一次自我突破。
美国ULA公司总裁坐不住了,在社交媒体上公开「酸」SpaceX的新发动机是否真的能达到280吨推力、350s比冲存疑。
美国航天企业有波音、ULA、诺格、SpaceX、蓝色起源等,所有企业都雇佣了麻省理工、斯坦福等院校的硕博。
最关键的是所有企业都在美国劳动法的限制内工作,在每周40小时的情况下SpaceX发动机研发团队「打爆」了洛克达因、波音、蓝色起源的研发团队,你有什么话可说呢?
不过SpaceX和特斯拉一样是有点「奇葩」的,有时候会采用上一周做四休三、下一周做三休四,每天12小时,最终每两周共工作84小时,平均每周41小时的工作方式,两班人如此交替保证每周七天企业都有人持续工作。
如果SpaceX公司违反劳动法,让一群硕博和技术工人每周工作70-80小时「苦哈哈」的整出来一个猛禽发动机,ULA公司只要随手一个举报即可,毕竟这种模式是「危害性较大的内卷」,会导致美国航天领域就业岗位减少、整体薪资水平下降、职工生活水平下降(尤其是消费、生育)。
现在SpaceX在劳动法范围内完成了该壮举,你ULA、波音有何话可说呢?
再提另一个历史事件,美国曾经在历史上针对日本贸易摩擦战争,推出过贸易调查比如301,当时日本企业在本土雇佣大量的工人加班加点进行汽车、家电、数码类产品的生产出口美国。
美国因为在一些方面的限制做得比日本好一些,结果反而成为弱势的一方,当时美国国内很多民众都在砸日本车、日本电器,因此美国政客推动对日本的商品构筑了较高的关税门槛。
日本方面为此辩称他们的产线大多数是自动化高科技的所以成本极低,并没有存在员工超负荷工作的情况,那么美国就业一种「很贱」的方式来应对日本的这种表态,那就是如果你们真的是高科技自动化流水产线,为什么要雇佣这么多工人加班?如果真的是自动化高科技的产线,那么请来美国建厂,在美国劳动部门的监督下看一下「自动化」、「无人」。
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