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谈到这两年的中国汽车产业,除了国产新能源汽车在大街上肉眼可见的越来越多之外,「价格战」应该是很多人对于中国汽车最直观的印象。
不管是媒体,还是汽车厂商,每次只要一讲到汽车都要把「价格战」这三个字拿出来溜一溜。
特别是某些汽车厂商的管理者,一提到价格战,那简直了,无不咬牙切齿痛骂,什么价格战要毁了中国汽车,价格战在扰乱行业秩序,无底线的价格战只会害人害己等等。
甚至在财报里,汽车厂商也把公司遇到的困难全部归结为是「价格战」、「内卷」的原因。
但是,这里要跟大家说一个反常识的真相: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最新数据,2019年国内乘用车零售均价是15.1万,2020年是16.2万,今年2024年累计均价达到了18.2万。
也就是说,从2019年到今天,国内乘用车零售均价上涨了3.1万,每年都在上涨,没有一年是在下降的。
但在大家的印象里,中国汽车市场不是在打价格战吗?动辄降价3、5万,甚至降价十来万的车型都不在少数。
这确实也是一个事实,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1到9月降价车型有195款,超过2023年全年150款的规模,也大幅超越了2022年95款的降价规模。
那么,价格战是真的,汽车零售均价上涨也是真的,这中间到底有什么样的矛盾呢?
02
其实,这里有一个思维上的误区: 汽车厂商的部分车型确实在降价不假,但是这不代表着消费者就会买它,更不代表消费者愿意花的钱少了。
在过去合资车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年代,一款车型五个配置。
最低配置的车型,可能除了外形和车标和高配车一样,打开车门坐进去,就是一个「毛坯房」,什么配置都没有,而且看不见的性能方面也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想要升配置,提性能,那就得加钱,而且要加不少。
但是,从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之后,一些国产品牌不断把技术、配置下放,即使价格没有变化,但产品整体的「性价比」提高了,也就是所谓的「加量不加价」。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的出现: 消费者开始追求整体的性价比。
原来某一款品牌需要加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才能买到冰箱、彩电、大沙发、激光雷达、NOA智驾这一系列高档车才有的配置。
现在在另一款售价贵了几万的品牌上就全部能买到,消费者心里一盘算,这个钱花的值,反而愿意花的更多。
就像网上有个段子,带着十万预算走进比亚迪4S店,本来打算全款买辆秦,结果逛来逛去,多加6万买了汉。
所以,哪怕是传统品牌降低了低配车的价格,但还是没能挽救销量。
举个例子,大家熟悉的宝马iX1的落地价格降到了19万,按道理来说,宝马这么知名,应该不愁卖,但9月,它的销量只有1352辆,排名SUV的第60名。
03
当然,除了车企在微观层面的「性价比」竞争之外,宏观层面还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是消费分化。
虽然整体消费在降级,但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实力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些中高端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智能化程度更高、体验更舒适、场景更丰富的国产新能源品牌,哪怕价格更贵。
我身边很多企业家朋友,今天几乎都选择了新能源车,比较多的选择了赛力斯问界M7、M9。
二、新能源车的政策优惠。
为什么传统车企现在反复呼吁要「油电同权」?
因为国家对于新能源车的政策补贴,主要体现在一显一隐两个方面。
显性层面是购置税补贴。
新能源汽车免征10%的购置税,但燃油车少不了,这等于给选择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高了买车的预算。
隐性层面就是电价补贴。
油车平时加的油里,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是各种税费,这个比例大概能达到45%,但是用电就不用缴纳税费。
这部分用车成本,反过来提高了消费者的购车预算。
对于目标明确的消费者来说,这部分钱有一种「白捡」的感觉,结合汽车性价比的提高,绝大多数消费者会把它加到买车的预算里,买更高的配置,而不是省下来。
这么一来二去,消费者的平均购车支出就提升了。
04
当然,如果说价格战仅限于降价促销,国家支持新能源的政策只限于让利于民,那还不够完整。
价格战的另一面是汽车产业的升级。
这是痛批内卷、声讨价格战的人隐藏起来的另一部份真相: 价格战和产业升级是相互促进的。
其中的逻辑是什么呢?
首先,所谓的价格战不是一味单纯地降价,而是很多国产品牌的「加量不加价」,用技术下放带来平替,用20万的价格买到原来40万产品特别的功能,也就是提高产品的整体性价比,
性价比的提高,意味着消费者支出相同的钱,或者是增加一部分钱,可以换到比以往更多的回报。
这反而刺激消费者去选择更高档的产品,抬高了汽车销售的均价。
同时,均价提高并不妨碍汽车厂商要清理库存和落后的产品,所以,某一些车型的最低销售价格依然在下降。
它们又会把原本不属于目标用户群体的消费者囊括进来,尽管这部分消费者不一定就会买价格最低的产品,但总体市场规模在上升。
所以,市场规模↑×销售均价↑=厂商的收入和利润↑。
收入和利润↑→研发支出↑&资本投入↑=产业升级。
除了上面这个大链条,还有一个分支的链条。
市场规模↑=产业链收入↑=产业链各环节的收入↑=消费能力↑=市场规模↑。
把这样的逻辑搞清楚,我们就能明白,只要不是单纯去降低价格,而是通过性价比的方式促进市场竞争,那就会进一步带来产业升级和市场的繁荣。
它不仅不是坏事,反而是一件好事。
05
当然,很多人可能对性价比这个词不太感冒,觉得性价比就是低端的代名词,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
其实,只要你不是定位于奢侈品,不是定位超高端的目标对象,那么,所有企业都应该追求性价比。
当然,可以不把性价比作为公司宣传的重点,而是把它当做内功来修炼。
所谓性价比的内功,就是让消费者能够明显感受到他们付出的价格,对应了更好的产品服务,能够感受到企业给他们创造的价值,而且要借助于今天的全域营销,让越来越多的人用得上这些产品。
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专精特新的一种意义,让科技创新普惠到每一个用户,更要让每一个用户能够感知的到,触达的到,这也是我们经常说「专精特新+全域营销是绝配」。
过去我们的汽车产业被国际巨头垄断太久了,这种垄断带来的窒息感,让很多人现在走进一些合资车企的4S店里还能感受得到什么是「平庸的产品,傲慢的定价」。
毛主席在【奋斗自勉】中写到: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只有竞争才能让企业成长,才能让企业从平庸中脱颖而出。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