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女人

走進中醫,了解抑郁癥的另一面

2024-12-20女人

在現代醫學的視野中,抑郁癥通常被視為一種與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大腦結構和功能改變密切相關的精神疾病,多采用抗抑郁藥物、心理治療等方法進行幹預。然而,中醫對於抑郁癥有著一套獨特且深刻的認識體系,為我們理解和治療這一疾病開辟了另一條值得探索的路徑。

中醫將抑郁癥歸為 「郁證」範疇,認為其發病與人體的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中醫理論裏,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氣血執行順暢、臟腑陰陽平衡是維持身心健康的關鍵。當情誌不暢,如長期的焦慮、憂愁、憤怒等不良情緒,或者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過度勞累、飲食不節、起居無常等,都可能導致氣血郁滯、臟腑功能受損,進而引發抑郁癥。

從氣血角度來看,中醫認為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血是滋養臟腑組織的物質基礎。抑郁癥患者往往存在氣機不暢的情況,表現為情緒低落、胸悶、嘆氣等癥狀。氣行不暢則血行受阻,容易形成瘀血,瘀血又會進一步加重氣機的阻滯,形成惡性迴圈。例如,一位長期工作壓力大、心情壓抑的患者,可能會逐漸出現面色晦暗、唇色紫暗、月經不調(月經量少、有血塊)等氣血瘀滯的外在表現,同時伴有情緒抑郁、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等抑郁癥的典型癥狀。

在臟腑方面,中醫特別強調肝、心、脾、腎等臟腑與抑郁癥的關系。肝主疏泄,調暢情誌,若肝氣郁結,則情緒易於抑郁、煩躁,還可能出現脅肋脹痛、食欲不振等癥狀。心主神明,主宰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當心血不足或心火亢盛時,可導致心神失養或擾亂,出現失眠、心悸、心煩、註意力不集中等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精神狀態。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運,一方面不能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營養物質,導致氣血不足,身體虛弱,另一方面,水濕運化失常,濕邪內生,困阻脾胃,又會加重氣機不暢,使人感到身體困重、倦怠乏力、腹脹便溏等,而這些身體上的不適反過來又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精能化氣生血,腎精虧虛則會導致腦髓失充,出現精神萎靡、思維遲緩、頭暈耳鳴等癥狀,且久病及腎,抑郁癥長期不愈往往會累及腎臟,使病情更加復雜難治。

中醫治療抑郁癥註重整體調理,根據患者的具體癥狀、體征以及體質等因素進行辨證論治。常見的治法包括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養心安神、健脾益氣、補腎填精等。例如,對於肝氣郁結型抑郁癥,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以柴胡、枳殼、白芍、香附等藥物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對於氣血瘀滯型,可選用血府逐瘀湯,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執行;針對心脾兩虛型,歸脾湯是常用方劑,透過人參、黃芪、白朮、茯苓、酸棗仁等藥物健脾養心,補益氣血,寧心安神;對於腎精虧虛型,則采用六味地黃丸或金匱腎氣丸等方劑進行補腎填精,滋養腦髓。

除了中藥治療,中醫還強調情誌療法在抑郁癥治療中的重要性。中醫認為情誌之間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如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憂、憂勝怒。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情誌特點,采用相應的情誌療法進行幹預。比如,對於因過度思慮而致病的患者,可以透過讓其參加一些能夠激發憤怒情緒的活動(但要註意適度),如觀看一些激動人心的體育比賽等,以怒勝思,調節情誌;對於因驚恐而患病的患者,則可以引導其回憶一些愉快的經歷,以喜勝恐,緩解恐懼情緒。同時,中醫還倡導患者進行一些如太極拳、八段錦、瑜伽等舒緩身心的運動鍛煉,以及透過針灸、推拿、按摩等中醫外治療法來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臟腑功能,促進身體的康復。

走進中醫,我們看到了抑郁癥的另一面,它不再僅僅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而是人體整體功能失調在精神層面的反映。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抑郁癥的治療提供了更為豐富和個人化的方案,讓我們在對抗這一疾病的道路上多了一份智慧和力量。然而,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在治療抑郁癥時都應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最適合的綜合治療方案,以幫助患者早日走出抑郁癥的陰霾,重拾健康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