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荊軻刺秦失敗,是否因為他劍術差?

2018-02-05體育

有沒有可能不是荊軻太弱,而是秦始皇太強?

帝王之身,真人1v1反殺刺客,古今無二。

荊軻入燕前,與蓋聶、魯勾踐各碰了一次。

荊軻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 荊軻出,人或言復召荊卿。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荊軻遊於邯鄲,魯勾踐與荊軻博,爭道, 魯勾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 ,遂不復會。
  1. 場面上,荊軻都敗了。但都是主動退走,沒有戰敗的事實。
  2. 我旅遊的時候,怎麽沒有當地專家找我公開論道,開行業峰會?為什麽荊軻可以和名家公開論劍、爭道?這本身就體現了荊軻的實力。如果我穿越回去瞎BB,蓋聶、魯勾踐會生氣?能和這二位名家平起平坐,本身就是實力的證明。
  3. 「人或復言召荊卿」。為啥會有人建議蓋聶,把荊軻召回來,繼續論劍?蓋聶還同意了。有時候,輸贏不在場面上。「怒而目之」、「目之」、「目攝之」,太史公重復了三次。其中,第一次是描述,後兩次是蓋聶自己的話語,最後這次幾乎就是碎碎念。兩方爭論,一輸一贏,哪邊會當場破防,被懟成復讀機?
  4. 「魯勾踐怒而叱之,荊軻嘿而逃去」。破防了,好氣哦,嚶嚶嚶!
魯勾踐已聞荊軻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

最後,魯勾踐還是後悔那次「叱之」。但是,仍然認為荊軻劍術不精。這裏也是【史記·刺客列傳】中對荊軻武藝的唯二的直接描述。另一句在前面。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

衛國雖是小國,能「以術說衛元君」,在今天也算是省級頂尖選手了吧?按他遊歷沿途的情況看,雖然論劍、爭道的內容未知,但怎麽也算是國家級劍術高手了。魯勾踐的是主觀判斷,這些才是客觀描述(或者說太史公的主觀判斷)。

再結合後來燕太子丹的看重,荊軻是劍術高手,應該是太史公筆下的既定事實。

再看看刺殺的具體描述:

軻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乃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
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 乃引其首以摘秦王 ,不中,中桐柱。秦王復擊軻,軻被八創。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於是左右既前殺軻,秦王不怡者良久。
  • 第一招,左手抓住,右手桶。「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椹之。」
  • 第二招,追著砍,沒追上。「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
  • 第三招,小李飛刀,百步飛劍!「荊軻廢,乃引其首以摘秦王」。
  • 首先要強調一下,我們談的是歷史。現實世界,是一個低武的世界,比武俠片還要低的那個低武。這個「左手抓住右手捅」,已經算是頂級絕招了。一般人近身中這招,不管死不死,肯定先要挨兩刀。

    我們看看秦王面對第一招的反應:

    1. 未至身,秦王驚
    2. 自引而起
    3. 袖絕
    4. 拔劍,劍長,操其室

    如果把現實武術稱為低武,武俠片的水平稱為中武,那麽這裏的秦王,已經展現了中武水平。荊軻只出了一招,秦王卻有四個反應!說好的回合制遊戲呢?

    1. 劍還沒到,就發現了,反應一流。
    2. 從跪坐狀態,「自引而起」,這在武俠片裏,也算是很帥、很難的動作了。尤其是在上半身還在應對刺殺的情況下。
    3. 秦王的袖子,品質不會差。這都能拉斷,兩個人互撕的力氣有多大?已經有點懟內力的那味兒了。
    4. 雙手去拔劍,結果還沒拔出來。這本身沒啥,但是荊軻還在那刺呢。即便如此,秦王也沒受傷。

    這第一輪較量下來,荊軻的表現中規中矩,秦王的表現強得離奇。荊軻不可能只刺一下,但秦王卻真的一下沒中,而且還拉開了距離。

    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以秦王的表現,專諸來了,應該也不行。「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然後專諸也被拉開距離了。吳王僚也算是個強者了,但「立死」,防備心不足。畢竟,吃飯和商務談判,不是一個狀態。

    後來:

    荊軻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

    秦王繞柱,這是低武的絕學,我小時也用過。速度差別不大的情況下,真的很無解。就算放現代,你手無縛雞之力,對手是持刀匪徒,只要中間有個柱子、桌子,你冷靜地繞一繞,他左你右,他右你左,也能拖一會兒。

    荊軻廢,乃引其首以摘秦王,不中,中桐柱。

    最後荊軻孤註一擲,敗得不冤。

    不中,未必是沒扔中。距離太近了,不會太偏。有兩種情況:

    1. 秦王刺完一劍,還躲在柱後。這種情況怪不了荊軻,給他手槍也沒用。
    2. 秦王已經提劍殺出來了,砍了荊軻一劍後,又側身躲了一飛劍。這個動作,武俠片裏雖然常見,現實中是真難。還是中武打低武。

    大機率是第一種情況,但如果是第二種也不奇怪。

    按照秦王這個水平,蓋聶、魯勾踐上去行嗎?

    且不說膽氣,就算他們發揮100%的技術水平,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樣子。手上是短劍,不是長劍。最多能在第一招多收點成果,但只要不是要害,秦王先被短劍捅兩下,也不影響後面的結局。

    荊軻的問題是,他失敗了。敗者的水平,被低估也很正常。

    嬴政的問題是,他是王者,是皇帝,以後已經沒有機會與其他高手對敵了。人們再也沒有機會知道他的真實水平。當然,嬴政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