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生小孩,
因為老有所依,
還是血脈傳承,
支撐我們奮鬥。
(一)老有所依
這是農耕社會最樸素認知,農民生小孩,就是多添一雙筷子,還能增加勞動力,再者子孫旺盛家族,別人都不敢欺負你,因為你家兄弟多不怕打架,甚至抱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多少幾個小孩,總有一個孝順的小孩,可以給自己養老.
假如能有一個特別有出息小孩,更是能帶領整個家族跨越階層,所以耕讀傳家就成為農村一種理想,最典型就是湖南曾國藩家族,其祖父星岡公就有三個兒子,其中長子曾麒書歷經17次科舉考試,最終在43歲時考中秀才,成為曾家歷史上第一個秀才,他的長子曾國藩更厲害,27歲就考中進士,還成為晚清一代名臣,號稱中國古代半個聖人.
許多人不知道曾麒書,雖然只是一介秀才,但他生了五個兒子,四個女兒,其中五個兒子為國藩、國璜、國華、國荃和國葆,除曾國藩外,還有曾國華和曾國荃,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尤其是曾國荃號稱九帥,就是他帶領湘軍攻進天京城,滅掉了太平天國。
然而曾氏家族代表農村耕讀傳家理想,卻在現代社會沖擊下面目全非,首當其沖就是農村無法依靠土地產出增加人口,因為小農經濟脆弱性,無法對抗市場沖擊,尤其是在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企業,以及銷售中間商企業面前,完全失去話語權,以致農民荒年獨自承當天災風險,豐年則因為中間商壓價而增產不增收,但在購買農資產品上卻一分不少,再加上保證城市低成本生活,壓制農產品價格上漲,讓農民種糧處於不賺錢境地。
於是他們為了生活被迫離開土地,成為城市裏僱用工人,因為出身學歷關系,他們只能進入私營企業上班,但這些私人企業不僅薪資低,而且沒有購買社保是平常事,因為他們就靠廉價勞動力取得低價優勢,戰勝國內外對手,卻埋下農民工老年社保缺失隱患.
然後說農民後代,大部份人因為留守兒童父母照顧不足,還有鄉村教育塌陷,就在中考分流後進入社會,他們從小沒有父輩傳承農耕知識,也就失去了經營土地能力,只能重走父輩進城打工老路,但因為薪資低養活自己,或者養活自己小家都是難事,根本沒有余錢贍養老人,甚至因為成家在農村起房子,或者去縣城買房,還要掏空老人積蓄,就讓農村老人養老捉襟見肘。
少部份人則跨越中考,甚至透過高考進入大學,他們有的考上公務員,有的進入大型私企,可以拿到較高薪資,還繳納了社保,但他們父母卻不能從他們繳納社保得到任何好處,依舊還是拿著每月100多元養老金.
因為按照社保邏輯,城市繳納社保供養城市老人,農村繳納社保供養農村老人,而且城市繳納社保高,所以城市老人退休金高,農村繳納社保低,所以農村老人退休金低,表面上看似很合理.
實際上卻忽視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農村人口減少,註定會減少農村社保繳納總額,還有進城農民繳納社保,並沒有供養到自家老人,還要額外拿出收入一部份,支持自家老人養老,這就是社保機制執行不公平。
當然更重要是農民後代都進城了,就讓農村老人失去子女留在身邊照顧可能,因為農民後代進城買房太貴了,甚至連租房都覺得貴,他們所居住房子騰不出一間房子給老人,而且農村老人也習慣鄉村生活舒適,根本不想進城生活,所以彼此之間分離就成為必然,也讓農耕社會老有所依場景化為泡影,留守兒童後面又出現留守老人,關鍵是這些老人,還沒有任何養老保障。
(二)血脈傳承
這是中國人生小孩動機,按照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名著【中國人】說法,我們的文化就是儒道佛三家合一,其中儒家解決了入世問題,道家解決了出世問題,佛家則解決了來世問題,有人可能不信佛,但他一定會信祖宗,也相信死去到陰間說法,這就是我們重視清明節掃墓和中元節燒紙習俗由來。
所以很少人會願意斷子絕孫,他們可以為了血脈傳承付出一切,包括先努力學習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後辛苦工作買到一套房子結婚,再節衣縮食教育孩子成才,最後掏空積蓄支持孩子成家,這是許多中國人努力的一生。
然而現代社會卻讓血脈傳承道路變得異常艱辛,先來說努力學習找工作,因為邊遠地區農村教育落後,尤其是鄉鎮中學語文和英語教學落後,讓農村學生中考升學很難進入高中重點班,即便依靠數學天賦和記憶天賦進入重點班,也會在高考中因為語文英語學科成績偏低,難以考過600分,進入985頂尖高校。
於是農村學子不要說985,考上211少之又少,考上本科也是屈指可數,大部份人實際讀的只是專科,這就導致他們未來就業出口不樂觀,因為一二線城市公務員招聘學歷已經卷到985,知名企業校園招聘會也只在985和211高校舉行,這就意味著農村學生遍布二本院校和專科院校,失去了階層突破機會,他們只能去中小私營企業謀生,並且隨著經濟下行,成為送快遞外賣主力軍。
由此我們發現事實,就是農村家庭耗光積蓄,辛苦培養出來大學生,並沒有光宗耀祖,而且因為漫長學習時間,不僅拖累到家庭貧窮,同時還會錯過最佳結婚時間,以至於單身現象層出不窮,不是他們不想結婚,而是因為年齡又大又沒錢,就連很多農村年輕女孩都看不上.
於是這些農村大學生家庭,就成為現代社會耕讀傳家反面教材,讓許多農民不再相信教育改變命運,不再投入時間和金錢培養小孩,就想讓自家孩子早早出來進入社會賺錢,然後趁著年輕早早成家,因為年輕就是結婚最好本錢。
然而他們又錯了,因為人類社會即將進入人工智慧時代,許多體力勞動都會被機器取代,城市工廠招聘工人越來越少,並且要求越來越高,基本都需要專科學歷以上,因為需要專業知識使用機器工作,如果停留在初中學歷是找不到工作的,只能去做沒有社保的外賣快遞服務工作。
但是僅僅依靠送外賣快遞,農二代們是買不起房的,也是在城市紮不下根的,他們很多人只能回到老家自建房,但是許多農村女孩看過城市繁華,就不想再回農村,同時考慮到下一代教育,相親首要條件就要求城市裏要有房,農村自建房不再成為結婚香餑餑。
於是農二代們只能掏空六個錢包,甚至背負上巨額債務,才能在城市裏賣一套房,一二線城市買不了,就到當地縣城買,這才夠得上結婚門檻,才能撬開女孩家門相親,但結婚後巨大還債和供房壓力,卻讓他們不敢生小孩,於是少生不生蔚然成風,再也顧不上所謂血脈傳承.
還有一部份農二代,因為得不到家庭支持,不能到城市買房,即便兩人關系好到結婚地步,也會城市有房人群捷足先登,甚至還有農村女孩甘願被包養,也不願回到農村結婚,這讓買不起房農二代們漸漸躺平了,幹脆做起來沒有房貸和後代的絕代雙驕,再看到村裏五保戶,過得比有兒女老人還滋潤,就想著未來做個五保戶也不錯,反正有國家養老送終,也就斬斷了血脈傳承念頭。
反觀城市房二代們卻迎來最好時代,他們手握幾套房子生產財富,讓他們不勞動,都能到處遊山玩水,左擁右抱幾個女人,還堅決不結婚,因為害怕瓜分他們的家產,即便結婚也是外遇不斷,因為總有想在城市安家農村女孩往身上靠,後來私人子可以上戶口出台後,更是讓房二代們放飛自我,不再需要結婚,就能夜夜做新郎,還能擁有數不清後代,卻不用花費時間照顧後代,只要定期給點撫養費就打發了。
當然城市裏面也有窮人,他們大部份都是上世紀90年代下崗職工家庭,確切來說就是農三代,他們祖輩是農民,父輩是城市下崗工人,因為買不起房只能租房,或者住廉租房,但有城市戶口可以讓後代享受城市教育,所以結婚上就比農二代們更有優勢,只要放下城市人驕傲,就能找到農村女孩結婚.
但由此帶來結果就是城市剩女現象,即一些下崗職工家庭女孩高攀不上城市富裕家庭,又看不上城市無房農二代,隨著年齡增長就成為剩女,而且他們也有當剩女資本,因為他們生活在城市,總能找到一份溫飽工作,不用再依靠男人,還能買夠社保年限,不用擔心老無所依問題。
(三)去向何方
這是我們必須思考問題,而且要從農村和城市兩個維度思考,要解決農村生小孩問題,首先要解決就是老有所依問題,曾有人大代表提案要求農民養老金提高到800元,就可以讓農村老人體面養老,但沒有透過付諸實施。
許多人給出理由是農村老人可以種地自營,我們國家財政困難,需要更多資金謀求發展,但他們忘記了人口才是大國崛起基礎,農村老有所依是人口增長源泉,一旦農民看不到老有所依未來, 尤其看到生小孩,最終只為供養城市 老人,自己得不到任何好處, 就會斬斷多生小孩念頭,這將 導致農村人口塌陷,進而導致全國人口塌陷,即使短期經濟發展再好,但長期經濟發展必然失敗.
其次是農民要有階層突破機會,古代都有曾國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機會,這才有了曾氏耕讀傳家而興,成為數十人甚至幾百人望族,我們現代社會更要給到寒門上升機會,最起碼要給寒門看到階層突破希望,而不是傳輸那種精英血統價值觀,這會壓制農民多生小孩和艱苦奮鬥精神。
再者是農村基礎設施完善,我說的不是漂亮馬路和農村自建房,而是能留住人口的教育醫療,不能一味向城市傾斜,尤其是向一二線城市傾斜,吮吸農村人口,制造超大城市,需要透過區域經濟規劃,實作全國教育醫療均衡發展,進而實作人口均衡分布,這樣就能解決高房價問題,也能解決農二代不婚不育少生問題。
接下來解決城市生小孩問題,首先要重塑不勞動不得食價值觀,需要打破房二代們依靠房子生產財富狀態,透過征收房產稅和遺產稅,讓他們從房產寄生蟲,變成自食其力勞動者,也就喪失過度擁有女性資源能力,推動社會公平胡道德水平提升,從而解決城市小孩身體心理健康成長問題。
其次要重塑城市家庭價值觀,抑制單身主義價值觀傳播,來推動城市年輕人結婚,當然最重要還是控制房價,實作居者有其屋,不再成為結婚障礙,同時加大對城市家庭補貼,尤其是在住房和教育兩個方面補貼,減輕城市家庭育兒成本,這是鼓勵城市人口多生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