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箱根驛傳在日本為什麽這麽火爆?

2025-01-05體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劉璃】

每年1月2日和3日舉行的箱根驛傳,是日本的傳統新年節目。日本的新年假期從1月1日到3日持續三天,第一天用於參拜祈福,後兩天的代表性的度過方式,則是全家聚在被爐前吃著蜜柑看箱根驛傳比賽。

箱根驛傳的全稱是「東京箱根間往復大學駅伝競走」。顧名思義,是由大學生參加的,在東京和箱根之間往返的賽跑比賽。「驛傳」這個詞有些人可能是第一次聽,但它也很好理解:透過驛站傳遞,即為長跑接力。選手們會身著名叫「襷」的綬帶,跑過短則十幾公裏,長則二十幾公裏的「區間」,接力將綬帶傳遞到終點。

驛傳在日本擁有完備的賽事金字塔體系和一定的商業價值。按年齡分,從初中到成年人的比賽一應俱全;按水平分,有從普通人跟朋友組個隊就可以參加體驗的公開賽,也有對選手的萬米成績有要求的高水平比賽;按距離分,有總距離十幾二十公裏的比賽,也有箱根驛傳這樣全長超過200公裏的比賽。

從每年10月到次年1月的驛傳賽季中,在日本全國會舉行大大小小幾十個驛傳比賽,其中有十幾個可以獲得知名企業的贊助和電視轉播。這都能說明驛傳在日本的關註度和群眾基礎。

而箱根驛傳則是日本所有驛傳比賽中歷史最悠久、總距離最長、關註度也最高的比賽。箱根驛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今年的比賽已是第101屆。每年有20個大學有資格派出代表隊參賽,每個代表隊由16名選手組成,其中10人將分別跑完比賽的10個區間,6人為替補。

1月2日為「往路」(即去程),5名選手接力跑完從東京讀賣新聞社前到度假勝地箱根蘆之湖的107.5公裏的路程;1月3日為「復路」(即回程),從蘆之湖回到讀賣新聞社前,具體路線與去程略有不同,全長109.6公裏,也由5名選手跑完。兩天總用時最短的學校奪得冠軍。

驛傳與單純作為田徑計畫的長跑比賽的不同之處在於,長跑比賽多在田徑運動場內進行,而驛傳則是在公路上跑。這對選手的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選手需要適應上坡、下坡、橋梁、山地等地形起伏;迎風、逆風、降雨、降雪等天氣變化;還有公路的路況因素,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配速,合理分配體能與肌肉負荷,達到最佳的比賽效果。

箱根驛傳的路線中,只有去程的1區和回程的10區是平坦的大道,讓選手們盡情沖刺。其他的幾個區間都有各自的地形特點:去程的2區和回程的9區地形起伏極大,有多座橋梁和坡度較大的上下坡;去程的3區和回程的8區都是在一段較長的海濱公路後開始爬坡;去程的4區和回程的7區接近箱根山,氣溫變化較大;去程的5區是海拔落差接近900公尺的上山路,回程的6區則是沿原路下山。

而與馬拉松不同,驛傳作為接力比賽,參與的人數更多,也就在人員安排上有了更多的變化與策略。例如上山的5區和下山的6區地形險峻,對選手的肌肉與膝蓋負擔極大,所以一般都是安排擅長上下山的選手專門負責這兩個區間。2區和9區距離長,地勢坎坷,綜合難度極大,所以是各校的王牌選手廝殺的戰場。

青山學院大學奪得2025年箱根驛傳冠軍 日刊體育新聞

箱根驛傳允許每個學校在比賽當天起跑前更改具體參加每個區間的選手名單,這不僅讓教練可以根據選手在比賽當日的狀態進行調整,還可以在事先公布的名單中雪藏王牌或奇兵,留到比賽當日再將其派出,不讓對手知道自己的策略,這也是驛傳的一大魅力。甚至有專門的驛傳評論員會在賽前寫文章,結合每名選手的特點分析教練會安排誰去跑哪一段。

除去比賽本身的競技性與策略性,箱根驛傳的另一個魅力則是其校園體育的本質。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只有在校大學生有資格參加箱根驛傳。由於存在留級、休學、延畢和研究生等特殊情況,箱根驛傳規定,每名選手最多只能參加四次比賽。這從根本上決定了每所學校的人員組成都是流動的——再厲害的選手也只能跑4場,而新人會有更多的出頭機會。

大學畢業生22歲的年紀,對於一個職業運動員來說只是剛起步的年齡,遠沒有達到巔峰。一名運動員如果天賦突出,訓練得當,完全可以在最高水平保持十幾年。此時,箱根驛傳的校園體育本質決定,不會有天才巨星長期統治這個計畫。明星選手的畢業和天才少年的加入都會對各校的實力產生巨大影響,箱根驛傳作為一個計畫也就有更多的變化與看點。

校園體育除了在競技上帶來更多變化以外,更大的看點其實是其內建的「青春」內容。無論是高中還是大學,都是尚未受到社會捶打磨練的年輕人仍然葆有滿腔熱血,能夠為了熱愛和夢想揮灑汗水,付出一切的人生階段。

身體和精神都充滿生命力的學生們刻苦地參加訓練,與狀態起伏和傷病對抗;和隊友們相互扶持、並肩作戰;在比賽中遇到勁敵,建立深厚的友誼;最終在箱根的大舞台上為了自己的夢想拼盡全力地奔跑。有的人最終圓夢,有的人則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留下遺憾。這樣理想化,充滿激情和朝氣的故事,對所有人都從不缺乏吸重力。

少年追逐夢想的故事在其他國家或許有別的載體,譬如在中國,少年的誌向通常是武打或是讀書;而在日本,體育則是最為常見的主題。高中棒球的甲子園是日本動漫中經久不衰的大熱主題,足球、籃球、排球等計畫也都有各自的全國級別的高中比賽,並以此為原型有火爆的動漫作品。驛傳在年齡段上與它們略有不同,但同樣依附於日本校園體育的大背景,且擁有自己的大熱作品。包括筆者在內的許多中國觀眾,都是因為【強風吹拂】這部動畫入坑的箱根驛傳。

動畫【強風吹拂】劇照

進一步深挖校園體育在日本如此火爆的背後原因,我們會看到日本社會對於學歷的極度重視。這裏的「重視」並非是指日本社會嚴格意義上唯學歷論,或是日本社會重視高學歷人才,而是說日本人的學歷是自己的個人資訊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份,與年齡、出身地等基本資訊並列。

而且,與中國從大學階段開始區分學校不同,日本人的學歷是從高中開始記錄和評價的。無論是找工作寫簡歷,還是自我介紹或者報道,只要涉及到介紹一個人的經歷,一定是從他高中就讀的學校開始。

對學歷的重視疊加日本社會等級森嚴的上下級和前後輩關系,形成了日本人對於高中和大學母校的強烈情感和凝聚力——畢竟母校是會跟隨自己一輩子的資訊,母校出彩真的能讓自己臉上增光。同一所學校出來的前輩通常都會對後輩多加提攜與照顧,甚至形成小團體,這與南韓是一樣的情況。

校園體育作為學校的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的最佳展現形式,在重視出身校的日本自然會得到極高的重視。學校會派出應援團和啦啦隊到現場支持自己學校的代表隊,畢業生也會以財力人力等各種形式支持自己的母校。

在甲子園的棒球比賽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看台上有啦啦隊的隊員跳啦啦操,吹奏部的隊員演奏應援曲,其他的同學則會大喊應援口號。箱根驛傳作為公路賽,沒有這樣的空間,但賽道兩邊仍然會有很多學生家長或是畢業生前去揮舞學校的旗幟,給選手加油鼓勁,支持自己的學校。

另一方面,日本的校園體育直接與職業體育掛鉤,作為運動計畫廣泛的群眾基數。棒球、足球、籃球等計畫的優秀選手會透過選秀進入職業球隊,而不一定需要透過專門的青訓體系。很多選手都可以在正常完成高中或大學學業,取得相應的畢業證書之後加入職業隊。全世界最有名的棒球運動員大谷翔平,就是從花卷東高中透過選秀進入日本職棒,之後再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美國和世界舞台。

高中時期的大谷翔平

而像驛傳、羽球、桌球等計畫走的則是依附於企業的模式:選手在高中和大學參加相應的社團,參加比賽並取得優異的名次。優秀的選手在畢業後會得到企業的垂青,加入這些公司,成為一名職員。作為企業出錢養著的運動員,他們可以在工作時間用公司的設施訓練,並代表公司參加比賽。但在此之外,他們通常也要完成作為一名員工的工作。

箱根驛傳的許多明星選手在大學畢業後,都會加入有驛傳代表隊的企業,在不放棄運動生涯的同時,開啟自己作為社會人的職業生涯。

日本的這種校園體育對接職業和依附企業的模式,在全世界都很少見。與國內的體工隊模式相比,校園體育的路徑並不需要拋棄學業和職業,而是可以並列。前段時間關於吳柳芳的爭議,使得運動員退休後的就業問題重新進入了大眾的視野。日本這種由企業作為員工養著的運動員則沒有這樣的憂慮。

另一面,中國足球的青訓走的是歐洲職業大俱樂部的青訓營模式,卻沒有學來歐洲頂尖青訓營給小球員安排學校,抓學習這一點。曾培養出梅西、哈維、伊涅斯塔等頂尖巨星的拉瑪西亞青訓營,就要求小球員們必須完成學業,考試沒透過會被罰停訓。

與此同時,國內的許多青訓教練在抱怨「12歲退休」的現象——許多有天賦的小球員到了12歲升初中的年齡,就會結束職業足球青訓體系。相比於在職業足球的金字塔裏爬升,家長們還是更願意自己的孩子去讀書。

這兩個現象雖然都與中國足球的現狀脫不開幹系,但也多少體現了體育和校園的剝離:家長們是否一定要做這個選擇題?

箱根驛傳的火爆,體現了日本校園體育整體的繁榮。雖說其背後折射出的是日本獨特的國情,無法照搬,但仍然能對中國體育有一些借鑒意義。體工大隊的模式在「唯金牌論」的背景下,是行之有效的培養世界冠軍的方式。但到了中國不再需要透過金牌展示國力的那一天,是否可以考慮對運動員的整體發展更好的模式?鄰國的校園體育經驗雖然也存在諸多問題,但至少向我們證明,體育和學習絕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共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