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把这两个人并列不太合适,余承东这几年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魏牌汽车CEO李瑞峰则没有等量的知名度,这正好吻合了两人近期各自关于「增程」的言论——余承东是从宣传的角度谈技术,李瑞峰是在技术的角度谈技术。搞宣传的当然知名度很重要,搞技术的当然更倾向于眼光向内。不过,在教育背景上,余承东是技术出身,李瑞峰是管理出身。
我们不考虑人物性格或者身份背景,仅从技术层面看,关于「增程式」这条技术路线是否先进,客观地讲,李瑞峰是对的。增程的技术方案据说最早能追溯到百年前的费迪南德·保时捷,而长城的DHT与本田的i-MMD和比亚迪的DM-i类似,这条技术路线的专利在2019年刚刚过期,从时间上,DHT比单纯的增程式是更新鲜的。当然,技术是否先进,不能只看时间,DHT的复杂性也甚于增程式,因此,从技术角度看,李瑞峰是对的。
然而,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如果只图在技术上跟对手挣个高下,他的思路就有些偏了。我们固然要反对那些在工业领域里不搞技术的机会主义者,但也绝不能鼓励那些为了搞技术而搞技术,甚至让技术路线偏离市场需求的企业行为。
还是拿出乘用车行业的事例。就说目前大火的比亚迪,这是一个首次实现在国内市场上大量蚕食日本、德国等外资品牌市场的中国国产汽车品牌。坊间都说,比亚迪的技术如何了得。但是,你相信比亚迪的制造工艺比丰田的要先进吗?我希望是,但理智告诉我它不是。不过,令我们欣慰的是,丰田已经被比亚迪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搞得坐卧难安了。
在关于技术先进与否,选择哪条技术路线的问题上,以丰田为首的日本车企跟李瑞峰是一样的思路。日本车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发扬光大了这个思路——采用先进工艺把发动机造得越来越精致,他们成功了,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全球无敌。至于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否把汽车工业引向歧途这种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论。汽车电动化的号角一吹响,全世界的新旧车企各显神通,四处突围,丰田们扭头一看,当初日本引领、全球跟随的局面已经不在了,慌了。
消费者选择日本车和德国车,主观上并不是因为这些车的制造工艺先进,而是从现实需求出发,认为它们能在可接受的价格上满足自己的关键需求。如今人们选择比亚迪也是同样的原因,而比亚迪也并没有在日本车企引领的技术路线上实现技术超越,它的成功在于选择了另外一条更合理的技术路线。
回到李瑞峰与余承东争论的这个话题上,增程式有没有技术含量,对于企业是否选择它并没有很大的意义,如果有的话,主要也就是个护城河的问题,它的市场表现主要还是要看能否解决实际问题。目前看,不管是工作逻辑还是市场表现,增程式显然是能解决问题的,这对消费者来说,比技术先进更实在。
从这个问题本身看,李瑞峰是对的。但从企业对技术的理解上,他的言论可能是长城汽车在技术路线上存在困惑的一个缩影。当然,在当前汽车驱动方式剧变的历史背景下,车企对技术路线存在困惑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但是相比较而言,余承东表现出的可能是华为在相同问题下的思路成熟,尽管他措辞上并没有那么讲究,却客观上反映出,他从市场角度对增程式的理解恰是不偏不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