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人際關系中,尤其是和父母以及情侶之間的親密關系,總是伴隨著無數次的爭吵。有很多時候,原本只是一些小小的爭執,卻不知為何演變成了更深的矛盾,引發長時間的冷戰或激烈的爭吵。
試想一下,你的物件今天一整天都沒有給你發訊息,於是你問道:「你最近怎麽總不聯系我,是不是覺得我沒那麽重要了?」而你的物件也沒有解釋,就回了一句:「你為什麽總是這麽想?」聽到對方這樣的回應,你的脾氣一下子就爆發了,覺得對方「不在乎我了」,而對方卻覺得你是在「沒事找事」。結果一場小小的誤解逐漸演變成一場情感風暴,甚至讓你懷疑這段關系是否還能繼續。
在親密關系中,當我們與伴侶有了矛盾或溝通不暢時,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去揣測對方的意圖,特別是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容易產生一些偏離事實的想象,例如「ta是不是對我不滿」,「ta 怎麽只考慮自己」等等。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聊一聊,為什麽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會很容易有這種偏離事實的,甚至帶有攻擊性的想象呢?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為什麽會「相愛相殺」?
在心理學中,這種偏離事實的,甚至帶有攻擊性的想象被稱為「敵意想象」(Hostile imagination),屬於「敵意歸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 Bias)的一種形式,指的是個體傾向於將他人的模糊或中立行為解釋為惡意行為。這種偏差在情侶關系中尤其常見,當我們情緒激動、感到不安全或關系緊張時,更容易把對方的一些無意舉動理解為故意冒犯或敵意攻擊。尤其是對方的反應比較消極時,敵意想象就會被放大,導致雙方的沖突就會進一步升級。
敵意歸因偏差是一種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即不符合事實的、不合理的認知模式。它源自於我們內心的防禦機制,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我們常常會優先將對方的行為往負面的方向解讀,而非仔細斟酌其事實依據。比如,當伴侶在某個時刻沒有按照我們的期望回應,我們可能會傾向於認為對方是故意冷落我們,而非簡單的忙碌或分心。
在日常生活中,敵意想象可能會表現為很多不同的形式,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1.對模糊或中立行為的敵意解讀
這是敵意歸因偏差最核心的表現形式,我們會傾向於將不明確的行為或言辭解讀為負面、惡意的。例如,當對方語氣冷淡或沈默時,個體可能覺得這是對自己情感上的冷落或疏遠,但對方可能是正在思考別的事情。
2.將意外或不可控行為解釋為故意傷害
敵意歸因偏差的另一種表現是,我們會傾向於認為對方的行為是故意的,即便這個行為可能是偶然的、外部因素引起的,人們在這種情況下會忽視環境或外部壓力,直接歸因為對方「故意傷害」自己。例如當對方有一段時間沒有回復訊息時,我們馬上就在想「ta 是不是不在乎我了」「ta 是不是對我不滿」,而實際上對方可能是在開會或正在忙別的事情。
3.誇大負面行為,忽略正面意圖
我們會選擇性地放大伴侶的負面行為,而忽略其善意或正面意圖。這種扭曲的思維模式讓人只看到對方的「錯誤」,而忽視或淡化了對方的好意。例如對方可能是出於關心提醒我們註意某件事,而我們卻認為 ta 根本不信任自己。
4.防禦過度,立即反擊
當我們將對方的行為解讀為敵意或攻擊,可能會導致我們立即進入防禦模式,甚至直接反擊對方的言行。例如對方隨口提到了自己的某個比較敏感的習慣,我們立刻感到被冒犯,認為對方是在貶低自己,於是開始激烈地反擊。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愛情「隱形殺手」
敵意想象背後原因是什麽?
敵意想象是親密關系中的隱形「殺手」,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情侶之間的每一次互動,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理,就可能會影響親密關系的品質,使得雙方情感變得更為疏遠,關系也變得更為脆弱,同時,雙方的情緒化反應也不利於透過理性溝通和妥協來解決問題,從而成為關系破裂的導火索。
但敵意想象的產生並不是偶然的,它往往是深層心理機制與外部環境互動作用的結果。根據心理學研究,在親密關系中頻繁出現敵意想象的行為表現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1. 過去的負面經驗和創傷
心理學研究表明,經歷過創傷性事件或負面情感體驗的人,更容易在後續的人際交往中作出敵意歸因。這是因為過去的負面經驗成為了當前行為解讀的參照框架,將對方的行為錯誤地與過去的創傷體驗聯系在一起,使得個體在面對模糊或不確定的情境時,更容易感到威脅。
2. 當前的情緒狀態與壓力
認知資源理論提出,當個體處於情緒緊張或壓力巨大的狀態下,他們的認知資源會被情緒所占據,導致個體在資訊處理時變得更為簡化和片面。尤其是當我們處於情緒低落或沮喪的狀態時,我們的大腦就會以一種「防禦性」的方式解讀對方的言行舉止,從而使得我們更加容易產生敵意想象。
3. 不安全型依戀模式
根據心理學家鮑爾比的依戀理論,一個人在親密關系中的依戀模式深刻影響著他們的行為反應。不安全型依戀(如焦慮型或回避型)的人,更容易在關系中感受到不安和不確定,進而將對方的中性行為誤解為拒絕、冷漠或攻擊,例如忘記回復訊息或減少交流,可能會被過度解讀為對關系的不滿或失去興趣。
4. 高敏感型人格
高敏感型人格(Highly Sensitive Person)是心理學家艾琳·阿倫(Elaine Aron)提出的一個概念,指的是那些在情感和感官刺激上異常敏感的人群,高敏感型人格並不是一種疾病或障礙,而是一種相對常見的人格特征,大約 15% 到 20% 的人口可能具有這種特質。這類人往往有著更加強烈的情緒反應、高度警覺的自我防禦機制和過度的思維活動,導致他們更加容易將對方的中立或模糊行為做出負面的解讀。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如何克服敵意想象?
雖然敵意想象會對親密關系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其來源可能也是比較根深蒂固的,但並不意味著我們無法做出改變。如果你發現自己或伴侶有時候會有這種敵意想象的表現,不妨試試以下幾種方法:
1. 培養積極的溝通習慣
開放、誠實的溝通是預防和解決敵意歸因偏差的有效方式。研究發現,溝通方式對親密關系的品質有著深遠影響。特別是當雙方能夠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作出指責時,誤解與沖突的頻率會顯著降低。例如,當表達感受時,盡量使用「我」語句而非「你」語句,將「你從不關心我」替換為「我覺得有時候我們之間的溝通不夠,讓我感到孤單」,這種方式能夠減少指責感,從而降低對方的防禦性反應。
另外,我們也可以設定每周或每月的定期溝通時間,雙方可以在這個時間裏分享各自的感受和期望。透過建立這樣的習慣,可以及時澄清誤解,減少敵意想象的產生。
2. 自我反思與認知調整
敵意想象本質上是一種認知偏差,根據認知行為療法(CBT),辨識和挑戰自己的認知偏差是極為有效的一種應對策略。首先我們可以嘗試記錄負面想法,特別是那些感覺不安或憤怒的瞬間想法,並逐條分析這些想法是否合理,是否存在過度解讀的情況。
接著,我們可以繼續嘗試轉換到更為積極和建設性的角度,來重新思考這些負面想法,從而減少敵意想象,例如將「ta 不回我訊息,說明 ta 不愛我」轉變為「可能 ta 正在忙,有很多事情要處理。」
3. 提升情緒調節能力
消極和攻擊性的情緒是敵意想象最為明顯的一種反應,同時這種情緒也是敵意想象的助燃劑,因此,透過學習情緒調節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等,個體可以在情緒激動時讓自己冷靜下來,進而避免錯誤解讀伴侶的行為。
4. 建立信任與安全感
增強彼此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最能從根本上預防敵意想象的方法,盡管這可能是一個長期和逐漸遞進的過程,但我們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加速這個過程。
例如透過有儀式感的約會活動、共享興趣愛好等增強雙方的情感聯結,以及經常直接地表達對伴侶的欣賞和感激,例如「我很感謝你總是支持我」,從而增強對方的安全感,降低敵意想象的機率。
參考文獻
[1] Tuente, S. K., Bogaerts, S., & Veling, W. (2019).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aggression in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46, 66-81.
[2] Wilkowski, B. M., & Robinson, M. D. (2008). The cognitive basis of trait anger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2(1), 3-21.
[3] Gross, J. J. (2002). 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Psychophysiology, 39(3), 281-291.
策劃制作
作者丨 ACC 心理科普
稽核丨 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策劃丨鐘艷平
責編丨 鐘艷平
審校丨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