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白妝胭脂荷花顏,黛眉輕蹙惹人憐!西漢女子妝容,不輸現代

2024-10-16女人

西漢時期,道家的「黃老之學」裏自然無為的思想對女性審美影響很大。而且那時候倡導一種開放、積極又重實踐的「大美」氣象,所以女性在妝容修飾上大體是比較簡約素樸的,風格清新淡雅,追求自然之趣。

西漢後期,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新儒學體系慢慢成了漢代社會的統治思想。在妝容修飾方面,一是提倡有節制地修飾,把妝飾和修身養性聯系起來。

其二呢,在理論上確定了女性得全面依附男性這種關系,這就使得女性的妝飾很快就變成追求嬌弱和纖柔了。

這道和儒的兩種傾向,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農耕文化裏漢族女性主流妝容的審美標準。

【西漢女子妝容:由簡約素樸走向大氣磅礴】

在漢代,影響女性審美觀的核心思想有早期道家的「黃老之學」,還有中期之後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新儒學,不過對西漢早中期影響最大的是「黃老之學」。

漢初的時候,統治者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對各家思想都能包容。這時候,以「事少而功多」為追求目標的「黃老之學」就正好符合這種社會需求了。

「黃老之學」重點發展尊崇自然、以無為本的思想,還倡導一種開放、積極、務實的「大美」氣象,這對當時女性妝容審美有著深遠影響。

漢初的時候經濟很不景氣,物資也比較缺。所以呢,西漢時期女性化妝整體上比較簡約、樸素,妝容清新淡雅,追求自然的趣味,重點展現的是女子那種本真的美。

就像洛陽出土的西漢彩繪陶俑頭,眉毛長長的彎彎的,嘴像櫻桃那麽小,發型也很低調含蓄,這就是這種風格。

在漢代那些描寫女性的文學作品裏,關於妝容的描寫特別少。

不過,在史籍裏那些零零散散有關妝容的記載中,像清水出芙蓉一樣淡雅的妝面一直都是社會的主流。就像漢初的卓文君,她就是一個很有眉間天然色的美人。

【西京雜記】裏寫著:「文君長得好看,眉毛的顏色就像遠遠的山一樣。」

山眉呢,實際上就是一種眉形,這種眉形會保留純天然的眉峰。

天生的眉毛大多有眉峰,為啥叫眉峰呢?就是因為眉尾凸起,就像山峰的樣子。

好多女子修眉的時候,都喜歡把眉峰弄掉,特意修成彎彎的蛾眉的樣子。蛾眉確實有那種纖細柔弱、窈窕的美,可這麽修眉就失去了眉毛原本的樣子。

眉峰的天然眉形保留著,才有望遠山那般的意境,天然趣味裏還透著一種英姿呢。

漢代卓文君的遠山眉跟這應該差不多,就是林美人的眉色稍微重一點,卓文君可能眉色淡一些。所以看起來就像望著遠山似的,模模糊糊的但又有棱有角,這和卓文君敢於追求個人幸福的獨立性格很配呢。

在漢代出土的漢俑和壁畫裏,常常能看到留有眉峰、眉形像山一樣的女子。

對天趣之美的追求,在宮中妃嬪身上也有體現。

漢伶玄寫的【趙奇比外傳】裏就有對趙奇比的妹妹趙合德妝容的描述:

合德剛洗完澡,用九曲沈水香塗膏。她把頭發卷起來,這種發型叫新髻;她畫的眉毛很細很淡,叫做遠山黛;她塗了淡淡的口紅,這被叫做慵來妝。

這兒的「慵來妝」呢,就是一種能體現美人剛洗完澡,渾身香噴噴的,還透著一點慵懶美感的淡妝。

漢代經典地描述了女子淡妝之美:薄施些朱粉,輕輕畫下雙眉,鬢發蓬松還帶著微卷,慵懶之中透著天然的風流與性感。

「黃老之學」除了尊崇自然,追逐天然趣味之美以外,還倡導一種開放、積極且具實踐性的「大美」或者「壯美」氣象。

在先秦的時候,漢民族就老是覺得大的東西美,到了秦漢時期,這種審美習慣也延續了下來。

【淮南子】,也叫【淮南鴻烈】,這部著作最能體現「黃老之學」的思想。

看這書名,我們就能知道,這本書基本思想是以「大」為美呢。它提倡「大」,目的是塑造一種具有時代性的「大美」人格,也就是「大丈夫」。

這個「大丈夫」人格是充滿生命力的,屬於事功型、實踐型的「大美」人格,也是「大道」在人格上的一種體現。

這就是漢代社會精神的核心所在,從這裏面我們能體會到漢初整個社會積極向上的時代氛圍。只要看看秦始皇兵馬俑和漢代大賦的創作就能察覺到這點,這種時代精神肯定會對漢代女性妝容審美有著深遠的影響。

謝承的【後漢書】中記載著一則長安民諺:

城裏的人喜歡梳高高的發髻,那四面八方的人梳的發髻就高達一尺;城裏的人喜歡畫寬闊的眉毛,那四面八方的人畫的眉毛就寬到快占半個額頭了;城裏的人喜歡穿大袖子的衣服,那四面八方的人做袖子就用整整一匹布帛。

在漢代的很多文學作品和出土文物裏,都能看到人們對長眉、廣眉、闊眉的喜愛。

這種審美在西漢後期就開始流行了,到東漢的時候,在女性群體裏廣泛傳開,把中國女性的審美帶到了另一種境界。

西漢民間普遍流行的垂髻,是與素樸妝容相搭配的女子發型。

垂髻呢,就是把頭發向下梳,梳好之後垂在腦袋後面的一種發式。

漢代的垂髻呢,通常是正面中分的,有一些在兩側發內會稍微墊高一點,這樣能讓頭型看起來更飽滿些。

束系得很完整的垂髻被叫做「椎髻」;還有些垂髻呢,會從髻裏分出一綹頭發來,朝著一邊垂下去,隨風飄著,讓人感覺發髻是松散的,這就是曾經名噪一時的「墮馬髻」。

垂髻相對簡約大氣,而且不太方便插戴首飾,因此西漢時期的頭飾整體也較為簡約。

有一種最具時代特征的發飾叫「擿」。這發飾扁平又細長,一端有細密的長齒,是用竹木、骨角、象牙或者玳瑁做的。它質地不夠硬,在東漢的時候,女子的發髻從垂髻變成了高髻,它撐不住高髻,就結束歷史舞台了,被發釵取代了。

西漢女子淡妝低調,發髻下垂,體態略顯含胸佝僂,姿態很低調,這和西漢曲裾袍的腰帶系在臀部或者臀部以下是有關聯的。因為這樣,在西漢早中期的時候,不管是男的還是女的,看起來都是上半身長、下半身短,上半身豐滿、下半身單薄的樣子。

學者池文匯研究發現,西漢的時候推崇「長上短下」的服飾審美文化,可能是因為當時覺得這種體型代表著威儀和貴相。

古人穿上正式的衣服後,有個標準的姿勢,那就是雙手縮在袖子裏,交疊著放在身前。

從文物來看,有這一姿勢的時候,兩個袖子都在衣帶前面擋著,這可能是禮儀規定的。

那時候服裝的腰線低,得把肩膀放低,再彎下腰,才能有這樣的姿態。所以西漢早中期女子的精神氣質,在簡約樸素裏還透著點低調和含蓄。

西漢晚期起,腰帶的位置很快就變高了,這時候人的身材比例開始變成上半身短、下半身長的樣子,人的精神氣質也從質樸含蓄變得舒展又飄逸了。

【東漢女子妝容:陽尊陰卑思想下的柔弱與纖秀之美】

西漢中後期,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新儒學體系慢慢成了漢代社會的統治思想。黃老之學裏自然無為的思想漸漸被淡化,從這時起,中國女性就開始了在儒家禮教束縛下漫長的生活。

儒家在妝容方面的影響主要有兩點,第一點就是提倡有節制地進行修飾,把妝容修飾和修身養性聯系起來。儒家對妝飾的看法跟道家不同,道家講究「法天貴真」,欣賞「大巧若拙,大樸不雕」,崇尚天然美。

不過儒家是認可適度修飾的,講究「美」與「善」的統一,追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種境界,覺得藝術所包含的情感得是有節制、有限度的,就像「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樣,合乎「禮」的規範才算是審美的情感。

在理論上確定了女性對男性全面依附的關系,這就使得女性的妝飾很快從素樸大氣變成追求嬌弱和纖柔了。

董仲舒是獨尊儒術的人,他在女性觀方面主要有「陽尊陰卑」和「三綱五常」這兩種觀點。

「三綱五常」說的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種社會倫理方面的綱紀,還有「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個人道德準則,並且提出了「男尊女卑」這種永恒性的觀念。

東漢初年的時候,【白虎通】把「三綱」發展成了「三綱六紀」。這麽一來,這種女性觀就讓男子對婦女的人身控制變得更強了,女性的地位也變得更加卑弱了。

這肯定會對西漢後期一直到東漢的女性審美有特別大的影響,還會進一步影響到後來整個封建社會漢族女性審美的形成。

東漢班昭寫的【女誡】就是這樣一本教導女子「曲從」「卑弱」「敬順」這類婦德的教科書,它對後來中國女性觀的影響持續了兩千年那麽久。

「女以弱為美」這個觀念是【女誡】裏特別重要的觀點之一。這種觀念就是說女性得用「弱」的樣子來展現自己,心裏得軟弱溫順,外貌上也得是柔弱無力、嬌喘微微才可以。

史書記載,孫壽這女子「性鉗忌」,可還得在外貌上裝出一副弱不禁風的模樣,這不得不說是時代風習造就的。

在東漢,還有「面靨」流行,這和別的東西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面靨」也被叫做「妝靨」「的」「勺面」啥的,通常說的就是古代婦女弄在兩邊酒窩那個地方的一種妝飾。

東漢劉熙所著的【釋名·釋首飾】裏有這樣的記載:「用丹砂點在臉上叫做的。」

最開始的時候,宮裏的嬪妃拿它當標記用,就跟戒指的作用差不多。

要是女子身上有紅點,就說明她可能是懷孕了,也可能是來月經了,反正這種時候不適合跟男子行房事,女史看見了就不會把她的名字列出來。

這事兒一開始只是上層貴族女子宮闈裏的事,後來大家覺得這麽點綴起來顯得楚楚可憐,對容貌有好處,就在民間流行開了,到了魏晉、盛唐的時候,流行達到了頂峰。

在發型這塊兒呢,西漢晚期的時候「城中好高髻」這種風氣流行起來了,到了東漢,女子發型就開始從低垂慢慢變得高聳了。並且,女子服裝的腰線也顯著提高了,精神氣質也從莊重含蓄變成舒展飄逸了。

在女性的體態方面,西漢追求的是自然大氣的美,這種美是靜穆之中帶著凝重。而東漢的女子呢,就更多了靈動和纖秀的感覺。

不過總的來說,漢代女性有著莊重美和纖柔美同時存在的狀態。

妻和妾有著不同的審美標準,這也可看作是兩種美。

漢代男性挑正妻的時候,主要看品德,才和貌也會考慮。

就像漢代選皇後,條件是「姿色端麗,符合面相要求的」,也就是「姿相豐滿端正,身材高大,莊重而且越看越覺得美麗」。

正史大多不會去描繪後妃的容貌,不過這些極為簡略的概括,基本上能反映出她們莊重的美態和高挑的身材。

漢代皇帝自己挑選妃子的時候,標準可就完全不一樣了,能歌善舞、身材苗條幾乎是必備的條件。

就像漢高祖劉邦最寵愛的戚夫人,她可是個能歌善舞的漂亮女人呢,擅長跳那種翹袖折腰的舞蹈,還會唱【出塞】【入塞】【望歸】這些曲子,而且啊,她身邊數百個侍女都跟著學呢。

漢武帝有個李夫人,人家可是「妙麗善舞」呢,就是那種「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李夫人。

西漢成帝寵愛的趙奇比和昭儀趙合德,那可是以身材纖細柔美、體態輕盈、長得美又擅長跳舞出名的。

先秦【楚辭】裏描繪的女樂、舞女、神女,和這類女性是一脈相承的。

漢代政治制度上是承襲秦制的,文化藝術方面大量吸納南楚文化。

楚文化將遠古傳統裏的原始活力與野性很好地保留並傳承了下來,楚文化喜愛神話還熱衷於歌舞。楚舞是一種動作振幅比較大的舞蹈,像翹袖折腰之類就有不少高難度動作,這個舞蹈昂揚又舒展。

兩漢的樂舞文化就這麽蓬勃發展起來了,哪怕是孫壽弄出來的詭異造型,咱們也能從中感受到很濃的表演意味。

南楚文化往北方的儒家理性文化裏註入了大量浪漫主義精神,這些精神保存在原始巫術和神話當中。

於是就「有了生氣勃勃、恢宏偉美的漢文化,這種文化把深沈的理性精神和大膽的浪漫幻想融合到了一起」。

這顯然對漢代女性妝容審美有著重要影響。

【結論】

總的來說呢,我們能發現,漢代女性妝容的審美是有變化的。漢初受「黃老之學」的影響,妝容簡約樸素又大氣。後來西漢後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起了,這時候漢代女性妝容審美就慢慢轉變成追求嬌弱纖細、恭順柔和的風格了。

這道和儒的兩種傾向,基本上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農耕文化裏漢族女性主流妝容的審美標準。

並且,我們得知道,漢代女性追求淡雅妝容,這可並非是中國女性不在意美化自己的儀容,也不是為了儉省,反而是對美有著另一種積極追求的表現呢。

黃老思想裏的清靜無為,在政治方面看起來好像「是一種退卻,不過這是積極的退卻,是在退卻狀況下的進取」。

休養生息,表象是休養,根本卻是生息。這種思想在妝容審美上也有所反映。

孔子還提出過「繪事後素」這種觀點呢。他覺得呀,得先有素樸的本質,修飾才有意義。素樸的美是根本,化妝修飾只是外在的表現,可不能把根本和外在弄顛倒了。

所以呢,中國女性追求儀容美,更多的是註重培植身體內部的根基,靠的是身體內在本質的呈現,而不是外在的修飾手段。

所以,中國女子為了展現肌膚和氣色的天然美,很重視自我內在的保養。

中國古代雖然在彩妝方面不推崇濃艷風格,可養顏的方法和養顏的用品卻是相當發達的。

從洗發用的膏沐,到潤發的香澤,再到烏發的膏散,還有香身的花露和膏丸,以及洗面的澡豆、潤唇的口脂、護手的手脂、護膚的面脂,就連助生發和治療面部疾病的膏散丹丸,那是啥都有啊。

在中國歷代的經典醫書裏,大部份配方都能找到。已發現的這類醫方中,最古老的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同一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增添了更多美容和養容方面的內容。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過兩個妝奩,一個是單層五子奩,另一個是雙層九子奩。這兩個妝奩裏放著的化妝品多達九種,梳妝用具和香料也有十多種。

墓主辛追大概是在漢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的時候去世的。那時候距離漢朝建立才過了37年呢,她丈夫利蒼被封的時候只有700戶,也就是個不太大的百戶侯。

從漢代初期墓葬出土的妝奩,就像「窺一斑而知全豹」那樣,讓我們能看到漢代妝容的一小部份呢。

劉文典、馮逸、喬華所著的【淮南鴻烈集解】,由中華書局於1989年出版,第8頁。

儀平策、陳炎,【中國審美文化史(秦漢魏晉南北朝)】

[ 4 ]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安西漢壁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