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什么东西你可以接受二手的?

2020-04-05汽车

钢琴啊!冷知识, 不是因为便宜而选择二手钢琴,而是二手琴普遍比同品牌新琴好。 这个肯定是挑战大多数人认知的,但想要了解真相的可以继续往下看。

根本原因:市场巨变

1、二战后高档琴销量暴跌

施坦威最大的欧洲对手,贝西施坦二战前巅峰时期稳定产量 三四千 台,二战打得德国都快成废墟那几年年产五百台。第二大的对手博兰斯勒,巅峰时期稳定的年产 两三千台 ,二战最惨那几年年产接近一千。

这还没完, 当年仅仅在柏林一个城市就有接近800家钢琴工厂 !对,工厂!不是琴行!而现在柏林也就8个琴行,0个工厂。

战后好几十年这两个品牌都只能年产 几百台 ,贝西施坦被美国鲍德温收购那二十年短暂的年产一千台。

这段时间是中档琴销量崛起的时代, 包括雅马哈、卡瓦伊、德国的Seiler、Sauter、Schimmel等等,但是,

2、1990年之后中档钢琴销量暴跌

雅马哈60-80年代仅仅日本工厂就 年产二十多万,全球还有6个工厂,日本美国×2英国加拿大台湾。现在年产两万不到,全球只有3个工厂 ,印尼生产廉价琴供全球,杭州生产中国大陆特供琴。

卡瓦依 80年代年产10万,现在1万

德国中高档品牌Seiler Schimmel Sauter 7/80年代年产5000-10000,现在年产500-1000

上面说的顶级品牌,博兰斯勒1988之后年产 没超过250 ,贝西施坦现在年产 300左右 (不算对标雅马哈价位的academy系列)。

总结一下:

2010年之后所有中高档品牌年销量都只有巅峰时期的10%。 全行业只有施坦威除外,但同样也只有巅峰时期的1/4,当年巅峰接近一万,最近年两千多。

二战前几百个品牌,80年代 德国几十个品牌,日本几十个,美国几十个。现在大多都倒闭,德国不到10个,日本2个,美国2个。

所以导致:

1、这么小的 产量无法平摊成本

2、 木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远超过物价(琴价)上涨 ,所以,新琴的用料工艺都是肉眼可见的下降。

二战前顶级琴经常砍四五百年的老树,纹路均匀,细密,声音传递好,能量损失少,并且默认都是自然风干5-10年再来做琴。现在只能说说,「我们砍的都是海拔多少多少米以上的树」,送到烤箱烘干,或者烘干+自然风干,全行业只有三个品牌敢明确说是自然风干的。

而越做越差体现在:

1、音色大不如前,同型号越来越薄,越来越不通透

2、甚至耐久度都变差, 很多品牌买二手反而往往比新的问题少。 当年德国琴基本按照设计使用寿命100年做的,现在20到50年。并且有的品牌在这二十年的寿命里小毛病小问题不断,销售会给你洗脑「哎呦喂,我们是高端的手工琴,用的天然名贵木材,很娇贵的哦」,我就很想说「你们家二战前产的琴很多都是调一次五年不跑音」。

并且从经济角度考虑:

1、同样价格能买到更好的琴(废话)

2、新琴买回家第二天瞬间贬值30-70%,二手保值,甚至升值。我上一台立式琴2019年7400欧买的,2022年9500卖的,平均一年升值10%。当然2023年因为日元汇率降了,加上国内通缩,二手琴也跌了一些,但总归比新琴跌得少得多得多。

风险角度:

1、二手行业鱼龙混杂(废话)

二手琴每一台不一样,就像车,都是开了三年的,出租车跑了三十万公里,家用车跑了三万公里,完全不一样。琴的好坏和型号年份太大没关系,而是状态,同一台琴,有的音乐学院琴练琴房里面一天10个小时,砸了30年,和在家里面孩子学琴之后闲置了三十年的完全不一样。

2、新琴也会出现店大欺客的情况,身边很多案例:

接近20万的欧洲立式琴,低音木音,不承认有问题,不给解决,最后置换40多万三角

14万的立式琴,3个月出现4次问题,同样不承认质量问题,最后花了40多万换了最顶级的立式

新琴有些底子很差,经过很厉害的技师长时间调整掩盖问题,展厅里弹着不错,但回家弹一阵就拉垮了

而以上问题,怎样去辨别?

然后灵魂拷问:

买琴,需要考虑什么, 品牌?音色?质量?价格?我可以说 音色和手感是最不重要的 么?哪些方面对于哪些人群更重要?初学者?专业学生? 根据自己需求理性选择适合的、够用的,而不是被消费主义忽悠买高溢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