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腦血栓,大家普遍認為這是一種老年病,離自己很遠。其實不然,有一種腦血栓就更喜歡偷襲年輕人。特別是長期口服避孕藥的女士,更要多加註意。
少女查出蹊蹺的腦血栓
花季少女年僅22歲,以突發頭痛伴嘔吐4天來院就診。該女士回憶4天前後腦勺和頸部有像扯皮筋一樣的疼痛感,她以為休息不好就沒太在意。結果,頭痛持續加重,吃止痛藥也沒有明顯緩解。到了晚上女子出現了嚴重的惡心嘔吐,家人立即將其送往急診就診。透過完善腦部CT和腦血管造影檢查,顯示該女子腦出血,腦靜脈竇血栓形成。
這麽年輕,又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史,為什麽會出現這麽嚴重的病情?
經過詳細詢問,醫生了解到該女士患有多囊卵巢症候群,長期口服避孕藥降低雄激素水平,加上工作忙,在電腦前經常一坐就是七八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忙起來經常忘了喝水,加上缺乏運動,這些都是導致發病的誘因。最終,這位年輕姑娘經過介入、抗凝、脫水等一系列針對性治療後,康復出院。
這種血栓更「偏愛」年輕人
腦靜脈竇血栓是一種什麽病,為什麽一旦發病會如此危急?其實,顱內靜脈和靜脈竇血栓形成雖然只占腦卒中的0.5%~1.0%,但重癥患者死亡率卻很高。
一般腦血管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但顱內靜脈竇血栓卻「偏愛」年輕人,多見於妊娠婦女、長期口服避孕藥的女性以及45歲以下的年輕人群。研究表明,靜脈竇血栓患者中有54%的患者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藥,34%處於遺傳性或獲得性血栓形成前狀態,2%為妊娠婦女或產褥期女性。
目前,抗凝治療是靜脈竇血栓首選的治療方法。抗凝治療,其不僅能減少患者的病死率和殘疾率,並且即使對於合並顱內出血的患者,也不會增加再次顱內出血的風險。
亂吃避孕藥血栓風險翻倍
避孕藥對於女性而言並不陌生,除了避孕外,臨床上也常常被用來調理月經不調等癥。雖然避孕藥不是處方藥,公眾可以線上上線下的藥店很方便地買到,但長期、不合理服用避孕藥,可能會給身體帶來意想不到的隱形傷害。
口服避孕藥分為短效、中效和長效以及緊急避孕藥。主要包含孕激素和雌激素兩種成分。 服用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較不服藥的女性增加了1至3倍。
避孕藥裏面含有雌激素、雌二醇和孕激素,雌激素可透過增強凝血物質的活性和降低抗凝物質的活性來促進凝血,而孕激素能增加靜脈容積,降低血流量,起到「協同作用」。因此,長期服用或不合理使用可以使人體血液處於高凝狀態,從而增加血栓栓塞危險。
口服避孕藥中所含的孕激素不同,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也略有不同,其風險的排序是:第二代孕激素(炔諾孕酮、左炔諾孕酮,如:毓婷等)<第四代孕激素(屈螺酮,如:優思悅、優思明等)<第三代孕激素(去氧諾孕酮、孕二烯酮、諾孕酯,如:媽富隆、達英-25等)。
服用口服避孕藥的第一年, 靜脈血栓栓塞發生的風險最高;而隨著服用時間越長,風險越低;但若服藥期間,中斷4周以上後再次服用,初期的風險也會增加。且女性年齡越大,風險越高,特別是39歲以後。
頭疼惡心別急著吃止疼藥
相比於動脈血栓,腦內靜脈血栓發病時間相對較緩,癥狀更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從而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所以更應該引起大家重視。
如果突然出現了一些非特異性的癥狀,如頭痛、惡心、嘔吐等,不能大意忽視,更不要輕易服用止痛藥,以免耽誤診斷。特別是存在潛在的高凝狀態,比如長期口服避孕藥病史的女士,需要警惕是否與腦靜脈系統病變有關,第一時間去神經內科就診。
早診早治實作預後良好
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很重要。一旦確診了腦靜脈竇血栓也不用過度害怕。抗凝治療是發病初期最常見的治療方法,絕大多數患者在抗凝治療後預後良好。
但也有一些嚴重的靜脈竇血栓患者會出現病情的惡化,血栓形成後會導致腦血液回流障礙,從而引起顱內壓增高,由此可造成腦部的缺血及腦梗塞,嚴重的會導致大量腦出血危及生命。此時選擇血管內治療,也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大多數患者的預後良好。
能不能踏實吃避孕藥了?
預防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還是要針對具體情況。一般女性患者在妊娠和產褥期及口服避孕藥時,血液成分高度黏稠,存在形成顱內靜脈竇血栓的基礎。此時主要註意有以下幾點:
正常人群在服藥期間,建議多運動、多飲水、避免長期熬夜。
在醫生指導下正確服用避孕藥物,同時監測各項臨床變化以及化驗指標,如D-二聚體存在異常時應該及時就診。
若在服藥期間出現頭暈頭痛、視力的變化、腿痛、腿部腫脹、呼吸困難、胸痛等癥狀時,要盡快就醫檢查。
育齡期婦女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正確服用避孕藥,服用避孕藥前要仔細閱讀說明書,了解禁忌情況,像患有靜脈血栓、心腦血管等疾病的女士不建議使用此類藥物,可采取其他避孕措施,比如使用安全套、宮內節育器等。
文/宋曉萌(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