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最近網路上流行一個調侃:上屆年輕人玩兒命掙錢,「工作996生病ICU」;而這屆打工人開始「花式惜命」,「上班枸杞養生茶下班按摩加推拿」,畢竟健康才是革命的本錢。
體檢行業公開的數據報告,早就揭示了當代「脆皮職場人」的健康狀況。
根據今年6月愛康集團釋出的2024北京和上海兩大城市體檢人群健康報告,北京超過163萬人次的使用者真實數據顯示,職場女性的「含結率」日益升高,大於20歲的女性甲狀腺結節檢出率超過44%,40-49歲女性乳腺結節檢出率超過46%;而對於男性來說,前列腺異常、甲狀腺結節和脂肪肝的檢出率都在40%以上。
不僅如此,上海約73萬體檢人群中,隨訪到近1,500人患癌。也就是說,每1,000位體檢者中就有約2人最終確診癌癥,體檢出甲狀腺癌、肺癌、乳癌、宮頸癌和前列腺癌的人數位居前五。
你有沒有發現,小時候被父母哄騙著才肯去醫院的人,如今開始主動在體檢中自費加項了。光自己檢查還不夠,還要給父母也安排上全面深度體檢套餐,督促他們重視健康。
曾經作為「員工福利」卻常常被忽略的體檢,今天早已不再可有可無,而是變成了必須重視的一道健康關卡。而越來越多「黑科技」的出現,也讓體檢手段日益升級,越來越精準、智慧。
01 定期體檢,真的能救命
去年,時不時感覺眼睛有點模糊、重影的法律工作者陳欣(化名),在體檢時選擇了一項包含視網膜人工智慧篩查的體檢套餐。沒想到,體檢後很快接到愛康工作人員的電話,提醒她檢查出有「視乳頭水腫」的癥狀,無法判斷是視神經本身的問題,還是存在其他腦部疾病,建議進一步就診。
聽完之後,陳欣沒敢耽誤,預約北京同仁醫院做了全面檢查,結果真的確診了腦膜瘤。當時,腫瘤直徑已經達到7cm,所以會壓迫視網膜神經。
慶幸的是,腦膜瘤可以透過手術解決,陳欣的雙眼癥狀也在術後消失了。她感嘆,如果沒有及時發現,腫瘤發展下去影響的就不僅僅是視覺功能,而是整個人的生命了。
類似陳欣這樣的情況,在愛康內部被判定為「重大陽性(見文末註釋)」。而自愛康在2018年首次引入這種視網膜人工智慧篩查計畫後的5年時間裏,就檢出了17,845人次重大陽性案例(數據來源:2023版基於視網膜人工智慧評估的【四百萬體檢人群健康藍皮書】)。
2023版基於視網膜人工智慧評估的【四百萬體檢人群健康藍皮書】檢測「陽性」數據
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黎剛告訴虎嗅,今天人們對於體檢的接受度提高了,以大型國企央企和互聯網公司等愛康的合作企業為例,員工體檢參檢率達到80%—90%。那麽,更加科技化、智慧化、精準化的檢查手段也要跟上。
因此,愛康將自己定位為一家人工智慧驅動的平台型公司,在2018年釋出iKangAI+以及iKangPartners+戰略後,已經與20多家醫療科技公司建立合作,引進了幾十種精準檢測的新型體檢技術,包括基因檢測以及人工智慧檢測。陳欣選擇的視網膜人工智慧篩查,正是由鷹瞳科技研發的「AI眼底影像辨識技術」,透過眼底血管神經來檢測全身疾病,包括心梗、腦梗、艾爾茨海默病、腦部腫瘤等多種重大風險。
愛康AI矩陣
診斷技術不斷革新下,今天的體檢手段正在向著精準、無創、便捷的方向演進。
結直腸癌是中國新發病例數排名第二的高發癌癥,傳統的檢測方式不少,包括腸鏡、便檢、指檢三種方式,若是早期體檢發現,透過簡便的切除手術就有可能治愈。然而,大多數結直腸癌患者一經發現,已是癌癥晚期,5年相對生存率不足15%,治療費用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
而這背後的原因,有過腸道檢查經歷的人都不難理解。腸鏡是診斷腸癌的金標準,但過程中需要將一根直徑1cm、長度超過1m的管子從肛門伸入直腸,這種侵入式的檢查方式極大考驗著絕大多數人的心理接受程度,而從隔夜清腸到第二天要麻醉後做檢測,想想整個過程就讓很多人望而卻步了,而且面對龐大的人群基數,中國腸鏡資源稀缺,往往需要到醫院排隊預約,無法在體檢場景下大規模進行;肛門指檢的尷尬,懂的都懂;而便檢則更需要「時機」,體檢通常在空腹的清晨進行,無便的尷尬讓結直腸癌又少了一次被發現的機會,而就算做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中國排名第二的癌癥在體檢中心的檢查經常開著天窗。
直到2016年,腸癌早篩的困境終於有了解決方案。愛康開始引進一款基因檢測技術來篩查結直腸癌。使用者在家中完成排便,寄送至檢測中心,然後便能透過手機檢視檢測結果,在腸癌早期排查風險,靈敏度高達95.5%。對於檢出患者,在息肉、腺瘤階段被發現,直接在腸鏡下切除就能防止癌變發生;若是腸癌早期階段,也有機會透過腹腔鏡微創手術來治療,患者在手術當天就能下床活動,5—6天便可出院,2周後就能正常生活。
除了眼底AI、基因檢測等技術外,AI閱片解讀影像報告、雲端運算統計各類疾病風險等技術早已深入到愛康體檢流程的方方面面。有了體檢「黑科技」,精準檢測和預防重大疾病其實就沒那麽難了。
02 誰在改變中國式體檢?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體檢行業市場規模達1,767.3億元,中國體檢人次數突破6億人次。可早在21世紀初,體檢還是一個只有極少數人聽說過的計畫。
彼時,本科就讀於復旦大學、大三時毅然退學到美國留學,而後攻讀哈佛醫學院遺傳學博士的張黎剛,剛剛經歷了兩次事業上升期的「激流勇退」。
張黎剛在國外留學期間
第一次發生1999年,張黎剛受張朝陽邀請、放棄博士學位加入國內互聯網創業熱潮,卻在即將升任搜狐第一個副總裁之時主動提出離職,並留下了一句豪言:「我不做英雄的陪襯,我要擁有自己的公司」。
第二次則是發生在2003年,在自己親自創辦的第一家公司藝龍網,即將奔赴納斯達克上市之際,張黎剛再次選擇了結束,這次的原因是「看到了人性醜惡的地方,即為了利益可以放棄道德準則」。於是轉身第二次創業,進入對道德要求更高的醫療行業。
2次毅然退學、2次主動離職,張黎剛在青春時期的四次放棄,終於換來了此後認定的人生誌業。
2004年,張黎剛創立愛康。那時,國內的體檢行業還是未經開墾之地,普通人對於體檢和預防普遍沒什麽概念,體檢往往只是公立醫院的一個科室,社會辦醫體檢則剛剛開始。
愛康在創辦之初就有很強的服務意識,透過向企業提供一站式員工體檢外包服務,如組織員工在多個城市進行體檢,還分析員工的體檢報告,很快就獲得了GE、英特爾、百度、搜狐等知名公司的客戶。
公立機構權威性十足,但社會辦醫的服務意識更強。這逐漸培養了國民的預防意識,讓體檢從入職、入學的例行公事,演變為今天的「定期篩查,及時幹預」。
愛康先是在2010年,創新地在行業內首次推出個人化體檢套餐,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盡量更加精準,而後又在行業第一個提出做「有人管」的體檢,提供體檢報告,從分析解讀到就醫導診,讓體檢變得有溫度、人性化。
為了方便儲存和呼叫海量的體檢報告,愛康開始搭建雲平台。張黎剛解釋,「按照以前本地儲存的方式,使用者在愛康不同城市和不同體檢機構檢查,原始的影像檔很難同步和比對,調取效率低下。可一旦同步到雲端,就再也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了。同時,不再局限於在本地讀片,影像醫師在外地也能讀片、出分析報告。」
不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想法,背後的代價不菲。為了實作雲平台的搭建和營運,愛康至今累積投入數億元。終於在2021年,愛康完成了醫療雲部署,建立起中國體檢行業第一個千萬級使用者雲平台,至今已積累約7,000萬體檢大數據。
順著讓體檢更便捷、更有效這一思路,愛康在做個性精準體檢的道路上越走越深,開始全面擁抱智慧化技術。
早在當初IBM人工智慧第一個挑戰進軍醫療行業時,愛康就曾主動聯系尋求合作。遺憾的是,IBM Watson上場便要挑戰癌癥治療隨後就再沒有聲音了。
但後來,愛康仍一直在不斷向前沿的早篩技術主動伸出橄欖枝,因此有了與鷹瞳科技、深睿醫療、匯醫慧影、長木谷 ® 等醫療科技公司的合作,比絕大多數三甲醫院的體檢中心更早引進這些技術,成為各種集納「醫療早篩黑科技」的超級平台,其中就有兩家醫療科技公司已前後上市。這些科技公司也給愛康賦能,也幫助愛康降低對於醫生的依賴,使得愛康在利用黑科技給客戶提供體檢服務上獲得了整個體檢行業的領先優勢。
2024年,愛康迎來成立後的第二十個年頭, 擁抱新興科技依然是不變的戰略發展方向。張黎剛在20周年慶致辭中也堅定表示:「今天,愛康將明確定位成一家以人工智慧驅動、並基於醫療大數據雲端服務的健康管理集團。」
愛康集團20周年慶暨2024年愛康集團第十一屆醫師節張黎剛致辭
03 體檢的未來 : 推倒預防與臨床之間的「墻」
歷史上,許多重大科技的出現,都曾經改變人們刻在骨子裏的認知和觀念,醫學的發展亦不例外。
過去,老一輩認為「去醫院不吉利,能不去就不去」,而今天許多「醫療黑科技」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推崇「早治早好,早看早安心」,預防醫學開始逐漸深入人心。
但在張黎剛心中,預防醫學在國內能發揮的價值仍然還有很大的空間。
他認為,理想的醫療系統應當是預防與治療並重,並且可以無縫銜接的。「我們既需要能夠診治疑難雜癥的大三甲醫院、大專家醫生,也需要能夠幫助患者把日常健康管理做好的醫療服務。」
但現實情況是,中國醫療資源欠缺且分布不均,最專業的醫生人才都在忙著診治疑難雜癥,而疾病發展早期也是幹預收益最大的預防環節,在醫療系統中反而變得無暇顧及。
骨科疾病就是一個典型例子。關節炎是中老年人群中的高發疾病,有數據顯示,中國每一年有上百萬人需要做關節置換手術。
但疾病發展到換關節的這一步之前,其實有相當長的時間,身體會透過疼痛、僵硬、活動受限等表現提醒我們,需要及時治療幹預了。
然而,這樣一類高發疾病,在體檢機構幾乎是找不到對應的早期篩查計畫的。2023年,在自己的父親親身體驗了AI智慧診斷並客製化進行的髖關節置換手術後,張黎剛將醫療科技公司長木谷 ® 的技術正式引入,首次將骨關節疾病篩查納入到常規體檢當中。
與此同時,愛康還聯合長木谷 ® 發起了「骨科人工智慧協同創新計畫」,體檢時只要拍攝一張下肢關節的X光片,就能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完成一系列骨關節健康評估;對於那些需要進一步檢查的人,還會透過CT影像進行三維重建,並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對於需要進行關節置換的人,精準匹配人工關節及制定相應手術方案。
愛康聯合長木谷 ® 建立從篩查到治療的一體化解決方案
體檢是我們掌握自身健康狀況的第一步,但有時也是整個醫療環節中最為「脫節」的一步。為了推動臨床治療與預防進一步融合,愛康和行業各方都做出很多努力。
在國家衛健委的推動下,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多個地區,愛康等社會辦醫體檢機構已經實作與公立醫院的檢測報告結果互認。患者可以減少重復檢查,自己少跑腿,讓資訊多跑路。
除了資訊互通,服務本身的打通也是推動醫防融合的重要嘗試。
去年10月,愛康針對女性高發的乳腺疾病成立「愛康·她中心」,推出集預防診療一體化的乳腺健康管理新模式。假設患者在愛康體檢中心檢出乳腺結節,符合條件者可以透過愛康門診日間手術中心,進行微創手術預防性切除、完成活檢,以期防止良性乳腺結節進一步發展成乳癌。
此外,愛康還創立了愛康心康中心、愛康青少兒健康成長中心、愛康悅養中心,四大中心面向婦幼、老齡、特定職業人群等,提供滿足他們健康需求的產品服務,探索出一條從「檢」到「管」的一體化健康管理路徑。
而早在2014年就成立的愛康齒科,則已經實作了口腔問題的從檢查到治療的一站式管理,也積累了專科門診和手術管理的成功經驗。
在智慧化戰略和體檢診療一體化的發展路徑下,創立二十年的愛康,仍然在不斷探索醫療科技的無限可能。身為創始人、年過五十的張黎剛,不僅鮮少在外界面前展露疲態,甚至還在「花式科普」的道路上變得越來越「潮」。
在過去兩年愛康聯合北京衛視打造的首檔科學綜藝晚會上,兩次取得了當晚衛視收視率排名第一的成績,張黎剛唱得了RAP,講得了脫口秀,還化身主播與鄭愷搭檔進行健康播報,為科普醫學知識費盡了心思。
「在愛康,很多哪怕是60歲以上的醫療專家,也會和其他員工一起看電影、打籃球,無論從心態上還是體力上都很年輕,他們就是我們熱愛生命、珍惜健康最好的榜樣。」張黎剛說。
註:重大陽性指發生於視網膜的嚴重異常需要立即到醫院確診或排除可能引起嚴重視力損傷的病變,如不及時就醫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視力損傷。本次樣本人群的重大陽性按照發生的部位分為以下四類:血管類重大陽性、黃斑類重大陽性、視神經類重大陽性和其他重大陽性(視網膜脫離和其他嚴重變性)。(CIS)
(來源:虎嗅)
編輯: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