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劉千 通訊員 張煜鋅
春節期間,78歲的郭大爺(化名)終於能暢快地吃上一大碗香噴噴的米飯了!要知道,就在半個月前,對他而言,吃一口飯、甚至喝一口水都是難以企及的奢望。
30多年病史,20余次住院
談及與胃病抗爭的三十多年,郭大爺情緒激動,幾次眼眶泛紅,聲音也微微哽咽。
大爺的病根,早在二十多歲時就悄然種下。那時,他在食堂負責采購,每天淩晨4點半就得前往菜場買菜,匆忙間常常顧不上吃早餐。年輕力壯的他,當時並未把這些放在心上。
可從40歲起,胃病便纏上了他,先是頻繁打嗝、胃痛,還時常惡心、反酸,酸水甚至能湧上喉嚨口。去醫院做胃鏡檢查後,被診斷為「胃潰瘍」。
從那以後,郭大爺開啟了漫長又痛苦的求醫之路。30多年來長期口服胃藥(主要是抑酸藥),近20次住院治療,10余次接受胃鏡檢查。即便退休了,隨著時間的推移,胃病不但沒有因藥物的更新換代而減輕,反而愈發嚴重。
嘔吐成了家常便飯
特別是近8年來,嘔吐成了家常便飯,常常是早上吃進去的東西,晚上就吐出來,不吐幹凈根本無法入睡。此時,他的病情也從胃潰瘍發展成了幽門梗阻,每年都得住院1-2次,體重也從120斤銳減到如今的80來斤。
期間,有醫生建議他手術治療,可郭大爺因害怕而拒絕了。後來病情持續惡化,人瘦得皮包骨頭,當他再次考慮手術時,當地醫生卻因他身體太過虛弱而猶豫不決。
最近這段時間,郭大爺連稀粥都難以咽下,每天嘔吐不止,更糟糕的是,因嘔吐誤吸引發了肺炎。
在這裏重獲新生
最終,在老伴的陪伴下,郭大爺來到浙江省立同德醫院,找到胃腸外科主任謝松,希望能透過手術擺脫病痛。
入院當天,醫院便安排了胃鏡檢查。結果顯示,大爺的胃極度擴張,胃壁水腫嚴重,胃裏瀦留了大量食物殘渣,幽門幾乎完全閉塞。盡管操作難度極大,內鏡專家還是憑借精湛的技術,將一根營養管成功透過狹窄的幽門,放置到小腸內。這根小小的營養管,成了郭大爺的「生命通道」,專用營養液得以不經胃部,直接進入小腸。
經過兩周精心治療,郭大爺的營養狀況顯著改善,體力逐漸恢復,肺部感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隨後,謝松主刀,與陳劍、張喆兩位副主任醫師一同為大爺實施了腹腔鏡下的胃部份切除和胃腸消化道重建手術。手術進展十分順利,術後恢復也相當平穩。
至此,郭大爺終於徹底擺脫了長達30多年的胃病折磨。
醫院供圖
什麽是幽門梗阻
幽門,是胃與十二指腸相連通的部位,也就是胃的出口,堪稱消化道最狹窄之處,正常直徑大約只有1.5cm ,正因如此,這裏很容易發生梗阻。當幽門或十二指腸因反復潰瘍產生瘢痕,又或是出現腫瘤時,食物和胃液就無法順利透過幽門進入腸道。其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嘔吐以及上腹膨隆。
幽門梗阻有哪些危害
一旦發生幽門梗阻,胃內會大量瀦留食物和胃液,這會致使胃壁肌層逐漸肥厚,胃腔不斷擴大,同時胃黏膜層也會出現炎癥、水腫以及糜爛的情況。由於患者長期無法正常進食,還頻繁嘔吐,往往會引發嚴重的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以及貧血,同時還會伴有嚴重脫水、低鉀血癥以及堿中毒等水、電解質紊亂等問題。
幽門梗阻如何防治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積極且規範地診治潰瘍病,是預防幽門梗阻的關鍵所在。倘若病情較為嚴重或是經過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的幽門梗阻患者,應考慮透過手術進行治療。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