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入坑的球迷如果看比賽的話,其實往往只對足球比賽裏一些特定的幾個鏡頭感到興奮。
進球,超跑速度的千裏奔襲,華麗的過人,兇悍的防守,多次多人的撞墻配合等等。極少有普通的球迷能看得懂或者看得出來中場指揮官在一場比賽裏發揮出來的作用。
而真正推進到進攻三區創造射門機會來說,前面不少的環節其實是非常重要,但是也非常容易被忽略。
所以很多普通的新球迷就會被媒體帶著跑,誰誰誰是大師是核心,誰誰誰不是。
而在現代足球裏,由於位置融入到空間裏逐漸模糊化之後,球員的各項能力實際上更加均衡,也更難有突出的特長,使得核心並不會那麽明顯。
但是其實也是有辦法可以判斷出一個球員在球隊當中的戰術權重的,包括我們日常觀賽當中也能透過球員的一些表現能看出他到底具不具備「大師」和「核心」的要素以及可能性。
【1】觸球數
結合昨天我在知乎寫的關於現代足球的節奏理解,今天回憶起來其實還有很多細節是需要補充的。
所以再開一個貼文詳細談談。
如果單純從進攻的角度來說,大部份球隊的核心樞紐實際上是中場,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個類似於圍棋天元位置的一手,也有點像Moba遊戲裏的中單,支援前場,後場,或者邊路都是直線距離最近的位置:
這就使得兩支球隊誰在中場的爭奪上占了上風,誰就能更好地掌控比賽節奏,投入更多地兵力進行進攻。而失去中場控制權的,只能被迫投入更多地兵力在防守上,出讓了極大的空間。
在這一點上,中場的作用就非常像Moba遊戲裏的防禦塔和眼,起到了非常關鍵的視野作用。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由於鋒線球員非常靠近對方球門,而越接近對方的球門,面臨到的防守壓力就越大,防守人數就越多,對應持球的空間就會越少。
所以我們如果真的對比一下鋒線球員和中場球員的觸球數,就會很明顯地發現問題。
這裏我就截圖我自己的視訊,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麥卡利斯特(中場)和哈蘭德(前鋒)的每場平均觸球數據:(數據來源自OPTA)
對於一個球隊的組織者,或者梳理進攻方向和攻守轉換的組織者,最關鍵的是球權。
因為只有持球狀態下,組織者才能發揮出傳球大師的本領。
而對於鋒線球員來說,他們比起需要球權,更多是需要的空間,這就是二者最明顯的區別。
而對於組織核心來說,站在中場可以不用直面太多對方的防守球員,收到的壓迫也會降低,有更從容的調整時間的同時,也能兼顧前後場和兩邊的支援。
所以,大部份這樣的中場球員跑動是這樣的:
另外也有被操練得更狠的中場,現在重傷了。
我也不好意思放她的活躍位置接球點的圖了。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這種組織核心的觸球位置幾乎遍布了整個中場,從本方半場到對方半場,中路、肋部、邊路無處不在。
而相比之下,一些所謂的進攻核心型別的球員,觸球位置就被嚴格限定在了一定範圍裏,活動範圍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麽大,而且觸球的次數很明顯的要少,少很多很多。
這是由於大部份進攻球員都面臨更大的防守壓力,獲得更少的接球空間而造成的。
【2】持球的選擇
在有球在腳下的時候,球員一般面臨的選擇有這麽幾個:
1)帶盤突破/擺脫推進;2)射門;
3)傳球;
4)傳中。
在球真的在腳下前後,我們會很明顯的發現這些中場核心在決斷方面和普通球員之間的差異。
正是這種差異才造就了「大師」和「核心」,以及楚嗨說的「邊角料」之間的差別。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把足球比賽比喻成【王者榮耀】之類的MOBA遊戲。
那麽射手ADC大概對應的就是前鋒終結者大哥;上單對應的大概對應的就是邊鋒這樣的球員;
輔助坦克對應的大多都是後衛和防守球員;
而真正帶節奏的中場,大概就是打野這樣的帶節奏的位置。
他們真正決定,支援哪裏,從哪裏開啟缺口,後續的發育路線在哪裏,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來達到效益最大化。
在後場出球階段,他們的回撤可以幫助球更好地從進攻一區進入到進攻二區:
而球員持球的選擇是多樣性的。
具體的選擇是根據場上的局勢而來,來掌控節奏的變化,到底是「穩住發育別浪」,還是看到對方空間有漏洞的時候「快來一起集中gank一波」的提速。
因為足球比賽場上的局勢是動態變化的,教練真正能做的並不是很多,畢竟教練不是FIFA玩家,沒法真的自己拿著手柄操控球員踢比賽。
比方說如果要場面慢下來,穩住發育別浪,那麽就需要更多的橫向傳遞或者回傳,來重新部署三條線之間的距離和讓散亂在各個空間位置的球員重新回到預設好的位置。
就像MOBA遊戲裏推完一波之後回城補給重新調整刷錢路線一樣。
選擇穩住發育的大部份時候都是:
要麽沒有足夠的進攻空間(隊友沒跑到位);要麽是局部空間沒有隊友人數優勢;(持球了也無法形成下一次連續性的推進)
還有什麽三線距離過遠,球員體能出現問題都是需要進行降速等等。
所以回過頭來看,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中場球員回橫敲或者回傳來放慢節奏:
比方說麥卡利斯特,如果看整體的傳球方向趨勢的話。
向前(斜前方)的傳球數量大致是橫敲和會做的傳球數量之和的0.7倍左右,這些橫敲和回做並不都是沒有意義的傳球,相反就像跳高和跳遠之前的深蹲。
蹲下來——是為了跳得更高!
這些橫敲和回傳放慢的節奏,更多可以理解為蓄力,真正在合適的時候來發動成功率最高,最穩定的進攻。
而突然的提速,是可以打對方防守當中防守球員的註意力不集中的球員一個措手不及,進攻球員在進攻當中的主動性更高,成功率也越高。
所以一個成熟的真的能被稱之為「大師」的中場核心,一定會知道:
什麽時候該幹什麽事情,什麽時候快,什麽時候慢。
以及—— 什麽時候的進攻威脅最大的同時,風險最小 。
所以,正兒八經的球隊中場大核,組織者,司令塔們,往往傳球成功率都非常非常高的同時,向前傳遞的威脅球也非常高,再加上因為戰術地位賦予的更多球權,更多地觸球,形成「三高」的數據(不是那個三高):
說真的,很多普通人壓根看不出東尼老師在球場上的作用。
這麽炸裂的傳球成功率和向前傳遞的數據,除了東尼老師真的很難找到第二個了.......
但是真的到了失去東尼老師之後,我們會驚奇地發現,球隊運轉得就極其困難,這種大師核心,才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與之對比的我可以選兩個臥龍鳳雛出來,一個是二前鋒型別的前腰,一個是邊後衛給指揮棒的後腰,兩個人都不肯好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但是又沒有節奏把控能力。
他們其實有天份,因為他們能發現防線漏洞的空間。
但是他們被天份所累,因為他們只看到了空間,看不到「節奏」。
免責聲明:我這裏說的B費不算本賽季!!!我這裏說的艾諾特也不是本賽季的艾諾特!!!(事實上這賽季艾諾特被削走了球權之後穩定多了)
他倆在23/24賽季來說,都是創造機會和向前傳遞威脅球非常高的選手,可以看出來他們確實有視野,但是他們不像真正的大師,因為他們看到了空間之後就會不顧一切地把球傳到那個空間——即
這種高風險傳球有相當大一部份是被攔截掉被打反擊的,無論是大B哥還是艾諾特,在這方面就很明顯是沒有經過大師棋手一般的深思熟慮,走一步看三步的能力。
所以我們對他們的印象往往是——他們的傳威脅進攻球能力還不錯,但是成功率真的不高,看著就總不是不是很穩。
而像東尼老師,哈維,睡皮這樣的球員,總是能讓人很心安:因為我們都知道,他們遲早會創造出機會,即便創造不出來,他們也極少因為失誤給球隊帶來麻煩。
而這種快慢節奏的變化,更多是來自於提前觀察,提前思考,和足夠的跑位預判和腦海中的二次推進推演,就像下棋的時候把未來三步的棋路窮舉了一遍一樣。
同樣這樣的威脅傳球的球員很多,比方說恩佐也是一個:
他們的大範圍轉移能力都不錯,但是對節奏和進攻的成功率、風險預估當中沒有非常清晰的認識。
而這一點,就是大師/核心和普通的中場球員之間的差距。
差距很細微,但是就像天塹一樣,明明看得到,但是過不去。
順便說個題外話,在現代足球,由於對空間利用更極致,使得中場哪怕後腰位置持球組織都會面臨比較大的防守壓力,所以才有了更靠後的組織者——中後衛、門將等開始參與組織的誕生。
一般情況下,組織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兩個:
1)是否面對對方球門方向(是否需要轉身);2)對方的防守人數和防守壓力是否大;
而由於位置相對是最靠後的球員,門將和中後衛基本接球的時候就朝著對方球門的方向,看到的全場空間更多,在持球進攻時由於身後沒有太多的隊友和對手,也不需要過多去回頭觀察,這給了中後衛們更多地發揮。
而由於離對方的密集型防守更遠,還有本隊後場的人數優勢,使得中後衛在常規情況下(非高位壓迫中)面臨到的防守壓迫更少。
兩點全部滿足。
另外,在常規情況下,中後衛由於位置更靠後,有更多地安全觸球機會,使得中後衛一般情況下都是一場比賽裏傳球數量和觸球數最多的同時,也是向前傳遞最多的(畢竟身後已經沒有人了啊):
這種趨勢不僅僅是遊戲裏,在現實足球同樣也是:
但是由於位置的局限性,中後衛如果在推進到進攻三區過於激進,在轉換階段的風險是很大的,在大部份球隊當中,中後衛前插到進攻三區的戰術布置安排不算很多。
但是起碼從防守一區到進攻二區的守轉攻的節奏把控,有不少中後衛承擔起原本拖後後腰的組織功能了。
現在,我們如果帶著這樣的思考再去看比賽。
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哎能看懂一些了,知道誰是球隊運轉的大腦了,誰是大師,誰是身價和名氣高於實力的騙子。
以後和球友吹牛的時候也可以有條有理地說個一二三四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