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大家記住這一批人,記住這一屆U23亞洲杯上的表現。
這一批人,可以在多一人作戰的情況下控球率壓制日本,可以在對陣南韓時創造出比對手更多的射門和進球機會,可以在頂著偏哨壓力的情況下西亞戰勝了半個主場作戰的阿聯。
等到三四年後,這些球員進入黃金年齡後你再看,以他們為核心組成的成年國家隊肯定踢不出這樣的成績了。
他們跟日韓同齡人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中國足球近三十年的特點就是這樣,你去看國少隊、國青隊、國奧隊,就算是最差的97級、99級,場上也經常能看見一兩個讓人眼前一亮的球員。
但球員越成長,年齡越大,卻越可能慢慢的變得平庸,直到最後變成一個讓人望而生厭的老球皮。
這種變化,跟天賦無關,跟人種無關,純粹是中國足球給年齡人的表演舞台太小了。
小到了能讓成耀東無奈之下想到讓門將去客串中鋒的地步。
這純粹就是因為目前的國內各級聯賽,根本就沒有給年輕中鋒成長的舞台。
就算球員再有天賦,你總得能上場才行啊。
成耀東一個國家隊總教練,總不可能去一家俱樂部一家俱樂部的挨個轉,從訓練場上挑選有天賦,國際賽場上只要上去就能隨插即用的大中鋒吧?
所以最後可能就只能從自己集訓隊裏找一個身高條件最符合的,自己動手,臨時加練,豐衣足食吧。
事實上,只要聯賽裏能給比賽機會,中國足球有的是苗子。
拜上賽季深圳隊擺爛的緣故,18歲的杜月微算是打了一個賽季的主力替補,這不馬上就脫穎而出,聯跳兩級進入了國奧隊,上場後的表現比大他四歲的劉俊賢都要好。
劉俊賢也不能說就沒天賦,只不過三年換了三個隊,總共上場沒超過20場,任你是梅西C羅也練不出來啊。
這屆國奧隊裏表現比較出色的幾名球員,謝文能這兩年不管在青島海牛還是在山東泰山,基本上能有一個主力替補的位置,一年起碼有二十場正式比賽可以打。
劉祝潤、賈非凡、陶強龍這幾個人,也都在各自球隊有過至少一個賽季常規替補以上身份的經歷。
這些經歷,就讓他們比梁少文、朱越、段德智這些空長到二十一二歲,正式比賽經驗不超過10場的球員場上表現要強得多。
從01級國奧開始,中國足球的青訓儲備開始走上坡路了,下面的03、05、07級梯隊不論是人數還是品質上,都要比97、99、01這三屆「至暗時刻」要強。
但是在未來的四年裏究竟該怎麽培養這幾批明顯更有天賦的球員,讓他們能打上更多的比賽,接受強度更高的鍛煉,其實是一個大課題。
這個課題,肯定不是單單一個行政上的U23政策就能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