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原回答,再次重申只是一种个人观点,觉得不对的就踩,觉得没用的就划过,倘若觉得还有点点借鉴意义,那就是我当初写它以及现在没删除的原因,谢谢大家!
亲戚里有三个跑滴滴的,用的是电动汽车。
我个人觉得电动汽车使用成本不低,和油车相比,电动汽车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一能源成本低,二保养成本低。
以12万多落地的电动汽车广汽aions魅580款为例,电动汽车因为容易达到峰值扭矩功率,实际上136p的电车行驶质感远远高于1.5l的同价位油车,大概介于1.5t到1.8t之间(1.8l到2.5l),100以上高速差点,所以我们大概就拿1.5t(1.8l到2.0l)的油车做对比,比如传奇的影豹。
那么能源成本差多少?
影豹油耗在8.8左右约66块,魅百公里15度约6块。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一般都在6到12倍之间。那么一万公里差价就是3000到6000块。
保养成本差多少?
其实保养成本单次差距并不大
燃油车小保养一般从几百到两千不等,成本为主要在工时和机油,电动车只需要保养空滤刹车油变速箱油和冷却液,成本一两百块,这还是大保养,小保养就检查检查,都不怎么花钱。但是,十来万的油车也花不几个钱,平均一万公里也就差小几百到大几百块。
所以,round1,按每年一万公里算,电车比燃油车一年省3000到6000。
以上是优势,那么劣势主要在哪里?一,电池更换隐藏成本。二,车价折损过快。
电池需要多久更换,成本多少,现在不好说。虽然厂家都有电池质保,但是正常的折损曲线人家是不管不问的。那么,折损多少才换,这也没规定,自己掏钱换,肯定是能拖就拖,要花几万块,平摊每年多少不好说。关于电池更换政策,及以后的价格,这都是目前不确定的,所以我们估计一下,假如按三分之一成本算,5年更换4万费用,平均每年是8000块。当然,五年以后什么政策不好说,所以是这个成本不是一个确定金额的,但一定是应该考虑的成本。
二手折损失太快了。主要是一,二手商搞不懂不敢收,二市场认可低,出手难,三市场需求规模目前不大,纯电汽车消费群体占比不高主要在一二线城市,更倾向于新车。四,电气电子件多,技术换代太快,淘汰快。五,虽然优势明显,但也有充电焦虑和安全性担忧问题待解决。所以,即使是保值率最高的特斯拉,对比燃油车,保值率只是中等水平,而廉价的诸如秦ev、埃安s、北汽等等保值率比同级同价国产车都差,例如我们不举例卡罗拉,我们说思域,三年思域折损大概只是3w,二三年的埃安s折损大概在5w,而且是随着电池损耗,折损越来越快。即使考虑换电池,对其二手价的抬升仍然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前五年,每年的折损也比油车多好几千。
所以,大致估计一下,只是大致,不一定对。前五年十几万的电车折损成本平均每年高于油车3000到5000,第五年换电池后,折损有抬高,暂不考虑这阶段保值率,5到10年的成本主要体现在换电成本平摊,大约也在4000到8000每年。
所以,round2,燃油车比电车每年省3000到8000元。
另外我不得不提,金钱成本只是一部分,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精力也是成本。电车平均快充在45分钟到1个钟,慢充更不用说了,包括寻找充电站的便捷性和加油站也是没法比。电车在跑长途和堵车时的劣势,充电焦虑,即便是油车也会自燃,即便是电车自燃率也不高,但仍然应重视短路故障造成的安全性损失。以上都是要考虑的,相比金钱成本,这些成本毫不逊色。
结论:如果纯粹从金钱考虑,开的越多电车成本优势越明显,而拉的年限越久电车劣势也就越明显。比如跑滴滴,每年近十万公里,就是3~6w的能源成本差和数千元的保养成本差,这个时候折损和换电成本就无需过多考虑了。因为五年50余万公里基本达到报废标准了,至于电池只要不坏,即使损耗达到半数,可以像手机一样一天两充,也可以将就使用。对于家用来说,每年正常跑一两万公里,电车相对还是省钱的。
但是,如果考虑金钱之外的劣势,电动汽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充电站普及度,包括电池安全性提高,包括电池回收和换电便利性等等。总之,电车全面或基本替代燃油车,路还很远。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更新说明
1.关闭评论
写这个帖子,只是一种交流,就是说我有一些经验,我写出来作为我的一种看法。既然不是相关从业者,没有相关利益,便不可能十分深入全面去研究了解,因此我很少用一定必须这种词,尽可能保守估计,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比的参考,绝对达不到某些不友善的朋友说的想去科普,那我实在不够格,也没那种想法。关于对比,是举例的,举例就只是为了展示对比思路而已,不可能精确,十几万的跟二十几万的跟上百万的区别很大,我没办法一一去对比,所以举例十几万的,也是我比较熟悉的,举例中的aions,是我爸爸用来跑网约车的,在等待居住证(他从老家来广州)的大半年,基本就是我在开,现在跑了半年网约车,我经常跟他讨论。
2.我是在读研期间开通的知乎,那时候我也有微博和豆瓣,后来因为微博豆瓣的饭圈和打拳(包括男女)日盛,觉得这是一种基于权利责任不对等以及情绪发泄而不是理性的争论潮流,于是退出了豆瓣和微博,觉得知乎能提供一些我想了解的信息,也可以相对理性的交流。
我感谢评论区的朋友们,虽然我经验有限,观点也有偏颇,目前最明显的是我其实不太清楚在复杂的长期使用中,动力电池实际使用寿命及安全性到底如何?这个肯定不是无良媒体说了算,如今的车评人因为他们的盈利模式,绝大部分不可能对此说实话,整体环境十分恶劣。至于厂家的数据,我想每一个关注汽车行业的朋友,你们一定明白数据吹嘘是多么的普遍而无法得到治理。我重申一下,我没有说过五六年动力电池一定会更换,只是出于可能性做出一种估计,在总结的时候也基本按照最保守的费用估计,另外关于电池是否能够顺利免费更换,更是一个需要时间和大量案例去检验的,不是靠简简单单所谓的「终身质保」就能保障的。为了照顾喷子,我说明一下,这里我是一种质疑态度,既不是完全否定也不是完全肯定,因为我不像你们一样脖子上顶的是个二极管。
这里我当然欢迎专业的观点进行交流,包括所有部分我都欢迎有理有据的交流。但是喷子,我一定会给你最恶毒的反馈,你们是我最讨厌的人,如果说,大量业余简单的回答只是不能增加知识的垃圾,那你们的无脑喷就是破坏环境的有毒垃圾,我们对于社会环境的害处远远不及你们的零头。
但是正如你们看到的,对人不对事的简单的一句谩骂实在是太多了。有人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但是现实中谁能把观点说的天衣无缝呢?作为一种交流观点,是不是应该因其不完美而被谩骂?从去年起,大概是中美贸易战,新冠,某笠事件以后,知乎再也不是那个知乎,几乎关于任何话题的讨论都充斥着情绪的发泄,越来越多的人根本不屑于去讨论,他们上来就攻击发言者,上来就扣帽子,连对方的观点都没看清楚,就是喷,他们根本不在乎什么是正规的交流方式,也不在乎结果是否是正确的,只会以恶意揣测别人,认为别人都是他所仇恨的境外反动势力,拳师,资本家,水军等等。作为仅存不多的知识交流平台,它的衰落实在让人惋惜,同时对大环境的收紧,我想一定有人也能感受到,所以我决定以后少发言了。
3.我关评论且以后不再发言,并不是我怕你们喷子。而是我深知道说服你们既费力也没有好处,浪费我的时间精力,你们可以高兴一下的是,我还不是对别人谩骂无动于衷的人,我会因你们的谩骂而激动,但是如果觉得我怕你或者辩论不过你,那么你就错了。我对大多友善的朋友表示感谢,你们赐予我很多知识,对喷子的这些话你尽可以不用理会,辨认喷子是很容易的事情,只需要点开他的回答,便可以看到满满的简单的恶毒的无差别的嘲讽谩骂阴阳怪气,强者抽刀向更强者,弱者向更弱者,而他们喷子,只会躲在虚拟世界里到处泄粪,无它原因,只因为不用对任何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