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線上1月20日訊(通訊員 劉侃 全媒體記者 鄧桂明)今天是大寒節氣,【二十四節氣解】中記載:「大者,乃凜冽之極也。」此時,寒至極點,卻也預示著寒極暖生,陰消陽長,冬去春來,人體內的陽氣也在預備生發。23日起,新一股冷空氣悄悄來臨,氣溫即將驟降,在這季節更叠的關鍵時刻,中醫認為,此時身體的養護尤為重要。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一科副主任高曉峰從睡眠、飲食、運動、情誌等方面出發,著眼於「藏」,詳細講解如何在大寒節氣養生。
早睡晚起,防寒就溫
古語有雲「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天寒地凍,寒性收引凝滯,侵襲人體易致氣血流行不暢,經絡受阻。此時,作息要順應「冬藏」的規律,在晚11點前入睡,早7-8點天亮後起床,保證充足的睡眠,同時要謹防「五寒」,有利於陽氣潛藏、陰津蓄積。
一防肺寒。風寒感冒是冬天最常見的健康問題,平日飲食可以選用一些辛溫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避免食用寒涼。
二防腰寒。冬季養生,貴在養腎,腰為腎之府。腰部為「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所行之所,雙手搓腰有助於疏通帶脈,溫煦腎陽,暢達氣血。具體做法:取端坐位,兩手對搓發熱後,按至後腰處,稍停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長強穴)。每次做50-100遍,早晚各做一次。
三防頸寒。頸部是人體的「要塞」,分布著許多重要穴位。當頸部受到風寒侵襲,容易誘發傷風感冒、頭痛、面癱、肩頸疼痛,嚴重時可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因此,寒冷天氣,需保持頸部溫暖,外出時帽子、圍巾不可少。
四防鼻寒。肺開竅於鼻,鼻通氣暢有利於氣血通利,思路清晰,情緒穩定。但天冷時容易鼻塞流涕,使呼吸不暢。可用手指沿鼻梁、鼻翼兩側上下按摩30次,促進鼻粘膜的血液迴圈,通暢經絡。
五防腳寒。「寒從腳起」,大寒時節更應註意腳部的保暖,可從泡腳做起。泡腳水溫宜在40攝氏度左右,水量沒過腳踝,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適當添加熱水保持水溫,感到全身溫熱即可。
保陰潛陽,兼以潤燥
大寒節氣結束時,將迎來新一年的節氣輪回,與立春節氣相承接,陰陽交匯之時,陰氣由盛轉衰,陽氣開始萌生,因此在飲食上也應順應季節的變化。
大寒前期:可適當食用溫性食物和滋補品以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提高身體抵抗力。如食用適量羊肉、牛肉、雞肉、紅棗、枸杞等,但不宜過量食用。
大寒後期:可適當減少進補,節制溫熱食物。同時,大寒期間氣候幹燥,暖氣和空調的使用,會加重幹燥的現象,燥易傷肺,因此,防寒時應兼顧潤肺燥。可在飲食中加入甘潤降火的食物:如白蘿蔔、白菜、蘋果、柚子等調和脾胃,消除積滯;冬瓜、梨、銀耳等養陰生津。
藏陰養陽,增強體質
適當運動可加快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但天氣寒冷不宜選擇劇烈的運動方式,一則防止寒邪入侵,二則避免擾動陽氣。
可選擇快走、慢跑、太極、八段錦等運動計畫,以微微出汗為宜。同時,戶外運動不可過早,待日出後再進行戶外運動,如遇霧霾天氣、雪天等,應避免外出,可在室內活動。
安心養性,怡神斂氣
平時生活當中應保持積極樂觀情緒,調節身心,適當休息,心情舒暢則體內氣血和順,心境平胡則陽氣閉藏不亂。心緒不寧時,可練習靜坐冥想,使心態平胡,以良好狀態迎接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