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完孩子後發現腦下垂體瘤,這種情況在許多新手媽媽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
腦下垂體瘤是一種發生在腦下垂體腺的良性或惡性腫瘤,雖然聽起來可能比較嚴重,但實際上它並非疑難雜癥。 尤其是在育齡女性中,腦下垂體瘤的發生並不少見 。
腦下垂體瘤是一種源於腦下垂體細胞的腫瘤, 要想搞明白腦下垂體瘤,就先要了解腦下垂體。 腦下垂體,位於大腦底部的蝶鞍內,是人體內分泌系統的關鍵部份, 被稱為 「內分泌之王」。
腦下垂體透過分泌多種激素,如生長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黃體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
調節著人體的生長發育、代謝、性腺功能和水鹽平衡。
研究顯示,腦下垂體瘤在一般人群中的實際患病率可能高於臨床確診病例數量,部份無癥狀患者未被發現。
根據多項研究, 腦下垂體瘤的年發病率約為每 10萬人中有77.6例,而其終生患病率更高,可達到每10萬人中有1000例以上。
在產後女性中,妊娠和分娩導致的激素水平波動,以及腦下垂體腺體的生理性增大,可能促使腦下垂體瘤的癥狀更容易被發現。
這一時期, 泌乳素水平本身就較高,加之腦下垂體腺體在妊娠期間會生理性增大,因此更易於發現泌乳素瘤。
根據一項針對中國女性的流行病學研究, 女性在產後 6個月內約有3-5%的產後女性會在此期間因泌乳素瘤出現癥狀,如月經不調、泌乳異常等。
另一項研究則表明,
泌乳素瘤在育齡女性中的患病率約為
1/1000,遠高於一般人群。
腦下垂體瘤 可以分為良性和惡性兩種。 絕大多數腦下垂體瘤為良性,即腦下垂體腺瘤,占腦下垂體腫瘤的 95%以上。 根據其分泌的激素型別,腦下垂體腺瘤可以進一步分類為:
泌乳素瘤 :它 是較常見的腦下垂體腺瘤型別,約占所有腦下垂體腺瘤的40%。
生長激素瘤 :占腦下垂體腺瘤的15-20%, 主要導致肢端肥大癥或巨人癥。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瘤 :約占10-15%, 是庫欣病的主要原因。
非功能性腺瘤 :約占20-30%, 因不分泌激素,常透過影像學檢查或腫瘤壓迫癥狀發現。
腦下垂體瘤的癥狀多種多樣,具體表現取決於腫瘤的型別、大小及其分泌的激素型別。由於腦下垂體掌管著多種重要激素的分泌,腦下垂體瘤的癥狀通常與內分泌紊亂相關。一般癥狀
包括:
頭痛: 由於腦下垂體位元於腦部底部,腫瘤增大會對周圍腦組織產生壓迫,導致持續性頭痛。 約 70%的腦下垂體瘤患者報告有不同程度的頭痛 。頭痛的特點通常為 額部或眼眶後方的鈍痛 ,常常在 早晨和夜間加重。
視覺障礙: 腦下垂體腺鄰近視神經交叉,腫瘤增大會壓迫視神經,導致視覺障礙。常見的視覺癥狀包括視野缺損(特別是雙顳側偏盲)和視力下降。 約 60%的腦下垂體瘤患者出現視覺障礙 ,尤其是在腫瘤直徑超過 10公釐(巨腺瘤)時,視覺癥狀更為明顯。
內分泌紊亂:
腦下垂體瘤會引起多種內分泌失調的癥狀,女性患者常表現為月經周期紊亂、不孕和乳房泌乳,
約
30-40%的女性腦下垂體瘤患者報告有月經不調。由於激素水平異常,患者可能出現體重顯著增加或減輕。
不同型別的腦下垂體瘤 還 有其特異性癥狀, 例如 生長激素瘤可導致肢端肥大癥(成人)或巨人癥(兒童)。
成人患者表現為 手腳增大、面部特征粗大(如顴骨突起、下頜前突)、皮膚增厚、關節疼痛和心血管疾病 。
約 80%的生長激素瘤患者表現為肢端肥大癥。兒童患者由於骨骼尚未閉合,表現為異常身高增高。
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瘤 分泌過量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可引起庫欣病。 表現為滿月臉、水牛背、中心性肥胖、皮膚紫紋、易瘀傷、高血壓和骨質疏松。
甲狀腺刺激素瘤
分泌過量的促甲狀腺激素,導致甲狀腺功能亢進。
表現為心悸、體重減輕、怕熱、多汗、手顫、失眠和甲狀腺腫大。
約
90%的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由甲狀腺刺激素瘤引起。
此外,腦下垂體瘤患者的癥狀往往與腫瘤大小和位置密切相關。 腫瘤越大,壓迫癥狀越明顯;而功能性腺瘤則更多地表現為激素過量分泌的特異性癥狀。
惡性腦下垂體瘤(腦下垂體腺癌)極為罕見,發病率低於0.2%,通常表現為侵襲性強和易轉移,但多數患者無需過度擔憂。
腦下垂體腺癌的臨床表現與腦下垂體腺瘤相似,但其侵襲性更強,易於轉移,預後較差。
良性與惡性腦下垂體瘤的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如MRI和CT)及病理學結果,建議患者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科學評估。
具體來說要觀察哪些指標或者說註意那些「訊號」呢?接下來就具體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