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從期望到現實:為何老花眼晶體手術在中國並未廣泛普及?

2024-10-22女人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在四五十歲時遭遇了視力衰退的問題。老花眼,作為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視力問題,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挑戰。以往的解決辦法通常是配戴老花鏡,然而,近年來,一種新的選擇進入了大眾的視野:老花眼晶體置換手術。這類手術可以幫助患者恢復遠、中、近距離的視力,從而擺脫眼鏡的束縛。
老花眼手術的現狀與患者的期望
老花眼的癥狀通常在40歲左右開始顯現,具體表現為看近處模糊不清,尤其是在閱讀或使用手機時最為明顯。許多人選擇透過佩戴老花鏡來應對這一問題。盡管老花鏡是一個經濟、簡單的解決方案,但在日常生活中頻繁摘戴眼鏡卻給許多人帶來了不便,尤其是那些同時患有近視的患者。戴近視眼鏡看遠處,換上老花鏡看近處,這樣的「夾擊」給許多中年人帶來了額外的煩惱。
三焦點人工晶體置換手術原本是用於治療白內障的手術,但近年來,它逐漸被套用於老花眼的矯正。這類手術需要在角膜邊緣做一個切口,取出老化的晶體,再植入多焦點人工晶體。由於人工晶體可以同時處理遠、中、近距離的視力問題,患者不再需要頻繁摘戴眼鏡。這類手術在中國的很多私立醫院和少數公立醫院已經開始推廣,尤其受到高收入群體的歡迎。
52歲的趙倩蓀就是這樣一位患者。他是一位銀行高管,長年近視的他熱愛運動,經常戴著隱形眼鏡跑步、打籃球。去年,他第一次聽說了三焦點人工晶體置換手術,這類手術據稱可以一次性矯正老花、近視和散光問題。透過各個短視訊平台的進一步了解,他得知手術過程快速、效果顯著,於是他決定嘗試。在支付了9.5萬元後,他在北京的一家私立醫院進行了手術。
市場調研公司Market Scope的數據顯示,全球植入的老花眼矯正人工晶體數量在短短五年內翻倍增長,從2017年的93.6萬顆增至2022年的170萬顆,手術的普及程度逐年上升。而在中國,一些私立醫院每年進行的三焦點老花眼手術數量也在逐年增加。某私立眼科醫院的一位副總裁表示,三焦點手術的主要群體是律師、金融從業者、明星等高收入人群,這些患者不僅在意外貌形象,更需要清晰的遠、中、近視力以滿足日常工作需求。
雖然聽起來十分誘人,但老花眼手術在中國的普及程度卻遠不及白內障手術。許多患者對其抱有較高的期望,卻發現手術並不能完全達到預期效果,甚至術後可能會出現不適或副作用。
其實,老花眼手術在中國推廣較慢的原因,涉及醫生的謹慎態度到經濟負擔、文化認同等多個方面。
醫生的謹慎態度:決定性因素
在中國,醫生的謹慎態度是老花眼手術推廣緩慢的一個主要原因。老花眼晶體手術其實是一個簡化版的屈光白內障手術,手術過程步驟和白內障手術是完全相同的。現代白內障手術越來越精細,無論是普通的白內障手術、還是老花眼手術,都要求是技術和光學的結合結果。
但是,雖然手術技術已經相對成熟,許多醫生仍對這類手術持保留意見。原因在於老花眼手術的效果因人而異,且術後可能會出現副作用,如眩光、夜間視覺品質下降、重影等。這些視覺異常對少部份患者的生活品質早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特別是那些需要長期在夜間開車或在暗光環境中工作的患者。
很多經驗豐富的眼科醫生在不同的場合都指出,老花眼手術盡管可以改善患者的視力,但無法完全恢復到年輕時的狀態,「返老還童」是不可能的。舉個生活中的例子,老花眼手術就像修復一部老舊相機的鏡頭,雖然可以讓它再次拍出清晰的照片,但永遠無法恢復到最初的狀態。趙倩蓀術後的體驗也是如此,盡管他手術以後到醫院檢查的視力很好,但近距離看手機時仍感到模糊,中距離看電腦時視力下降更加明顯。夜間開車時,他還遇到眩光和光暈的問題,尤其是看路燈和汽車尾燈時感到刺眼。這些術後問題讓接觸到他這種情況的醫生在推薦手術時會更加謹慎。
醫生在面對老花眼患者時,通常更傾向於推薦傳統的非手術方案,如佩戴老花鏡。這種方案雖然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不便,但它的風險較低,效果也更為可控。相比之下,手術雖然能夠減少患者對眼鏡的依賴,但同時也伴隨著更多不確定性和風險。醫生的倫理責任感也要求他們避免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尤其是在患者並沒有明確的醫學需求情況下。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老花眼手術也不能例外。除了生活更方便的一面,眼科醫生如何客觀看待老花眼手術的另一面的?
醫生對於開展老花眼手術是非常謹慎的,原因包括患者期望和圍手術期管 理的挑戰、 手術適應癥與技術門檻、 手術的潛在副作用與個體感受差異、並非百分之百 脫鏡率的現實。
1、 患者期望、圍手術期管理的挑戰
患者對老花眼手術的期望值管理也是推廣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許多患者在面對手術時,往往抱有過高的期望,認為手術可以徹底解決所有問題,擺脫眼鏡,恢復到年輕時的視力。這種「返老還童」的觀念透過廣告、社交媒體的宣傳逐漸被公眾接受,然而現實情況遠沒有這麽理想。
老花眼手術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遠、中、近的視力,但術後效果因人而異,且不同患者的體驗也不盡相同。趙倩蓀術後半年仍然感到視力模糊,尤其是在看電腦時遇到困難。而另一位47歲的患者李州悟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盡管手術後視力檢查達到了1.0,但她發現,視覺品質明顯下降,物體的細節和紋理變得模糊不清,尤其是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看東西像加了一層「濾鏡」,她甚至感到無法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孩子和自己。
這樣的術後體驗並非個例。許多患者在術後發現,視力雖然有所改善,但與他們期望的效果仍有差距。原因在於,三焦點或多焦點人工晶體的光學設計雖能夠同時處理遠、中、近視力,但無法做到百分百模擬自然晶體的調節功能。患者在某些距離下的視力可能會特別清晰,但在其他距離下則可能需要微調或配合燈光使用。
更復雜的是,這類手術的效果與個體眼部狀況密切相關。手術前醫生雖然會進行詳細的檢查和評估,但術後的實際效果仍然取決於多個因素,包括患者的角膜情況、瞳孔大小、眼底健康狀況等。這些因素決定了手術後患者的視覺品質,而許多患者在術前並不了解這些復雜的醫學條件,因此在術後容易產生失望情緒。
公立醫院在推廣老花眼手術時,面臨著比私立醫院更大的挑戰。
老花眼手術的成功不僅取決於醫生的技術,還需要完善的術前溝通和術後隨訪。然而,公立醫院的重點在於提供基礎醫療服務,老花眼手術作為非必需計畫、優先級較低。公立醫院資源有限,資源配置首先需要加強基礎疾病診治、同時需要按職工「人頭」公平分配,難以為優先級較低的疾病、或者個別醫生配備專門的團隊支持。同時,醫生們不僅要負責手術,還要兼顧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無法全身心投入需要耗費更多精力的手術前後的溝通中,而這些環節對手術效果至關重要。
不同於公立醫院的「美中不足」,私立醫院由於裝置和人員配置更加靈活,反而能夠提供完整的老花眼手術團隊,因此在老花眼手術的推廣上具有極大的優勢。北京的一些專註做老花眼的私立醫院正是利用了這個關鍵點吸引了大量老花的患者,至於宣傳的其他優勢,和這一點相比、其實是微不足道或者說是次要的。在這幾個醫院,醫生只需要專註於手術,術前評估和術後管理由團隊負責,這樣可以更好滿足患者的高期望,提供手術前後、全方位的管理和個人化服務。
也就是因為上面的原因,很多公立醫院的醫生要不直接就不做,要不淺嘗輒止、虎頭蛇尾,做幾台就喪失了信心,甚至一些醫生會建議老花患者去私立醫院進行手術,因為她們有限的精力實在應付不了。
2、手術適應癥與技術門檻
老花眼手術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這也是限制手術推廣的一個重要因素。手術的適應癥較為嚴格,只有在特定的眼部條件下,手術才能達到理想效果。患有角膜疾病、青光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疾病的患者,可能並不適合進行三焦點或多焦點人工晶體置換手術。此外,曾經進行過雷射矯正近視手術的患者,由於角膜條件不佳,也不是理想的手術候選者。
醫生在術前必須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確定患者是否適合手術。這種篩選過程非常嚴格,因為手術的效果不僅取決於醫生的技術,還依賴於患者自身的眼部健康狀況。許多患者可能在術前並不了解自己眼部的真實情況,導致術後效果未能達到預期。
老花眼手術和近視手術是一樣的、都類似於美容手術,服務物件都是正常人,患者難以接受手術並行癥,所以手術醫生需要具備極其豐富的白內障手術經驗,並且熟知相關的視光學理論。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長陳偉蓉就指出,三焦點人工晶體的植入過程涉及到復雜的光學計算和精準操作,如果手術中角膜切口的位置偏差,就可能導致100度以上的散光,這將直接影響患者術後的遠、中、近視力。
就技術本身而言,目前國內有大量能夠熟練進行透明晶體置換手術的眼科醫生,這些醫生能夠熟練進行老花眼手術,甚至經過很短時間的學習、也能夠嫻熟完成各類近視手術,但大多數白內障手術醫生的視光學理論水平尚未達到能夠應對近視和老花手術的要求。即使手術順利完成,手術後會有大量的視光學的問題,比如光學幹擾現象、術後出現了殘余屈光度數等等,部份不能接受的患者甚至需要進行進一步的角膜雷射矯正手術。這是普通的白內障手術醫生不能獨立完成的。
除了醫生的技術要求,老花眼手術還需要先進的裝置和專業團隊的配合。術前的眼部生物測量、眼部結構檢查、術中的顯微操作以及術後的護理管理都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來完成。這對醫院的裝置和人員配置提出了較高要求,而許多規模較小的眼科醫院並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也是老花眼手術在大部份中國公立醫院推廣較為緩慢的原因之一。
3、手術的潛在副作用與個體感受差異
老花眼手術的一個重要挑戰是其潛在的副作用和術後效果的個體差異。盡管手術技術在不斷進步,但多焦點或三焦點人工晶體並不能百分之百地恢復自然晶體的調節能力。這意味著,患者在術後仍可能遇到一些視覺障礙。
三焦點人工晶體的設計基於光的繞射原理,雖然在白天光線充足的情況下能夠提供良好的視力效果,但在夜間或弱光環境中,患者可能會遇到光學異常現象。術後眩光、光暈、星芒等問題是最常見的副作用之一。例如,患者在夜間駕駛時,看到的汽車尾燈或街燈可能會伴隨著光圈或光暈,導致視力模糊不清。許多醫生在術前會提醒患者,手術後可能會出現這些問題,並建議患者在夜間駕駛時盡量避免復雜路段。
根據相關研究,大多數患者在術後3到6個月內可以逐漸適應這些光學異常。然而,像趙倩蓀這樣的患者,半年後仍感到術後視覺問題明顯,這樣的個例雖然少見,但也為醫生在推薦手術時增添了更多的考慮。
同時,老花眼手術的效果並不總是一致的。患者的眼部健康狀況、角膜形態、瞳孔大小等因素都會影響手術的最終效果。李州悟,另一位手術患者,術後雖然視力達到了1.0,但視覺效果卻並不理想。她形容術後看東西像是加了一層「磨皮濾鏡」,物體的細節和紋理變得模糊,看不清楚人臉的五官。這種對比敏感度下降是手術後常見的視覺問題之一,尤其是在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患者可能難以辨認細節。
不同品牌的人工晶體分光比例也不同,將光線的一部份用於看遠、一部份用於中距離、一部份用於看近,這對術後效果有一定影響。光線分配到遠、中、近三個焦點上,必然會造成一定的能量損失,使得某些情況下的視覺對比度下降。尤其是在中距離視力方面。對於需要頻繁看電腦的患者,這類問題可能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產生較大影響。
盡管老花眼手術的技術日趨成熟,術後風險依然是患者和醫生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手術前,醫生通常會向患者說明可能的術後副作用,如眩光、光暈、夜間視覺品質下降等。這些問題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更加明顯,尤其是在夜間開車時。
趙倩蓀的經歷是一個典型案例。他在手術前被告知術後可能會出現眩光問題,但並未特別在意。然而,術後恢復半年多,每當他在夜間駕駛時,依然會感到汽車尾燈的光暈十分刺眼,給他的生活帶來了不小的困擾。眩光問題是由三焦點人工晶體的設計原理導致的,因為這種人工晶體是透過光的繞射來實作多焦點視力的。白天光線充足時,問題不明顯,但在光線較差時,患者的視覺品質可能會大幅下降。
光學現象的異常也可能影響到患者的整體視覺體驗。許多患者報告在手術後看東西「變了樣」,細節不清楚,物體的輪廓模糊,甚至感到視覺影像「加了一層濾鏡」。
更嚴重的是,部份患者會遇到對比敏感度下降的問題。對比敏感度指的是人眼辨別物體之間細微差異的能力,特別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例如,李州悟術後發現自己在光線不足的地方,難以清晰地看到人臉的五官細節,物體的紋理和顏色也變得模糊。這種現象特別影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微觀察,如辨別物體的質感或顏色。
根據國際上的相關研究,術後3到6個月內,大多數患者會逐漸適應這些異常光學現象。然而,也有部份患者長期受其困擾,這使得手術效果的個體差異顯得更加顯著。
4、脫鏡率的現實:並非百分之百
許多患者選擇老花眼手術是為了擺脫眼鏡,但現實是,術後的脫鏡率並非百分之百。老花眼手術後可能存在殘余屈光度數,一部份患者仍需佩戴眼鏡,尤其是在中、近距離的視力上。換句話說,老花眼手術並不能完全替代眼鏡,特別是在某些近視力要求很高的情況下,少部份患者在看中、近距離時還需要佩戴低度數的眼鏡。
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因為人工晶體雖能提高遠距離視力,但由於光線分配的限制,中近距離的視覺解析度仍然存在不足。
在趙倩蓀的案例中,盡管他接受了昂貴的手術,並期望徹底擺脫眼鏡,但術後他不得不重新戴上了一副度數較低的老花鏡。這讓他感到非常失望,因為他原本以為手術可以徹底解決問題,卻發現依然需要眼鏡來輔助日常生活。對於那些對術後脫鏡期望過高的患者來說,這樣的現實無疑是一次心理上的打擊。
5、手術不可逆的風險
除了殘余的屈光度數外,老花眼手術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在於其不可逆性。自然晶體被剔除後,患者的眼睛將永遠失去自然調焦能力。這意味著,一旦手術效果不如預期,患者將無法恢復到術前的狀態。如果手術過程中出現問題,或者術後視覺效果無法滿足患者的期望,患者將面臨巨大的心理和生活壓力。
我也曾接診了不少在其他地方進行老花眼手術失敗的患者。這些患者由於術後效果不佳,要求進行「修補」手術。但修復手術的難度更高,風險也更大。常見的修復手段是將原有的多焦點人工晶體取出,換成單焦點人工晶體。然而,由於人工晶體已經被植入眼睛的囊袋中,隨著時間推移,囊袋會收縮,取出人工晶體的過程可能會損傷囊袋,進一步引發眼部並行癥。
正因為老花眼手術的不可逆性,醫生在術前必須與患者進行詳細的風險溝通,確保患者對術後的潛在問題有清晰的認識。然而,很多患者在手術前只聽到宣傳中的「好訊息」,而忽略了手術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和不確定性。這種資訊不對稱導致了術後滿意度下降,甚至引發了部份患者對手術效果的質疑。
經濟因素:昂貴的非必需手術
老花眼手術類似於美容手術,並不是必需的手術。然而,三焦點人工晶體置換手術的費用十分高昂。根據【中國新聞周刊】的報道,這類手術的費用通常在6萬到10萬元之間,而如果患者有散光,費用還會進一步增加。對於許多人來說,老花眼手術並不是一種必需手術,而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的選擇。因此,盡管手術需求存在,但高昂的費用使得這類手術主要局限於經濟條件較好的群體。
老花眼手術的高昂費用是影響其推廣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這類手術並不是必要的,它更多是為了提升生活品質的選擇。和白內障手術不同,老花眼手術不屬於醫保覆蓋的計畫,通常需要患者完全自費,因此這類手術的主要受眾往往是經濟條件較好的人群。
回到趙倩蓀的例子,他為手術支付了9.5萬元,這在中國大多數中等收入家庭中是一筆相當高的支出。我所在的北醫三院也開展了老花眼手術,國際醫療部的費用通常在3.9~6.2萬元左右(完全自費),雖然這已經遠低於很多私立醫院,價格也只適合少數人。因此,許多已經接受老花手術的患者都是高收入群體,如影視明星、金融從業者、律師等,他們對於外貌形象和生活品質有著更高的需求。
以金融從業者和律師為例,這些人往往需要在工作中長時間使用電腦,同時還要頻繁閱讀檔或近距離檢視數據。而老花眼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困擾,頻繁摘戴老花鏡讓他們感到十分不便,甚至覺得影響工作效率。對於這些高收入人群來說,老花眼手術雖然費用昂貴,但透過手術擺脫眼鏡的束縛可能是值得的。
然而,手術費用昂貴這一點使得許多普通患者望而卻步。很多人覺得,花費數萬元來進行一個並非必需的手術並不劃算,尤其是老花鏡已經可以簡單有效地解決問題。即使老花鏡在使用中有些不便,但對於大多數中年人來說,經濟負擔往往是他們不選擇手術的主要原因。
文化習慣與社會認同
除了技術和經濟上的障礙,文化習慣和社會認同也是影響老花眼手術推廣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中國等一些地區,戴老花鏡被認為是一種老年生活的常態,許多人對老花鏡的接受度較高,並不認為它會對生活品質產生重大影響。相反,許多人認為戴上老花鏡是自然的老年標誌,不需要透過手術去改變這種現狀。
這一文化認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老花眼手術的需求。即便手術可以帶來便利,但許多人並不願意為了擺脫老花鏡而承擔手術的風險和費用,尤其是在術後效果不確定的情況下。醫生在門診中也經常遇到類似的情況,當患者了解了手術的潛在風險和費用後,往往會選擇繼續佩戴老花鏡,而不選擇手術。
當然,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變化,老花眼的年輕化趨勢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中年人由於長時間使用電子裝置,提前出現了老花眼的癥狀。他們處在事業和家庭的高峰期,形象和工作效率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對於這部份群體,手術的吸重力逐漸增加,他們更願意透過手術來提升生活品質和自我形象。
社會宣傳與資訊不對稱:過度宣傳?
公眾對老花眼手術的認知,部份是受到過度宣傳的影響。短視訊平台、廣告宣傳等渠道經常突出手術的「神奇效果」,讓人誤以為手術可以「返老還童」,徹底告別老花鏡。然而,現實是:手術效果因人而異,副作用和不確定性也並不少見。
在接受手術前,許多患者透過各種渠道了解手術,但這些資訊往往只展示了手術的好處,而忽略了風險。例如,李州悟在手術前並沒有被醫生充分告知術後可能出現的視覺變化和對比敏感度下降等問題,導致術後她感到極度失望。而趙倩蓀在手術前雖然被告知了眩光的可能性,但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會在術後如此長期地影響他的生活品質。
一項來自西班牙的研究顯示,超過90%的老花眼手術患者對術後效果表示滿意,但僅有65.5%的患者在夜間駕駛時無需佩戴眼鏡。這意味著,在昏暗條件下的視覺功能下降已得到了充分證實。然而,這些研究結果往往並未被醫療機構在術前宣傳中充分提及,導致許多患者的期望值過高。
李州悟在術後結識了很多接受過三焦點人工晶體置換手術的患者,大家普遍反映,術前查到的資訊幾乎都是「手術效果很好」,但術後體驗卻遠沒有想象中理想。她反思,許多老花眼患者的手術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醫療機構和廠商的宣傳「制造」出來的。事實上,許多患者在接受手術後,並沒有達到他們所期望的「完美視力」,而是發現術後視覺問題依然存在。
在面對「過度宣傳」和患者高期望的情況下,許多醫生采取了更加謹慎的態度。公立醫院的醫生會特別強調,對於那些僅僅因為不想戴老花鏡而尋求手術的患者,往往會建議三思而後行。醫生在術前會詢問患者的視力需求,並全面評估患者的眼部條件,幫助他們合理調整期望。
開展這類手術時,醫生會嚴格篩選病人,確保患者的眼底健康狀況良好,且角膜情況適合手術。曾經進行過雷射矯正近視手術的患者,由於角膜條件不佳,往往並不適合接受三焦點人工晶體植入手術。此外,對於那些過度追求完美視力的患者,醫生也會特別提醒他們,手術並非萬能藥,仍有一定風險。
老花眼手術的未來與展望
老花眼手術雖然在技術上為許多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視力矯正選擇,但現實中,它並不適合所有患者。醫生的謹慎態度、高昂的手術費用、術後副作用以及文化習慣等因素,都是限制老花眼手術推廣的主要原因。
對於那些經濟條件允許、視力需求高的患者來說,手術可能是提高生活品質的一個有效方式。然而,在做出決定前,患者必須充分了解手術的利弊,並與醫生進行詳細的風險討論。術後的期望管理也尤為重要,患者應當明白手術不可能帶來「完美」的視力效果,且仍可能需要配合眼鏡使用。
從長遠來看,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醫療資源的最佳化,老花眼手術有可能變得更加普及。然而,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充分溝通、合理的期望管理以及對手術適應癥的嚴格篩選,依然是確保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透過更多透明的資訊傳播和更嚴謹的醫療實踐,老花眼手術的未來仍然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