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情况是,液态锂电池还得用好些年。固态之所以迟迟不来,是因为实在是太危险了。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最基本的科学常识,有点像电池界的马格努斯或者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那样,物理原理很严谨,但和人们的直觉背道而驰。
比如,某种固形物人们想要它又轻又蕴含能量,这其实是容易办到的,例如黑索金炸药,就是非常轻同时能量又非常高的。但这显然不是电动车上人们需求的,人们需求的是一个又轻、能量蕴含能力又高与此同时,还非常可控安全的,这就比较天方夜谭了。 因为任何可控能源,只要不触及原子核内的裂变聚变,就都需要氧化还原反应,这其中最核心的元素就是氧,往大了说就是氧气。由于无法像内燃机那样随时利用空气中的氧气与燃料发生反应,电池就需要自带氧化剂,这一点无论是固态电池还是液态电池都是同样的道理,那么现在的症结就在于,到底是不是电解液的存在才导致电池易燃呢?
![](https://img.jasve.com/2025-1/c8e222faaff51b55b8679dd9b0540781.webp)
近期多项实验结果结合热力学计算发现,并不是,因为全固态锂电池的锂金属的燃烧热与电解液相当,其中全固态电池内部短路时,起火会比传统液态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更为剧烈,起火速度更快,燃烧热释放更大。 这个结果来自【宾州州立大学葛善海副教授、王朝阳教授的相关文章:文献标题为:【内部短路时锂电池起火的量化分析】(Quantification of Lithium Battery Fires in Internal Short Circuit)发表在 ACS Energy Letters 上】换句话说,读完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如果有朝一日有一个心大的厂家真的往里面塞入了300kWh的能量,却集中在巴掌大小的固态电池里面,可以说, 一炸三条街 了。
![](https://img.jasve.com/2025-1/42ae0b395e707ccb69f6bb25153a1224.webp)
早在 2015 年,丰田汽车就提出了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目标,但由于安全性、成本和生产规模等方面的一系列技术挑战,这一目标的落地时间一再被推迟。目前根据多方预测,即便在2030 年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都有可能延迟,因为几乎都是谎言,就目前车企
宣发口径种凡提到固态电池的,你注意他的身份,往往都是营销口的。 以上就是原因。
那么目前电池行业既然改变不了物理格局,从工程角度优化一下还是可以的,比如相当多的企业专注电池的热管理以及电池预期寿命管理,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应对姿态,但大家永远记着,工程永远比基础物理底层原理要低一个层面,物理扎根的地方如有天然劣势,工程行为只能改善其劣势,而无法做到扭转物理的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