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聽力健康與腦健康有關系嗎?專家:老人「耳背」可能導致心理問題

2025-01-06女人
去醫院看病拿藥聽不清,在家中交流距離超過2公尺聽不清……老年人常見的聽不清、「耳背」,不僅有可能會越來越重,甚至有可能會誘發老年癡呆。
近日,在一場名為「聽力健康與腦健康」產學研醫融合主題會議暨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聽健大腦」公益計畫專家座談會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聽力中心主任黃治物表示,聽力損失一直以來被認為是「隱形的殘疾」,隨著年齡增長,聽力損失程度越重,危害性越大。患者言語交流、社會交往、避險等各方面能力都會受影響而隨之下降。
「我們經常遇到老年人的子女抱怨,說話聲音小了老人聽不見,聲音大了又會誤以為在兇他,這成為老年人產生孤獨感和抑郁的一個很大的根源。」黃治物坦言,聽損不僅可能導致抑郁、焦慮、孤獨、社會隔離等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會對腦結構和功能產生一系列影響。
「早發現、早就醫是有效措施」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聽力中心主任、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王雲峰表示,聽力與腦健康之間存在雙向關系,聽覺系統與大腦皮層協同,大腦負責認知,耳是認識世界的外部資訊輸入最重要的來源,語言理解、高級語言處理、情緒、情感反應、記憶等諸多大腦高級認知功能,都離不開聽覺資訊的輸入。新興學科「認知聽力學」已系統開啟聽力與認知功能關系的研究。
「老年聽損群體的主要特點表現為基數龐大、發病隱匿、康復率低,各種因素常年疊加,造成個體差異巨大。」 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韓朝說。復旦大學附屬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遺傳性耳聾診治中心主任舒易來也強調:「我們需要重點關註老百姓聽力健康意識不足、幹預率低、創新力度不夠這些橫亙在聽力幹預面前的實際挑戰。」
這種困境如何去破解?早在2024年6月2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釋出了【關於開展老年聽力健康促進行動(2024-2027年)的通知】,在全國組織開展老年聽力篩查與幹預,並提出要加大中國老年聽力健康科普宣傳力度,轉變人老了自然就會耳背的這一傳統觀念。
黃治物表示:「早發現、早就醫,向耳鼻喉科醫生、專業聽力學家尋求專業的臨床醫學建議與幫助,驗配助聽器、極重度患者植入人工耳蝸,幹預後進行專業的聽覺康復訓練等,都是面對老年聽覺衰退時可以積極主動采取的有效措施。」
中國聽力醫學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龔樹生同時表示,助聽器作為老年性耳聾患者目前聽力康復和改善聽覺交流障礙的主要措施,它可以透過擴大外界聲音刺激精準補償聽力,減輕對認知疲勞和認知失敗的易感性,誘導神經可塑性,進而對認知功能產生一定積極作用,並能在社會隔離、抑郁和認知能力方面帶來積極的改善。
黃治物補充道,聽覺結構和功能很精細,不僅要能聽得見、聽得清還要聽得懂,能有情感交流。不同個體聽力損失也各有不同,這對助聽產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僅要精準專業,同時要個人化客製。
「高標準、高品質的聽力健康管理服務,需要專家、學科、產業到社會的多維度推動交流,才能迎來改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院長殷善開表示。
專家建議建立社群支持體系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時海波介紹:「社群聽力服務及時、便捷、專業的聽力健康救助將成為‘及時雨’。同時,加強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合作,鼓勵企業等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推動與國際組織和其他國家合作等,也將有效推動聽力健康支持網路的構建。」
上海市兒童醫院臨床首席專家、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李曉艷表示,聽損往往影響的不止患者本人,還影響一個家庭。跨代幹預、對家庭成員的宣教也很重要。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行政副主任陳穎指出,社會層面應多依托社群老年體檢,把聽力健康服務加到基本體檢環節,提升聽力幹預整體篩查水平。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馮艷梅則表示,應建立從篩查、治療到康復完整閉環的社群支持體系。使用者做完聽力篩查後,社群能健全完善分級診療機制,對待有需要的個體,及時對接醫院,並在社群形成點對點的聽力康復指導服務。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陳斯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