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分組實力不均,CBA公司有失公允!知名籃球名記一石激起千層浪。
第一屆CBA俱樂部杯已經正式確定,舉辦形式采取賽會制,全面接軌FIBA國際比賽規則。更重要的是外援上場相較之前有了很大的區別,從四節四人次變為四節八人次!
這些改變,基本上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
然而沒想到隨後的抽簽分組,引起了較大的熱議!
C組基本除了上海男籃,基本就是魚腩成群。而D組除了南京同曦外,其它的4支球隊都是聯盟的傳統勁旅!
由於每組的出線名額只有兩個,因此最終進入八強的球隊,肯定不是大家傳統印象上的八強。很多強隊會在小組賽階段被淘汰,而實力一般的球隊,也會憑借低迷的戰績,靠運氣晉級。
這就是大家吐槽的焦點!坦言CBA公司沒有仔細地考慮這屆賽事,就匆匆開始舉行了。
籃球名記付老師更是直言為什麽不利用上賽季CBA例行賽排名,來確定球隊的分組呢?這樣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實力不均的情況,每個小組強弱也會比較平均。
但是筆者認為這種吐槽是毫無道理可言的!
首先,要明白這是杯賽,不是例行賽。 杯賽的意義是什麽,就是給很多實力一般或者平民化的球隊,一些掙得榮譽的機會。為什麽必須要堅持實力強大的球隊,才能笑到最後呢?
其次,中國籃球那麽多年了,CBA聯賽是最具有公信力的頂級職業聯賽。我們從那麽多年的CBA聯賽中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一個球隊的上限,或者最好成績,是由誰決定的?外援的能力,絕對是重中之重!
而這屆杯賽對於外援的上場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四節八人次! 換句話說,每節比賽都有2名外援在場上,這就給比賽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因為外援上場時間長、人數增加,球隊的實力也會隨之提升。我們也可以理解為, 只要一支球隊外援買的好,與球隊磨合到位,那麽不管對面站的是誰,都不可能輕易擊敗自己的。
更何況,首屆杯賽與FIBA規則一致,每節10分鐘的時間,又為比賽增加了很多偶然性。
最後一點,俱樂部杯賽的舉辦時間是CBA聯賽期間的兩個視窗期。大家要明白,這個時間段,是CBA聯賽爭奪比較激烈的時候,尤其是次年的2月份,可以說除了聯名後幾位的球隊,大家都在拼命為了一個更好的季後賽排位而努力。 而視窗期,是很多球隊難得的調整機會,會有幾支球隊會真正的全主力去參加一個杯賽呢?
可能只有進入淘汰賽,對例行賽無欲無求的球隊,才會去爭取一個杯賽的榮譽吧。
那些具有爭冠實力的豪門,基本都會派出替補球員參賽。畢竟利用視窗期好好的休整,避免受傷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基於這些因素的考慮,那麽籃球名記吐槽分組不公平,完全沒有考慮到賽季舉辦期間的的實際情況,只是單純的從紙面實力就妄下評論了。
最後,筆者對於CBA公司舉辦「俱樂部杯」點贊,對於賽事的規則和分組也沒有異議。
但是對參賽的球隊,要提出自己的意見。
杯賽舉辦有很多的意義,很重要的一點是讓球員們增加更多的鍛煉機會,提高自己的技能。
不過,不能總是讓CBA的球隊參賽,要讓所有註冊在案的職業籃球俱樂部都要參與進來。杯賽可以分為多輪,前幾輪留給實力較弱、低階別聯賽的球隊,比如說CUBAL(大學生聯賽)、NBL等。
而CBA的球隊在最後的幾輪登場,這樣的做的目的,就是全民參與我們的中國籃球建設。同時讓更多的低階別聯賽球隊,甚至一些業務聯賽球隊,也有機會和我們的職業球隊交手,真切、近距離的感受一下職業氛圍,這才是舉辦杯賽的另外一大主要目的。
可能是第一屆杯賽,籃協和CBA公司,準備的比較倉促。希望在第二屆賽事的時候,能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