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回到两年前,那时行业普遍认为在经历2023年的智驾萌芽之后,2024年将会是智驾普及的时刻:低成本的高速NOA装车率会迎来新高;全场景点到点的高阶智驾也有可能走进现实。
而在智能座舱上,大家期待着各家都能够实现车手互联,让车机成为生态的一部分。
可是站在2024年的收官节点,会发现当初的预测和展望还是太保守了。
首先是智驾的普及率,根据「佐思汽研」的数据显示,仅仅是在今年上半年,国内新车中包含NOA车型的销量就占了32.8万辆,渗透率3.4%,相较于2023年的2.2%有不小的提高。
而在城市NOA方面,今年上半年全国销售了73.2万辆具备城市NOA的车型,渗透率为7.6%,这个增长就要更加明显了。
第二点是纯视觉高阶智驾成为趋势,以AI大模型为主要驱动力的「纯视觉+端到端大模型」,逐渐成为智能驾驶下半场的主流选择。
2024年开年时,基于「BEV+Transformer+OCC占用网络「,百度Apollo纯视觉高阶智驾方案率先在极越量产落地,成为特斯拉之后,中国唯一、全球唯二的纯视觉高阶智驾方案。
各家也都在下半年开始努力追赶:小鹏在10月的科技日上发布全新一代小鹏 AI 鹰眼视觉方案。
此外,华为乾崑」ADS 3.0呼之欲出,理想也正式推出端到端+VLM(视觉语言模型)的智驾方案,蔚来也明确将要放弃业界沿用多年的「感知-决策-规控」的技术路线,其乐道 L60 上搭载的就是纯视觉方案。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演进,2025年,车企在智驾上卷的新战场就是基于One-model端到端的智驾系统,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高阶智驾;在智能座舱领域,随着大模型上车,能否带来新的交互体验成为车企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人工智能的强大颠覆力让行业上下意识到,传统的汽车技术已然不足以支撑企业竞争,惟有加快AI研发,才能在下一轮竞争中夺得主导权。
正如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所说:「对于汽车企业来讲,建立以AI驱动的智能化发展,实现战略迁移,才能赢得未来。」
不过,无论是大模型还是智能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2025即将到来,计划在一季度落地的特斯拉FSD已经更新至V13版本。
智能化大趋势下,如何选择「技术合伙人」、如何在保留「灵魂」的前提下快速转型,成为所有主机厂的必答题。
纯视觉高阶智驾涌现
纯视觉和激光雷达的「路径之争」一直贯穿了2024年始末。
过去两年,激光雷达一直是很多车企实现智能驾驶的一根「拐杖」,但想要实现最后的高阶智驾,总有一天是要扔掉它的。
拄着拐杖行走,一条路即便重复走过100遍,它也无法自己成长。
但是纯视觉可以通过让车自主学习,最后无限趋近于人类的驾驶模式。特斯拉和百度这两个国内外的科技巨头都押宝纯视觉,也是相信AI学习的力量。
智驾也越来越像一个「氪金游戏」,金钱、人才、时间,缺一不可。
可现实是,钱要用在价格战和不断推出新车型上;人才和大牛市面上就这么多,也基本不会挪窝;时间却赶着要在今年年底完成「开城」,不然就会被同行甩开。
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车企来说,选择一家合适的供应商,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这并不代表车企对智驾供应商们是无脑地全盘接受,在智能化需求旺盛的2020-2021年,Mobileye凭借着软硬一体的优势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
但这家从以色列走出来的公司,生态过于封闭,黑盒方案也让车企叫苦不迭。
所以,愿意和车企一同研究开发的国内供应商逐渐成为车企们的首选,比如百度Apollo。
提到百度的智能驾驶,大家往往会想到在城市中满地跑的萝卜快跑,Robotaxi 业务确实是百度Apollo业务之一,发展到今天,萝卜快跑已经在全国10多个城市落地,并且在11月底获批香港首个自动驾驶车辆先导牌照。
萝卜快跑快速「开城」的基础当然是「安全」。据统计,过去两年内,萝卜快跑的实际出险率仅为人类驾驶员的1/14。
同时,截止今年4月,累计行驶里程就已经超过1亿公里,在此期间从未发生过重大伤亡事故,这不仅能印证百度的L4自动驾驶能力,让乘客坐得安心,同时也带回了巨量的数据,反哺百度Apollo的能力。
在这个数据比黄金贵的时代,能让大家敢用、爱用,就已经说明了一项技术的价值。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买到的车能具备多强的智驾能力。
在量产辅助驾驶方面,百度也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叫做ASD,就是极越上搭载的那套智能驾驶,它也是全球第二个落地的纯视觉智驾功能。
在极越01交付前,百度宣布在量产辅助驾驶上砍掉激光雷达,仅凭视觉就可以实现城市领航功能。少了个能够精准感知物体位置、形状的传感器,那就要靠更强的感知能力去弥补。
在今年2月,百度联合极越发布中国首个纯视觉OCC,所谓OCC就是occupancy占用网络,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系统不必「认识」道路上的障碍物,而是看见前面有障碍物,直接做出对应措施。
不仅是百度押注纯视觉,小鹏、华为、理想与小米,都有纯视觉量产案例,但是这些品牌的视觉版本,都只包封闭路段的NOA和一部分的城市场景功能。
落地一套基于纯数据的高阶辅助驾驶是一个困难工程,但是从行业发展来看,纯视觉不管是从技术原理还是成本角度,都是更优解。
就在上个月,小鹏发布了P7+,以纯视觉的方式实现城市NGP。
在未来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车企会选用价格成本更低、发展潜力更大的纯视觉路线,具备成熟纯视觉高阶智驾方案的供应商也会协助车企们,逐步丢掉激光雷达这跟拐杖,让智能汽车真正进入「AI时代」。
大模型重塑智能座舱
智能驾驶发展到今天,虽然卷得头破血流,但是发展路径已经愈发清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发布了【AI汽车发展报告(2024)-AI定义座舱】(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三电」技术越来越趋同,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路线也逐渐明晰,二者正向通用化方向迈进。
在这种情况下,体现差异化最重要的领域就来自于「好玩」,AI 技术上车应用,最突出的即是大模型对汽车交互、娱乐、出行等功能的升级,使得汽车座舱进化为更高层次、更多内容的智能空间体。
在智能座舱领域,各家在做完了全场景语音、多音区连续对话等功能后,就有些迷失方向的感觉。
不过,目前车机并没有真正满足用户需求。例如,用户在一天内和车对话100次,可能代表车机好用,也可能代表车机太笨拙,无法理解或预测用户需求,用户只能重复多次和车机对话。
此前定义行业的一些数据、指标,在百度等互联网科技巨头进入在车圈后,都进行了革新。
大家都希望车辆都越来越像人,能听懂自己的要求、记录自己的习惯,这其实就是大模型最擅长的理解、记忆、逻辑、生成。
借助文心一言大模型,百度于今年4月正式发布智舱大模型2.0,实现体验、架构、开放全面升级。
在此基础上,百度又推出智能体产品,将百度智能座舱升级为Apollo超级座舱,采用全新 MoE 架构,可支持本地化部署,并配套专属开发工具链,支持车企高效定制品牌特色,基于智舱体验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注意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能力,那就是配套开发工具链,这就意味着这是一套支持高度自定义的系统。
在这个智能化需求旺盛的时代,打包方案只能解决当下需求,用车企提供自定义能力,才能真正地提高差异化竞争力。这也是领克、凯达拉克、长城、吉利等多家车企选择和百度合作的原因。
在今年9月,百度将智能座舱升级为Apollo超级座舱,这套座舱也将在很多新车型上搭载,包括别克全新GL8陆尊PHEV等等。
其实,百度的智能座舱业务开展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以往大家都还在用carplay的时代,百度就推出了对标产品carlife,并且还有过可以搭载在座舱上的小度语音SDK等等。
同样的,百度导航车机版也在过去几年出现在了大量新车上。
百度地图是用户最为熟知的产品之一,从2005年PC版上线到如今,百度地图已经走过了接近20年的时间。这其中,无论是语音交互,还是AI原生地图,都是百度最先发布搭载。
今年4月,百度地图正式发布了车手一体的V20版本,比亚迪、长城、深蓝等头部新能源车企已经率先应用上,百度地图V20(HIMA)也已在鸿蒙智行车辆上推出,首批适配车型包括问界M5增程(2022款)和问界M7增程(2022款)。
正是从这个版本开始,3亿车主才真正做到了抛弃手机支架。百度地图V20包含基础版、3D 领先版、3D 旗舰版、SR 智驾版4 个版本产品,能够实现手机地图和车机地图的一体化。
覆盖360城的真车道级导航、实时红绿灯、实时地图等功能全量上车,不限系统互联。
写在最后
当下的汽车行业竞争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维度。
三电能力、机械素质已经成为底层硬件需求,真正决定上限的是智能化竞争,是AI领域的竞争。不管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要加码AI、大模型的技术研发。
而车企选择队友,则更看重AI的科技实力和开放程度。
最为重要的是,生态是否开放,能否让车企获得成长。
开放的百度Apollo,也将成为更多主机厂智能化「技术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