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本土射手式微,中超「外援依賴癥」難根治

2024-03-18體育

記者賈巖峰報道 從3月8日至10日進行的中超第二輪,8場比賽的16個進球中,本土球員中只有天津津門虎的隊長王秋明一人打進一球,其余15球都是由外援打進的。


這個尷尬,其實就是所謂的「外援依賴癥」,這在中超的歷史上並不是孤例,但這一現象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在2024賽季的中超、中甲聯賽,均增加了外援出場名額。雖然從數據上體現了增加外援名額後,無論是整體的跑動距離,還是凈比賽時間,今年的開局都比去年同時期有提升,但因為中超剛剛打完了兩輪,樣本數量太少,所以還不適合蓋棺定論,我們必須關註由此引伸出來的幾個話題。


這麽多年,中國足球一直都沒有弄明白外援的定位問題,所以才會引出外援是否搶占了本土球員位置的爭論,這個爭論再衍生出如何定位聯賽和國家隊關系的議論。

讓我們看下面這樣一組數據,這是從2004年中超成立元年到2023年,20個賽季,中超射手榜前20名球員的構成情況,在助攻和關鍵傳球上,我們只能找到近10年相對準確的數位,從這幾組數據的構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球員逐漸讓位於外援擔任主角的歷史行程。


從2004年到2007年,這四個賽季,是中國球員當家做主的時代,不管是聯賽神射手,還是射手榜的前10位和前20位,都是中國球員占據主導地位的,甚至是壓倒性優勢。2005年,由於國家隊在2004年的亞洲杯取得了亞軍的好成績,因此我們的國家隊排名一度攀升到國際54位元,然後便是一路下滑,在廣州恒大進入到足球圈以前,國家隊在國際足聯的排名已經到了104位元,反而2010年,恒大征戰中甲後,集齊了一票國腳後,國家隊也開始止跌反彈,返回到了87位,當恒大征戰中超的第一個賽季,國家隊回到了75位。然後到了2013年,又是一波下滑,而後又是回拉,2018年我們的最高排名回到了70位。這些數位看起來讓人有些發懵:明明是外援占據了中超所有球隊的核心位置,明明我們的國家隊多年沒有強勁的後備力量出現了,但為什麽在國際足聯的排名中竟然不是一直下滑呢?


是不是我們對巨星時代的中超有誤解?這些超級外援不是搶奪本土球員的場上鍛煉機會,而是提升對抗節奏、幫助國腳們成長的「私人家教」?但現實又是矛盾的——我們的國家隊在國際A級賽事中,對著泰國、越南都沒無必勝把握的地步了。


於是記者又找來兩組數據對比。一組是國際足聯的排名總榜,呈現的是近6年到近50年的排名總趨勢,在亞洲範疇內,中國是為數不多的只是偶有反彈、但整體趨勢是一直向下的,卡達、阿聯、越南、泰國、新加坡、約旦以及深受戰爭影響的敘利亞、伊拉克都是緩步提升的,日、韓和伊朗的波動很小,近些年是持續走高,與我們完全不是同一個層次的球隊。表面可見的是,我們在歐洲踢球的海歸比日、韓和伊朗的要少,那麽聯賽呢?他們的內外援比例和存在感是如何的?


另一組數據,是近10年來中日韓三國聯賽,本土球員與外援在進球數上的貢獻比值。


日韓在近十年來,尤其是日本足球,本土球員無論是在射手王,還是整體比例上,都是占據絕對優勢的。以2024年打完的聯賽賽事對比:日本J1聯賽已經打進了84個球,其中本土球員進球數占比77.4%,外援占比22.6%;南韓K1聯賽的36個進球中,本土球員占據63.9%,外援占據36.1%;中超前兩輪的數位則是中國球員的進球占比為27%,外援為73%。也就是說,我們的外援依賴癥太嚴重了。


如果從10年的時間線來看,J1聯賽的本土球員和外援的進球數量比率大概在七三開,南韓K1是六四開,而中超則是在三七開左右。


數據照進的現實就是,現在的日南韓家隊,基本都是由海歸組成的,本土聯賽的主力球員在國家隊中只占小數,似乎聯賽中外援數量的多少都不會對國家隊實力造成什麽明顯的影響,但是,從日本足球可以看出,本土球員占據聯賽主要地位、且能夠滿足聯賽需要的話,這對於積累市場支持者的數量、增加足球從業人口數量、透過提升本土聯賽品質從而為球員進入歐洲足球做好準備,這些都是我們的聯賽目前所不具備的,也就是說,我們的青訓系統出了問題。


我們在引進外援的過程中走了什麽彎路呢?有什麽值得反思的歷史經驗教訓呢?


讓我們再看這樣一組數據:從2005年到2024年,中超聯賽整個轉會投入和支出的情況,這裏面不完全是外援,也包括內援,但實際上,外援是拉高了轉會投入的主力軍。


從這個表內的數位變化來看,我們能發現這樣一個細節:在恒大進入足球聯賽之前,整個中超的投入數位都是幾百萬歐的量級,654萬歐元是一個最高投入峰值了,恒大隊在2011賽季進入中超後,直接將投入額數位拉到了2199萬歐元,然後各隊就跟著一路追加,一直到2017賽季,整個投入達到了5.45億歐元,然後逐步下降。在2019年因為有萬達的進入,有一個反彈,隨後又回落,直到本賽季的1175萬歐元。


讓我們來看看各隊在不同年份,本土球員與外援在聯賽進球中的占比情況:在2009年時,恒大還沒有進入足球圈,16支隊伍中,10隊是本土球員進球數要多於外援的,6隊是外援進球占比多;2010年,這個比率是11比5;2011年,來了一個大逆轉,5比11,只有5隊是本土球員進球占比比外援多的;2012年,6比10;2013年,7比9;2014年,5比11;2015年,3比13;2016年,3比13;從2017-2020年,本土球員比外援進球占比多的,最多只有3隊。


也就是說,中超聯賽用10年時間完成了外援成為聯賽靈魂與核心的過程。


這裏也有一個有趣的插曲:這期間國家隊的成績倒也沒有差到不可理喻的地步,雖然也沒有明顯的上升勢頭,因為在這組數據中,廣州恒大隊僅僅在2011、2012和2018三個賽季出現了本土球員進球占比不如外援的情況。也可以說,恒大隊其實也是「在為國家隊培養班底」,再加上歸化球員,如果那一屆國家隊能夠用好恒大隊的班底,國家隊成績也不至於那麽差。


現在回頭再看過去這些年,超級球星只是繁華一夢,現在的我們,認清了兩個現實:一是我們的國家隊成績,看似在金元時期沒有嚴重下滑,但是也沒有特別大的提升,如果從投入產出比來看,我們的報酬率低得可憐,所以說,金元足球是投機足球,不可取;二是中國足球管理者不可能馬上同時做好兩件事,就是既提升聯賽商業價值,又馬上提升國家隊成績。


不認可急功近利的投機足球,因此,現在外援數量的增加,除了這是一個大勢所趨之外,另外想要解決的問題,是先盤活聯賽,讓我們的聯賽好看一些,活下來,才有時間和空間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