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邵黎明 來鑫萍
喝酒上臉,咋回事兒?
家住濱江的張大伯(化名),今年67歲,平時身體非常好,每天早起鍛煉,酒量也好,每天都要喝2-3頓酒,一天下來要喝約半斤高度白酒,且這一喝就是40多年。不過,張大伯喝酒容易「上臉」,每次喝酒後臉都會通紅。
來源:圖蟲網
家裏人擔心張大伯的身體健康,他架不住家裏人的反復勸說, 便慕名掛了浙大二院消化內科王良靜教授的專家門診,預約了胃鏡檢查。
拿到胃鏡檢查報告後,張大伯和家人慌了——雖然張大伯的胃粘膜沒有異常,但是食管和下咽部發現了兩處粘膜異常,病理都提示了低階別上皮內瘤變。
「醫生,這可怎麽辦?該怎麽治療呀?」面對張大伯及家人的擔心和疑惑,王良靜教授做了耐心又專業的解答:這兩處粘膜病變,內鏡下都考慮癌前病變,而且很可能是早期癌;但這兩處病變目前看都能夠內鏡下切除,切除後可以更準確地評估病變的性質。
由於張大伯同時存在下咽及食管的兩個病變,是選擇耗時耗力行兩次內鏡手術?還是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一次手術將兩處病變切除?
針對張大伯的特殊情況進行綜合考量後,王良靜教授團隊決定給他行一次手術完成兩處切除。團隊透過術前完善檢查(排除了淋巴結轉移的風險),術中手術策略的制定,術後精細化管理安排,成功一次性對兩個病變進行了內鏡下ESD(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切除術。
幸運的是,張大伯下咽部和食管的病變最終的病理一個局限於上皮內,一個局限於粘膜固有層內,而且水平及垂直切緣都是陰性,屬於治愈性切除,以後只要配合進行緊密隨訪就可以了。
科普+
下咽癌又稱為喉咽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大多數(95%)以鱗狀細胞癌為主,最常發生在梨狀窩,其次是咽後壁和環後區。咽部份為鼻咽、口咽和下咽,而下咽是整個咽部最下方的一個區域,在食道和喉氣管的交界位置,主要功能是引導我們的食物進入我們的食管,同時也參與了喉部的發聲以及呼吸。
下咽癌的發病位置特殊,發病位置隱匿,早期癥狀無特異性,因此通常在體檢胃鏡篩查或篩查其他疾病時透過胃鏡檢查才被發現。
那麽,喝酒臉紅的人容易得下咽癌?
臉紅是喝酒後的一個典型癥狀,也就是我們說的「喝酒上臉」。有些人一喝就臉紅,有些人喝完過一會才會上臉,而有些人則是喝多了才臉紅。但不管是哪一種,臉紅都屬於是酒後乙醛堆積的一種表現。
酒精(乙醇)主要的代謝場所在肝臟,其主要的代謝過程分為三步:乙醇去氫酶(ADH)將乙醇代謝為乙醛→乙醛去氫酶(ALDH)將乙醛代謝為乙酸→乙酸進入三羧酸迴圈,最終代謝為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中間代謝物乙醛是一級致癌物,對人類的口腔、咽喉、上呼吸道、肝臟、結直腸及乳癌的發病均有影響。在人體內,乙醛的濃度主要由粒線體乙醛去氫酶2(ALDp)決定,而該酶的活性是有基因決定的。該酶活性低的人群長期飲酒將有極大的患病風險。
酒精是導致食道癌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有數據顯示,喝酒臉紅的人每天喝兩瓶啤酒,患食道癌的風險是不會臉紅的人的 6-10 倍。由於下咽癌和食道癌一樣,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因此,同樣也有權威數據顯示,喝酒臉紅得下咽癌的風險是不會臉紅的14-16 倍。
不過,要特別註意的是,無論身體對酒精的解毒能力怎樣,只要喝酒就會對身體產生傷害。拒絕酗酒,請勿勸酒;減少喝酒或不喝酒,關愛身體健康,從你我做起!
下咽癌如何治療?
下咽癌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有手術、內鏡下切除、放療、化療及靶向治療等。由於下咽位於咽喉的重要通道,因此對於下咽癌而言,保留器官功能和提高生存率同樣重要。
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增加了下咽部早期癌的發現和治療的機會,使保留臟器、保留功能為目標的低侵襲性治療變為可能。
最後,王良靜教授再次提醒大家,下咽癌和食道癌一樣,與喝酒有密切的關系,尤其是喝酒會臉紅的人群,風險提高了10多倍。胃鏡檢查是早期發現下咽癌及食道癌的有效手段。由於下咽位於咽喉部,絕大部份人群在做普通胃鏡的時候會因為難於耐受而觀察不清,因此對於長期喝酒且喝酒臉紅的人來說,如果可以,都建議無痛麻醉胃鏡檢查。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