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圖勒凱爾姆,沖突現場升起濃煙。(圖源:新華社)
過去半年來不斷爆發的美國大學生支持巴勒史坦示威活動,近期陡然升級。據美聯社報道,在警方出動逮捕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的示威學生後,截至當地時間4月23日,全美各地數十所高校的學生紛紛加入。【紐約時報】稱,耶魯大學的示威活動恰如「1968年反越戰遊行示威活動的回響」。美國無視加薩超過11萬平民傷亡,連續四次否決聯合國安理會推動加薩立即停火的行動努力。在巴以沖突問題上,美國政府一再站在國際道義對立面,連美國大學生也看不下去了。
示威活動再升級
從4月18日開始,哥倫比亞大學掀起了新一輪支持巴勒史坦的示威活動,示威學生要求學校譴責以色列對加薩走廊的襲擊行為。4月22日,警方在獲得耶魯大學管理層的同意後,進入耶魯大學康乃狄克校區,逮捕了47名參與示威活動的學生,並清理了示威者聚集的廣場。
路透社稱,校方和警方的行動進一步激怒了美國大學生。哥倫比亞大學22日宣布取消課堂授課並啟動網上教學和辦公;哈佛大學則關閉了大學校門,並要求入校者出示合法證件;在密西根大學,示威學生搭建的帳篷營地已經擴大到近40頂帳篷。此外,一些大學教授也加入了學生的行列。美國新聞聚合網站Axios稱,到23日晚,從美國東海岸的紐約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到中西部的密西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再到西海岸的加州大學、加州州立理工大學等20多所高校的學生都加入了示威行列。持續的示威活動讓美國大學校園緊張局勢升溫,令多所高校教學秩序亂成一團。
隨著示威活動持續升級,一些猶太學生也表達了不安。4月21日,猶太傳統節日逾越節前夕,哥倫比亞大學一位猶太拉比(猶太教士)強烈建議學生「回家」。他稱,最近事件「表明哥倫比亞大學的公共安全部門和紐約警察局無法保證猶太學生的安全」。
校內沖突難管控
美國「政客」新聞網站刊文稱,這是1968年反越戰和反種族歧視遊行示威運動以來,警方首次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抓捕示威學生,該校南亞研究名譽教授謝爾頓·波洛克對媒體表示,1968年後,校方「對這些極端措施(動用警力)一直非常謹慎,而今天這種謹慎遭到了踐踏」。
哥倫比亞大學的動蕩只是一個縮影,近期眾多美國高校都面臨著類似困境。4月以來,南加州大學以存在重大安全風險為由,取消了畢業生代表塔巴蘇姆的演講。此前,這名印度裔美國穆斯林女生曾被親以色列學生團體投訴在社交媒體分享宣揚「反猶主義」的網站連結。密西根大學計劃透過一項對參與「破壞性示威」的學生處以更嚴厲懲罰的草案,有公民團體指出,這可能會扼殺大量受憲法保護的言論。
去年12月,哈佛大學校長和賓夕法尼亞大學校長、麻省理工學院校長共同參加美國國會聽證會,三位校長雖表明反對「反猶主義」,但因同時表達捍衛學生言論自由的立場招致批評。聽證會後不久,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哈佛大學的校長相繼在壓力下辭職。美媒分析稱,正是這些校長的「前車之鑒」,讓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沙菲克倍感壓力,她在18日致信紐約市警察局,請求警方驅散在學校紮營的學生。
地區亂局影響海外
巴以沖突的亂局,也沖擊著美國的政局,不僅僅引發美國共和黨,民主黨兩黨之間新一輪互相攻訐,也讓兩黨內部就巴以問題產生諸多矛盾。4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發表聲明,譴責「(大學校園內發生的)反猶太主義示威活動」,並「譴責那些不了解巴勒史坦人情況的人」。在「政客」網站看來,拜登這番言論試圖兩頭不得罪,也是為了討好示威學生群體,因為「根據現在的民調,他在這一群體中的支持率遠低於2020年大選期間」。
哥倫比亞營地的學生組織者批評了拜登的聲明,指出一些示威活動的組織者是猶太人,認為新聞媒體的報道以偏概全。他們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我們堅決拒絕任何形式的仇恨或偏執,並對試圖破壞巴勒史坦、穆斯林、阿拉伯、猶太人、黑人和親巴勒史坦同學和同事之間團結的人保持警惕。」
在巨大壓力下,白宮在對待以色列的態度上出現一些變化,比如近日有訊息稱美國將制裁以色列國防軍下屬的「耶胡達勝利營」,這將成為美國首次對以色列部隊實施制裁,但這恐怕很難成為美以關系出現重大變化的訊號。新加坡【聯合早報】援引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院政治學副教授杜強的話稱,在以色列政策上,「拜登受到來自左翼和右翼的壓力,不能放棄對以色列的支持。拜登已經因為批評(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而受到溫和派等人施壓,他也無法控制內塔尼亞胡,所以他無能為力。」(文/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