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炎是會被很多女性忽略的病癥,許多女性對它的認識也不足,也不知道自己有可能被「悄悄」找上門。那麽哪些人群更容易患上子宮內膜炎呢?
產後女性
順產產婦
順產過程中,胎兒經過產道時可能會對產道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包括會陰撕裂或側切傷口。這些傷口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清潔和護理,細菌就容易滋生,並可能上行感染至子宮內膜。此外,分娩過程中胎盤、胎膜殘留也是導致產後子宮內膜炎的重要原因之一。殘留的組織會在子宮內引發炎癥反應,為細菌的繁殖提供有利環境。
剖宮產產婦
剖宮產產婦患子宮內膜炎的風險更高。手術本身是一種侵入性操作,會破壞子宮的正常解剖結構和防禦機制。術後切口感染的風險增加,如果感染蔓延,就可能累及子宮內膜。而且剖宮產術後,子宮腔內可能會有血液殘留,為細菌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增加了子宮內膜炎的發病機率。
產後護理不當的影響
產後身體較為虛弱,免疫力下降,如果沒有做好個人衛生,如不勤換衛生巾、不註意會陰部清潔等,容易使細菌繁殖。同時,產後過早進行性生活也會增加子宮內膜炎的發病風險。性生活可能會將外界的細菌帶入陰道,並進一步上行至子宮,引發炎癥。一般建議產後至少 6 周內避免性生活,待身體恢復後再逐漸恢復正常的性生活。
流產後的女性
手術操作因素
人工流產是一種終止妊娠的手術方法,無論是負壓吸引術還是鉗刮術,都可能對子宮內膜造成直接損傷。手術過程中,如果醫療器械消毒不嚴格,細菌就可能隨著器械進入子宮,引發子宮內膜炎。而且手術操作的粗暴或不規範,如過度刮宮,會嚴重破壞子宮內膜的基底層,導致子宮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
術後恢復問題
流產後,女性的身體需要時間恢復,子宮也處於一個脆弱的狀態。如果術後沒有按照醫囑休息,過早進行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可能會影響子宮的恢復,增加出血和感染的風險。此外,流產後不註意保持外陰清潔,不按時更換衛生巾,或者在陰道還有出血的情況下進行盆浴等,都容易使細菌侵入子宮,引發子宮內膜炎。
自然流產後的風險
自然流產同樣會使子宮內膜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而且自然流產後往往會有胚胎組織殘留的可能。如果這些殘留組織不能及時排出體外,就會在子宮內引發炎癥,進而導致子宮內膜炎。此外,自然流產後的女性心理和身體都處於應激狀態,免疫力可能會受到影響,這也為細菌感染創造了條件。
經期不註意衛生的女性
衛生巾使用不當
在月經期間,女性的生殖系統抵抗力相對較低。如果衛生巾更換不勤,長時間使用同一片衛生巾,會使外陰局部溫度和濕度增加,為細菌的滋生提供了理想的環境。細菌大量繁殖後,可能會透過陰道逆行向上,感染子宮內膜。另外,使用品質不合格、透氣性差的衛生巾,也會增加這種感染的風險。
經期性生活
月經期間進行性生活是導致子宮內膜炎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性生活過程中,陰莖可能會將細菌帶入陰道,而此時子宮頸口處於微微張開的狀態,細菌更容易進入子宮腔,引發子宮內膜炎。而且性生活還可能會使經血逆流,增加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機率,同時也進一步加重了子宮內膜感染的可能性。
經期盆浴
經期盆浴也是一種不良的衛生習慣。水中可能含有各種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在盆浴時,這些微生物可以透過陰道進入子宮,引發炎癥。相比之下,淋浴則可以減少這種感染的風險,因為淋浴時水是流動的,不會使細菌在會陰部停留和繁殖。
患有婦科炎癥的女性
陰道炎
陰道炎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如果陰道炎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炎癥可能會蔓延至子宮內膜。陰道內的細菌或病原體可以透過宮頸管上行至子宮腔。例如,細菌性陰道炎患者,陰道內的厭氧菌大量繁殖,當這些細菌突破宮頸的防禦機制後,就可能引起子宮內膜炎。黴菌性陰道炎和滴蟲性陰道炎也有類似的情況,炎癥長期存在會增加子宮內膜炎的發病機率。
宮頸炎
宮頸炎患者的宮頸黏膜處於炎癥狀態,宮頸的防禦功能下降。宮頸管內的柱狀上皮比較脆弱,容易受到病原體的侵襲。當宮頸炎長期不愈時,病原體可以沿著宮頸管向上蔓延,感染子宮內膜。而且宮頸炎患者往往伴有宮頸分泌物增多、質地改變等情況,這些分泌物中可能含有大量的病原體,為子宮內膜炎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盆腔炎
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組織,如子宮、輸卵管、卵巢等發生的炎癥。由於子宮是盆腔內的重要器官,盆腔炎很容易累及子宮內膜。炎癥可以透過直接蔓延或淋巴迴圈等途徑擴散到子宮內膜,導致子宮內膜炎。而且盆腔炎患者常伴有下腹部疼痛、發熱等癥狀,這些全身性的炎癥反應也會影響子宮內膜的正常功能和結構。
長期放置宮內節育器的女性
宮內節育器(IUD)是一種常見的避孕方法,但放置過程如果不規範,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炎。例如,在放置IUD時,如果沒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細菌可能會隨著節育器被帶入子宮腔,引起感染。此外,放置時如果對子宮造成了較大的損傷,如穿孔等,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
宮內節育器長期留置的影響
長期放置宮內節育器,節育器在子宮內屬於一種異物,會對子宮內膜產生持續的刺激。這種刺激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局部出現慢性炎癥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炎癥得不到控制,就可能發展成為子宮內膜炎。而且長期放置宮內節育器可能會使子宮內膜的局部血液迴圈發生改變,影響子宮內膜的正常修復和防禦功能,進一步增加了患病的可能性。
老年女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女性的生殖系統會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雌激素水平下降,陰道黏膜變薄、萎縮,陰道內的酸性環境被破壞,正常菌群失調,導致陰道的抵抗力降低。宮頸和子宮也會出現萎縮,子宮的血液迴圈減少,子宮內膜變得更薄,這些變化使得老年女性更容易受到細菌感染,引發子宮內膜炎。
慢性疾病的影響
老年女性往往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糖尿病患者血糖長期處於高水平,有利於細菌的生長和繁殖。而且高血糖會影響神經和血管功能,導致生殖系統局部血液迴圈障礙和神經感覺減退,使得患者對感染的敏感性降低,一旦發生感染,病情發展可能更為迅速。高血壓患者長期服用降壓藥物可能會對身體的免疫功能產生一定影響,同時高血壓引起的血管病變也會影響子宮的血液供應,增加子宮內膜炎的發病風險。
免疫力低下的女性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
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或接受器官移植的女性,需要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來控制病情或防止排異反應。這些藥物會抑制免疫系統的功能,使身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體更容易侵入人體,包括生殖系統,從而增加了子宮內膜炎的發病風險。
營養不良或過度疲勞
營養不良會影響身體的免疫功能,導致免疫系統無法正常發揮作用。如果女性長期飲食不均衡,缺乏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身體的抵抗力就會減弱。過度疲勞也是導致免疫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期高強度的工作、缺乏睡眠等情況會使身體處於應激狀態,免疫系統受到抑制,容易受到各種病原體的侵襲,包括引發子宮內膜炎的細菌。
參考資料:
【婦產科學】第九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