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小米汽车车主,在驾驶 SU7 Max 丈量了 2 千多公里的公路之后,应该具备一些条件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了。
先说一下总体的感受——
现阶段,小米汽车优点多,缺点也不少。
不过小米给人一种信心:目前存在的缺点,可以通过持续迭代,消除或解决,甚至转化为优点。让用户(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这也是一个优点。
这种信心带来的市场号召力,在小米手机上出现过,在构成小米生态链的各个产品上出现过,现在在小米汽车上又出现了。
1 质感
在第一次试驾 SU7 时,我抚摸着 Max 在驾驶员右侧设置的 4 个拨片,感受着阻尼带来的质感,看着已经标注好功能的拨片,我突然觉得总有一天小米会允许用户自定义这些拨片的功能的。果然,在最新版 [1] 的车机系统里,拨片功能支持自定义。
2 安全
当我决定要下订的时候,家里有些顾虑,主要因为媒体早已盛报各个品牌电动汽车燃烧之后乘客无法脱离车舱的实例,小米汽车入行才三年,有能力消除这个隐患吗?
正式提车之后,我才发现,小米的电吸门上除了提供日常使用的按压式开门键,还提供了非正常情况下使用的机械拉手。交付人员贴心地提醒,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使用机械拉手,避免车门面板受损。
这让我想起产品史上不少设计,如果一定要在时尚和安全之间做一个平衡,都是得多下功夫,多出成本的。
3 续航
国庆期间开得最远的一次,是一日之内自南京往返常熟,导航软件的里程数应该在 550 公里左右。
前天晚上充满电,第二天载着家人出发,刚到常熟,就感受到了一定的里程焦虑。SU7 Max 的CLTC续航里程为 800 公里,之前有博主实测为 645 公里(待核准),我感觉当日总体续航是在 600 公里左右,当时车上满载四人,前后厢装满了东西,一直开着空调,同时小爱同学要不断回答小伙子提出的刁钻问题。
焦虑归焦虑,我觉得这个续航可以接受,因为长三角地区的充电桩数量多,到了市区基本不需要排队等待,就能充上电。
而且,小米汽车一直强调的是性能,一个产品总得有一个点能让人印象深刻,如果这个点是性能,那么 600 至 800 公里之间的续航能力就是不错的成绩了。
4 前挡玻璃
有一次迎着阳光行驶,发现前挡玻璃上显现或大或小的几个圈圈,比较规律。
然后请几个车友一同观察,也各自发现了这些圈圈,四大四小,四个大的还标着刻度。
除了迎着阳光以外,当玻璃起雾、夜间会车时也比较明显。
初步判断是玻璃安装时的施工痕迹(残留的油膜?),至于消除方法,普通的洗法是没用的,可试着用眼镜喷剂擦除。
但小米啊小米,这个还要等出厂后留给用户处理吗?
5 自主控制
SU7的可玩性挺高的,把很多功能都开放给车主(用户)进行设定(控制)。
可玩性高的产品,谁会不喜欢呢?
懒人用户不喜欢?那只是还没激发而已。
比如动能回收,一贯驾驶燃油车的车主,要适应动能回收,真的有点难,哪怕把回收强度调低。
SU7支持动能回收设置为零,让燃油车车主无缝衔接。
但目前 [2] 仍有一些控制权没有交给用户,比如能否支持白天强制关闭近光灯(为了省电嘛),能否支持强制关闭距离过近告警(实在是响得让人心慌意乱)等。
6 智能驾驶
智能驾驶总体属于车联网的组成部分。车联网研究的是车端、路端、云端的数字化高效融合。因此,在路端高度实现数字化之前,对车端的提出过高的智能驾驶的期望是不合理的。
车友 [3] 体会:有的时候会提前规划变道,有的时候却不会。特别是堵的时候,离匝道很近了,变道却变不过去……抛开Su7 Max的智驾功能不谈,仅从操纵性来看,我个人认为Max已经很值了。低配的燃油超跑具备的配置和性能,Max基本都有,此外Max还用电机的低噪和平滑解决了燃油超跑在驾驶体验上的一些问题
为什么超跑一般只跑了几千公里就要进入交易市场?肯定不全是驾驶体验的问题,但和驾驶体验关系不小。
燃油超跑才显得高贵,新能源汽车是大路货? 市场和品牌是可以重新定义的,哪天这些超跑品牌被小米集团收购了也不得而知。7 未完
会继续写的,因为车子在继续奔腾中。
奔腾不止,思考不停。
![](https://img.jasve.com/2024-10/3eb9692ae837c26632e86e9f31d54b83.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0/804a39ef3e8822c74c42e66687361182.webp)
![](https://img.jasve.com/2024-10/0e546e02fe8734f39440572ae0e12b96.webp)
参考
- ^ Xiaomi HyperOS 1.3.0
- ^ Xiaomi HyperOS 1.3.0
- ^ 这里可没特指小米车主^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