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總看到這樣一句自我調侃,一個東方某大國其實是裝作自己開發中國家的已開發國家,其中的證據有很多,比如月收入購買食品的數量,這也是經濟學家們常說的 大麥克漢堡指數 。
通常一個地區收入水平高,相對應的食品價格也會更高,比如你去市中心CBD工作,薪資會高些,但是一碗面相對村裏可能要高出一倍。全世界範圍內也大概也是如此,因此很多人會用購買大麥克漢堡的數量,來評估一個地區貨幣的實際購買能力。
米國人均月收入4200美元,漢堡大約4美元/個,約可以購買1050個漢堡。北京、上海等城市漢堡約20元/個,也就是說約2萬元月收入,就相當於美國的收入水準,這不是妥妥的已開發國家麽?
稍等,我們看下中國社會保障學會【2023年個稅清繳數據報告】,對我們實際收入的描述:
3500元月收入以下人數:超過6億人;
家庭月收入低於1000元的人數:約5.46億人;
月收入高於1萬元的人數:約854萬人。
北京師範大學收入數據報告數據更是離譜:
月入2000元以下的人數:9.64億人
月入1000元以下的人數:6億人
統計口徑不同,數據可能會有偏差,但是大致比例不會有大的偏誤,絕大部份人月收入買不到100個漢堡,與米國實際有10倍的差距。
如果說大麥克漢堡指數有些離譜,那我們看購買iPhone工作小時數,也就是一個地區購買一部iPhone所需要的工作時間,中國購買一部iPhone需要工作227小時,而英國、法國、還有我們的近鄰南韓日本,他們所需要的工作時間是70-90小時,米國只需要50小時。
即使我們最富裕的北京、上海地區,薪資收入的中位數在6500元左右,與米國最低薪資14美元/小時(14X160=2240美元約1.6萬元)相比,也還是有不小的差距。
什麽是已開發國家?絕大部份百姓只要能拿到高中文憑,哪怕是跑外賣、當藍領工人,也能夠年收入7萬美元,能夠養活一家老小。
我們與已開發國家收入差距為何這麽大呢?
首先,我們的收入低絕不是智力問題,國內小學生、中學生學習時長,考試題的難易程度與米國相比不是一個數量級。我們的孩子從中學開始已經從早上7點上到晚上7點,寫作業更是到半夜12點。然而如果翻開米國數學題,中學生的數學題不及我們小學生,更過分的是米國中學生下午3點半就放學了。
當然,更不是我們比他們懶,我們每年工作時長普遍在2200小時,而米國大概是1800小時,歐洲人工作時長甚至只有1600小時。
我們所看到大廠高薪資,其實都是996,甚至都是007給熬出來的,歐洲人的高薪資卻是實實在在的高薪資。
為什麽這麽反常識: 我們工作時長更長,收入卻更低呢?
過去我們常常使用 二元對立法 ,所有的過錯都是對方造成的,我們的收入低,那是因為我們被剝削了,米國在利用美元霸權掠奪我們的勞動成果。
可是仔細思考下,歐洲、日本、南韓沒有美元霸權吧,為什麽他們的收入也高過我們呢?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只會把自己當作受害者,而沒有去分析其中的原因。
這種簡單的二元對立法,除了國際上仇視米國,在國內更是把國民薪資待遇低歸結於資本家的剝削,都怪資本家太貪婪。我們的勞動力時長完全是由市場決定的,老板可以僱用你,同樣你也可以裁掉老板,老板給的薪資不到位,照舊有「民工荒」來對應。
真實個人收入的高低與崗位稀缺性有關 。藝術家、科學家、球星、民航飛行員等,特別是那些能參與到國際競爭的稀缺性崗位,收入不會受到地域限制。拿姚明為例,他在CBA最後一個賽季年收入60萬元,來到NBA拿到了4年1800萬美元的收入。
事實上,中國目前為了吸引國際稀缺性人才,所給予的勞動薪酬普遍要高於國外,比如我們的「千人計劃」,不僅薪酬上要遠高於國際水平,甚至還包括住房補貼、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各項福利政策。
過去我們常說,某些科學家為了建設祖國而放棄了國外優厚待遇,現在局面反過來了,那些留學國外的科技人員,尤其是高水平科技人員,他們放棄國內優厚待遇,毅然決然堅守在國外搞科研。
像姚明一樣,只要能參與到國際競爭,我們就能夠拿到國際水平的薪水待遇。即使沒有姚明一樣的稀缺性,只要能夠與國際對接,也能拿到比國內高很多的薪水,比如我們的空姐,尤其是國際航班的空姐,就能夠拿到國際上相當的薪水。
但是對於大多數打工人來說,比如流水線工人、教師、公職人員等,哪怕只有3000元/月的薪資,都會上千人來競聘這個崗位,因此在這個人才自由流動的市場,3000元薪水已經足夠僱用他們了。
崗位的稀缺性導致絕大部份打工人只能找到3000元以下的工作崗位,換句話來說,國內目前提供不了普遍的高收入崗位。
沒有那麽多高收入崗位,一方面是我們的科技含量不夠,大部份崗位在內卷;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生產效率不足。
科技含量不足就不用詳細說了,鄭州富士康每年生產上億部iPhone手機,售價1000美元的手機,我們拿到的分成不到9美元,2%都分不到。國產手機更是如此,蘋果手機出貨量不到全球20%,卻能夠拿到全球手機市場80%利潤,所有國產手機利潤總和不到5%。
這就是科技含量不足造成的利潤不足,即使我們付出了遠比已開發國家更多的勞動時長,更辛苦的勞動強度,但是利潤最高的設計、銷售沒有掌握到我們手中,我們只能在低收入當中內卷。
再說下生產效率不足。
拿我們的農業為例,中國的玉米勞動成本是米國的14倍,哪怕我們附加進口關稅,海運成本等,在單位產出上依然遠低於米國。過去我們總說,國內是精耕細作,雖然沒有機械化,但是單畝良田產量高,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
米國農業人口不到2%,卻養活了全米國人,甚至能夠出口到中國。而國內農業人口有近5億人,實際從事農業生產2.6億人,卻每年都在擔心糧食安全問題。
從2012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如果拋開農產品高額的進口稅,我們國家的糧食價格要遠高於國際價格。我們的農業生產即使受到了國家保護,勞動產出依然遠低於已開發國家。
我們的生產效率水平低還體現在能源利用率上,比如工業用水,米國實作85%回收利用,而國內不到40%,大部份工業用水被浪費掉了。中國每立方米水能獲得8美元的收入,而歐洲能做到58美元的收入。一方面我們是一個十分缺水的國家,另一方面我們卻大肆浪費我們的水,整個能源利用率非常低。
對於水的利用,只是我們生產能力的一個切面,中國人均生產能不到米國的1/6,是日本的1/4。
最近看到很多對中國誇誇誇的視訊,誇國內基礎建設好,誇國內生活水平高,儼然我們已經是一個已開發國家。
然而不可回避的事實是,我們今天的勞動成就主要依靠流水線上藍領工人用血汗獲得的,依然還處在模仿與低質的價格戰上,沒有自己核心技術產品,或者說沒有掌握高利潤的產品。
近些年我們也湧現了一批科技型企業,比如華為、大疆等,在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中,也提高了從業者的收入,拉平與國際的差距。只有這樣的企業越多,有了一大批收入與已開發國家相當的中產,我們才能稱自己是已開發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