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2024年中國醫療領域年終盤點

2025-01-01女人
又到了年終盤點的時候,2024年,是中國醫療行業發生巨變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些對未來而言可能是影響深遠,甚至是轉折點的大事。
作為臨床一線的醫生,也算是個局內人,我來給大家解讀和分析一下。大家有什麽疑惑和想法也歡迎在評論區一起探討。
1、醫療服務規模持續擴大,看病的人更多
國家衛健委釋出的一組數據,讓我們看到中國醫療服務覆蓋水平。2024年前四個月內,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的總診療人次已達25億,同比增長15.9%;出院人次突破10794.5萬,同比增長11.2%。這個數據有喜有憂,也需要讓我們深刻反思,醫學的發展並沒有讓看病的人數減少,反而是看病的人越來越多。
2、DRG/DIP支付方式全面覆蓋
2024年,DRG(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和DIP(按病種分值)支付方式在更多地區落地實施,基本上已經覆蓋了全國,從北京上海,到我這次去的欠發達地區,貴州畢節這樣。基本上都已經完全覆蓋了。全國幾乎沒有地方可以隨意看病了。
從結果上來說,當然有效控制醫療費用的不合理增長,提升醫保基金使用效率。與此同時,作為醫生,確實要先算好經濟賬,每一個檢查,每一個治療都更要深思熟慮。
3、集采政策讓藥品耗材價格降低
2024年,集采政策進一步提質擴面,藥品和耗材的集采範圍擴大,價格降低。最主要的是人工耳蝸,我們神經外科主要是PEEK顱骨修補材料,過去15萬,現在只要2-3萬,明年是血管材料,也要降價70%,這的確大量降低了看病費用。
在這背後有2點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就是大振幅降價之後,藥品和器材的品質會不會打折扣。以前幾萬塊的支架或者鋼板,現在幾百;以前幾百的藥物,現在1-2塊錢,效果會不會有效。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相關的臨床研究來證實,降價後的產品和原來的一樣好。
4、AI醫療技術普及
2024年,AI技術在醫療領域廣泛套用,助力診斷與治療。這是什麽意思呢?就是大家在衛生院、社群診所拍的片子,做的檢查其實大部份會上傳到省裏的大醫院,然後會組織專家進行一個數據收集和分析,會進行一個結果的反饋。
所以第一大家不需要過度擔心小醫院誤診,第二這個數據也更多的完善了醫療資料庫,未來很快機器學習模擬診斷的技術就會突飛猛進的發展,後面可以看片子的影像科醫生,病理科醫生,就會被最先取代,所以這方面我不太推薦。
5、互聯網醫療飛速發展
2024年,遠端醫療技術進一步發展,表現在2個方面。
第一,全國70%的衛生院與上級醫院建立了遠端醫療協作關系,都會有大醫院的醫生,線上坐診,線上會診支持。
第二,人們逐漸熟悉互聯網醫院,有什麽事情,網上先咨詢,本來找不到的大醫院,名醫,在網上問診卻很方便。很多互聯網醫療公司在這一年扭虧為盈。未來,線上咨詢聯合社群門診治療,可能是一個新的方式。就是看病之後,基本的檢查在社群做,結果發給大醫院的醫生看,他們給出方案,治療還是在社群做。
6、新型醫療技術和藥物研發取得突破
2024年,新型醫療技術和藥物研發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例如,GLP-1受體激動劑的套用從減肥擴充套件到防治肥胖相關疾病;愛滋病預防新藥Lenacapavir有效率高達95%-100%。每一年的醫學技術都有亮點,但是這兩年,我發現主要的突破在肥胖領域非常多,從司美格魯肽開始,減肥市場像開啟的潘朵拉魔盒,一發不可收拾。
7、民營醫療機構迎來上市潮
2024年,民營醫療機構在中醫、腫瘤等領域表現出強勁的創新發展勢頭。多家民營醫療機構成功上市,為患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醫療服務選擇。
比如神經外科的三博腦科醫院。這一點有點像歐美的方向,就是醫保提供基本保障,想要不排隊、想要用進口藥、想要醫生服務好,在醫院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就要選擇去民營醫院,選擇自費或者商業保險。所以民營醫院一定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8、商業醫療保險大幅增長
2024年,商業健康險保費收入增長8.46%,在醫保基金施壓的背景下,商業健康險的保費收入卻實作快速增長,這一條其實和上一條相輔相成,如果說按病種付費和帶量采購繫結;而商業保險就和民營醫院發展繫結。
按病種付費,就是每個一個病限制一個價格,比如骨折手術限制5000,那鋼板就5000,那就沒法符合病種付費,所以必須要帶量采購,把鋼板降價為1000,那麽骨折手術5000就能滿足。同時,如果想要享受高品質醫療服務,那公立醫院是不可能的,因為費用有限制,不可能給你提供特別好的服務,你必須要選擇民營醫院,而且不走全民醫保。那費用怎麽辦?買商業保險!
9、輔助生殖計畫納入醫保
29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將輔助生殖計畫納入醫保,今年以來共惠及超過100萬人次。什麽計畫納入醫保,其實也需要根據國家發展的需求,為了應對人口斷崖式下跌,輔助生殖技術是未來的發展的重要方向。只要你願意生孩子,不結婚也不要緊,想做試管也可以,國家給你報銷。
10、醫學教育越來越卷
2024年,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許多曾經優勢的專業不斷降溫,相反學醫的分數水漲船高。
綜合類大學想學醫,分數基本都是前幾名;普通的醫學院校基本上都是一本線高幾十分。醫學碩士分數也很高,特別是有4證合一的專碩,可以減少3年的規培時間,那麽分數又比一般的碩士又要高幾十分。
很多三甲醫院都是博士起步,還要博後,論文、課題等等一個都不能少。與之相對應的是醫生的待遇不僅沒有提高,相反在三明模式下可能要被迫「躺平」,所以,選擇醫生這個行業的價效比其實變低了。如果你家孩子想學醫,我覺得還是要興趣,三思而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