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汽车

如何看待比亚迪仰望 U9 纽北圈速 7’17’’900不被纽北官方承认?

2024-12-07汽车

看到这个问题下近乎一边倒的风向,不得不说简直恍如隔世。

比亚迪坚持垂直整合以及自主研发这么多年,终于抓住新兴产业革命的机遇一举实现发展大跨越。

更难得的是,比亚迪旗下很多车型一直有亲民的价格和良好的使用体验,一直以来用户口碑普遍正面。

结果就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比亚迪遭遇的非议和攻击简直比过往几年加起来都多。

就在前几天,比亚迪被扣上了「恶性内卷」、「压榨供应商」等等帽子;

这个问题下,比亚迪甚至成了「爱国营销」、「毫无诚信」、「欺诈消费者」的典型代表;

前后反差如此剧烈,着实令人不寒而栗。

具体到仰望U9的圈速争议,我个人有四方面看法,先说结论:

1、目前围绕仰望U9的圈速争议,实质上全部集中在「成绩是否被纽北官方认可」的层面,这跟仰望U9能不能跑出宣传圈速是两码事,我认为目前谈不上所谓的「营销欺诈」;

2、现阶段赛车运动跟消费者日常体验和厂商重点技术投入的实际关联度并不大,仰望U9这款车明显有自己的技术坚持,客观上不太适合控制车重极其关键的赛道刷圈场景;

3、比亚迪的营销团队选择并不适合自家车型发挥的赛道,营销方式也有待改进,这方面确实需要反思;

4、这件事客观来说确实对仰望的品牌声望有一定打击,但我个人坚决反对上纲上线到道德层面。某些人揪着细节方面的失误将比亚迪彻底批倒批臭,实质上是严重的双重标准;


1、目前围绕仰望U9的圈速争议,实质上全部集中在「成绩是否被纽北官方认可」的层面,这跟仰望U9能不能跑出宣传圈速是两码事,我认为目前谈不上所谓的「营销欺诈」;

徐里里和向北不断电在微博持续对线,整件事的经过我就不多提了。

很多细节方面的争议,前排很多回答已经锱铢必较扣的很到位了,我也不再多说什么。

只是有一点事实很明显:目前争议的核心是「仰望U9的成绩是否被纽北官方认可」。

纽北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仰望U9现阶段没有在欧盟上市销售,刷圈的那辆仰望U9是否算作量产车也需要考量。

但上述争议归根结底是传播口径的问题,跟「仰望U9能不能跑出宣传的圈速」完全是两码事。

某些人不是一向自诩「站在消费者立场上」么?所谓的虚假宣传、营销欺诈,至少也得是消费者拿到手货不对板才谈得上吧?

所以至少我个人认为,比亚迪宣传措辞或许不够严谨,但谈不上所谓的营销欺诈;

2、现阶段赛车运动跟消费者日常体验和厂商重点技术投入的实际关联度并不大,仰望U9这款车明显有自己的技术坚持,客观上不太适合控制车重极其关键的赛道刷圈场景;

赛车运动对汽车极限性能的严苛要求,先天适合成为新技术的试验田。

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消费者在关注精彩激烈的赛事运动后,对于取得优秀表现的赛车性能自然有更多信任,这有助于厂商的技术研发投入转化为市场收益。

在正向的商业循环推动下,一项又一项技术从赛车场走向民用车。

四驱系统、盘式制动、ABS、能量回收……如今这些平价车已经普及的技术,都源自赛车运动的积累。

所以我认为,在汽车工业和赛车文化发展尚不十分成熟的时期,赛道刷圈确实能部分反映厂商的技术实力,也确实推动了汽车工业技术进步。

但说实话,随着汽车工业逐渐进步,不论民用车还是赛道车都越来越复杂,技术要求越来越高。

如今日常民用车和赛车测试验证的诸多技术,实质上已经高度专业化,赛车取向和日常民用车取向的车型分化也非常明显。

甚至就连刹车、转向、散热等等运动车型的相关技术,赛车的套件跟民用车也已经演化成几乎毫不相干的两类产品了……

尤其是进入新能源时代后,新锐电机使得动力进一步廉价化,高性能车的门槛大幅降低。

时至今日,赛车对民用车(尤其是运动取向车型)研发的部分环节仍能起到一定的技术引领作用,但很明显作用效果和覆盖范围都不如当年。

夸张一点说,现如今民用车和赛车的研发方向完全有可能是 南辕北辙

事实上,从仰望U9这款车的技术取向和赛道成绩,我们就能看到这种趋势。

比亚迪很早就明确磷酸铁锂为主的战略方向,始终坚持对磷酸铁锂深度挖潜,大力扩充磷酸铁锂的应用场景。

随后行业发展也证明,CTP/CTC等新技术加持下磷铁确实大放异彩。

近两年磷铁铁锂动力电池占比一路上升,事实证明比亚迪完全判断对了行业趋势。

就目前趋势来看,除比亚迪之外,明年行业内大批高端车型、高配车型也会换装磷铁。

比亚迪用磷酸铁锂和易四方打造自己的超高端跑车,明显也是出于自己的技术坚持。

但客观上来说,磷酸铁锂能量密度先天相对弱势, 其实不太适合控制车重极其关键的赛道刷圈场景。

如果换成三元锂,车重能下来一大截,加速刹车都更好做,刷圈也更容易。

再比如,近年来厂商重点投入智能座舱、算力芯片、智驾算法等等技术方向,跟赛道刷圈也是毫无关系。

所以就我个人观点,现阶段赛车运动跟消费者日常体验和厂商重点技术投入的关联度其实已经不太大;

赛道刷圈和超高极速更多是反映厂商对运动车型的相关技术投入,而且现阶段最核心的价值还是提振品牌。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看见圈速没了就说刷圈没意义」,甚至攻击我是「收比亚迪钱的水军」。

我是很欣赏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也从来不讳言对比亚迪坚持自主研发的支持。

但以上这些内容,仰望U9官宣取得优秀纽北圈速的时候我就说过,现在我依然这么说:

这篇回答也纯粹是有感而发,若是拿这些不入流的言论来反击我,可以省省了。

3、比亚迪的营销团队选择并不适合自家车型发挥的赛道,营销方式也有待改进,这方面确实需要反思;

前文已经说了,仰望U9这款车的底层技术取向,其实并不太适合赛道刷圈场景。

仰望U9整体的风格,与其说是赛道上轻灵的飞燕,不如说是「力大砖飞」的肌肉怪兽;

考虑到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包持续放电倍率方面的技术积累,仰望U9完全可以冲刺更高的 极速 。(事实上也确实有相当亮眼的极速成绩)。

一味强调赛道圈速,无异于以短击长。

如今闹出巨大的圈速争议, 比亚迪品牌营销和宣传层面可谓是一败涂地 ,确实需要好好反思。

事实上,早在仰望U9官宣纽北圈速的时候,我就明确说过:

在品牌营销宣传层面, 比亚迪相比小米弱了不止一筹。
仰望U9圈速和极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至少就我个人观察,线上几乎完全被小米的光芒盖过。
尤其是小米su7刷出纽北圈速后,我已经看到微博乃至全网大量对仰望的嘲讽。
说实话,早在小米汽车还未正式上市的时期,我就说过一个暴论: 手机厂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锻炼出来的舆论动员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相比车企可能有较明显的优势。
尤其是线上舆论宣传能力、议题设置能力、动员号召力,小米更是有近乎压倒性的优势。
我因为数码圈和车圈都混,所以早就见识过小米在这方面的强势,近期越来越多车圈的人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
从流量运营角度,仰望几乎被小米完爆了。

如今再看,何止是流量运营角度仰望被小米完爆啊。

甚至连比亚迪多年积累的正向品牌形象和口碑,也在巨大的舆论争议下遭受重创,比亚迪多年经营的线上风评更是近乎毁于一旦。

4、这件事客观来说确实对仰望的品牌声望有一定打击,但我个人坚决反对上纲上线到道德层面。某些人揪着细节方面的失误将比亚迪彻底批倒批臭,实质上是严重的双重标准;

说实话,随着仰望U9圈速争议持续发酵,对仰望乃至比亚迪的声誉确实有不小打击。

尤其是仰望品牌,比亚迪耗费大量心血做出仰望U8,好不容易在超高端初步站稳,本想着仰望U9趁热打铁。

结果友商一手「预研底盘技术」刻意利用和放大后发优势,使得大量围观群众忽视掉先行者巨大的研发成本和试错成本;

同时又一手「纽北圈速」,又把本不太适合刷圈的仰望U9架在了极其尴尬的境地。

如此双管齐下,配合极其强大的线上动员能力,几乎抽掉了仰望品牌树立差异化的根基。

友商的操作确实精明,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仰望团队产品定义和营销能力相比之下仍存在很大不足,这个教训必须牢牢记住。

只是前排很多回答将营销层面的细节失误无限放大,甚至上纲上线到道德层面,我个人坚决反对。

比亚迪一路走来,不论是坚持自主研发的勤勤恳恳,还是多年来优秀产品的亲民售价,所有人有目共睹。

因为短期内一件小事就上升到道德高度,这真的合适么?

我觉得最恶心的是,某些人攻击比亚迪的话术各种似曾相识,很多具体操作手法也跟数码圈的操作如出一辙:

都是揪住产品或营销细节的小问题甚至断章取义,一顿放大上纲上线,直接从道德文化上批倒批臭否定一切;

都是给别人扣「虚假宣传」、「爱国营销」、「坑偏消费者」的大帽子,给自己树立「良心厚道」、「实事求是」的人设;

对于类似言论,我个人的看法是一贯的:

任何经营时间长的大公司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如果有任何细节疏忽错误都要被道德大棒打死,那世界上还有没有哪怕一家能买的产品?

我觉得更讽刺的是,这帮人对着国内企业的任何瑕疵上纲上线,对着海外品牌确实装聋作哑不置一词。

诸多海外品牌赤裸裸的对国内外消费者区别对待,这种事简直不要太多,我都懒得举例。

某海外消费电子品牌官网参数堂而皇之的标错,后续只要修改过来就风平浪静,仿佛没有任何事情发生过;

也是这家品牌连能效差距足足60%的处理器都敢混用,何时看到这帮人说过一句?

具体到汽车产业,也有大量相关案例:

比如「发动机热效率」这个参数的最高值一般是在实验室工况下测出来的, 这个指标本身有一定局限性。

业内最早是日系混动车非常热衷于强调「最高热效率」参数,连带着国内很多日系粉对这个指标非常推崇,谈起发动机热效率那叫一个振振有词。

如今轮到比亚迪等国内品牌热效率领先,某些人自然是一转攻势。

这两年我已经看到大量「理中客」开始强调热效率参数的局限性,甚至反过来阴阳怪气「实验室数据」……

「对外唯唯诺诺、对内重拳出击」,如此双重标准岂不可笑?

甚至前排高赞回答和评论区干脆不装了,不仅要将比亚迪批倒批臭,连带着还要把八竿子打不着的华为拉下水:

我在知乎写回答支持华为和比亚迪多年,在我看来两家都是国内产业升级的优秀代表。

两家企业也都习惯于大力投入自主研发,我从不讳言对两家企业的看好。

考虑到华为说实话研发投入、管理能力和整体实力可能还更胜一筹,如果这帮人强行把比亚迪跟华为绑定, 我甚至觉得这是对比亚迪的褒奖而非贬低。

说实话,华为和比亚迪两家公司客观上业务有极大互补性,但主观上两家公司都是比较强调自主的偏强势风格。

再加上前阵子腾势Z9和享界S9在高端市场相遇(虽然实际上两款车定位风格差异很大),连带着也有些KOL更是饭圈和流量思维入脑,各种炒作渲染比亚迪和华为对立。

当时我就明确说过, 享界S9和腾势Z9GT不论价格还是产品定位都存在不小差距,实际竞争相当有限,希望共同主攻BBA做大蛋糕而不是一味渲染内部对立。

享界S9主推的智驾、投影、无重力座椅等等,毫无疑问更偏重传统BBA客户,更偏重日常驾乘的舒适体验;
而腾势Z9GT主推的外观设计、三电机、超低转弯半径等,也是明显更偏重新潮年轻化客户,产品定义也更偏向「我全都要」。
从孙少军等提供的市场反馈来看也是如此,腾势Z9GT最核心竞对是极氪001,对比享界的相比之下要少很多。
退一步说,即使两款车产品定义近似存在一定竞争,至于这么着急么? 新能源车渗透率还在涨,德系传统的56E至今加起来仍然有三四万的月销量;
市场仍然有很大增量,享界和腾势发起进攻后,我认为完全有可能同时成功;
不想着主攻BBA做大蛋糕,反而一味渲染内部对立,我觉得某些KOL未免太着急……

如果上述将比亚迪和华为捆绑的言论能持续流行,甚至促成两家企业更多合作,我个人反而求之不得。

前阵子比亚迪和华为终于强强联手,方程豹豹8搭载华为智驾,也取得了不错的销量成绩,在我看来是双赢甚至三赢的好事。

至于某些里挑外撅各种攻击的跳梁小丑,随着时间流逝我相信多数人也会逐渐认清这帮人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