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的很碎,大致道理很簡單:
沒多少人玩/商業價值低,你想牛逼很容易。大家都開始玩,那就沒這麽容易了。
就奧運會來說,競走是目前最冷門的運動之一, 是田徑徑賽裏最冷門的,沒有之一。
今年東京奧運會田徑大項裏, 50公裏競走是唯一一個只有男子計畫、不設女子計畫的 。田徑世錦賽也是2017年倫敦才第一次有女子50公裏,然後參加女子50公裏的不少都是年紀相當大了的阿姨級媽媽級選手……
並且 從2022年開始,50公裏競走將從奧運會和世錦賽上消失。 國際田聯理事會的理由是, 保證田徑計畫的觀賞性和商業價值。
——這等於官方發話, 競走(尤其是超長距離競走),沒有觀賞性和商業價值。
再按照奧委會審批一個計畫進入奧運的標準,是男子計畫需要超過4大洲、75個國家和地區廣泛開展,女子計畫少一點,三大洲、40個國家和地區廣泛開展。
——顯然 競走不但無法達到要求,最近幾十年甚至很可能一直處於越發萎縮的狀態。
那逐漸死亡就是唯一的道路了。
不是不尊重這項運動。
說白了,競走的商業價值、觀賞性、參與度都非常糟糕。甚至即便從競技體育範疇退下來,也很難變成徒步、健美操、踢毽子、跳繩之類的民間體育計畫。
當年競走最火的年代是19世紀中後期,當時歐洲的所有運動都是為貴族大老爺們設計的,普通工人壓根參與不了,於是他們就比誰走路快,畢竟這不需要器材,對場地要求也很低,也有點反抗平權的意思。然後最本質的是,還真有人看競走——大家表面是看,實際是賭,押賭誰走的最快。
結果沒火幾年,自由車競賽一出來,大家又都賭自由車去了。視覺沖擊力、尤其是撞車的刺激性高多了(同理後來職業足球、賽馬賽車、以及各種現代競技運動發展起來後,大家玩的更多更專業,競走這種很快熱度就低下去了)。
所以競走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不溫不火。論技術難度, 競走比跑步難度都大 ,動作還更反人性。
一步步的,越來越少的人玩競走,主要就集中在歐洲、俄羅斯和繼承了蘇聯體制體育的中國。
然後中國很長時間競技體育的發展思路是這樣的:
商業價值低→參與的人數少→透過訓練奪得名次的機率就高→大力投入該計畫→取得成就。
因為中國很多時候體制內的體育無所謂商業價值,反正爭金奪銀是第一要務。所以過去中國女子馬拉松厲害也是因為這點。
等到商業化一出現,大家真的都系統性全面化的開始一項運動,在真正的競爭面前一下子就不行了。
之前歐洲幾個老將還抗議過女子50公裏競走應該進奧運balabalabala,劉虹倒還是挺理性的,認為首要任務是先多普及競走,現在競走的市場和發展壓根撐不起它占據最頂級賽事一個計畫的需要。
和競走有點類似的計畫,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鏈球和馬術,前者就是小眾冷門的代表,後者越來越變成養馬技能的PK,具備養的了好馬的基礎,培養一個馬術運動員反而不是那麽困難(相比田徑、水上計畫或球類)。
PS:目前頂尖競走選手,跑馬拉松的實力也是非常了得的。頂尖男子競走選手的全馬水準,有數據記錄的,很多都在220左右,也有跑進217的,女子也有跑進240-245的,這些還都是在退休後、或者作為訓練玩票參賽的成績,專項練的話會更快。截取其中5公裏,馬拉松和競走需要的體能消耗也非常接近。
這就回到基礎的問題,東非幾個馬拉松強國的競走選手幾乎全是長跑出身、但沒什麽建樹的,說白了,競走的商業價值低、沒錢唄。不然能繼續跑的,顯然都繼續玩路跑/馬拉松去了。
總結(非常個人觀點):
中國女子競走厲害,依然是沾了這個低商業價值計畫(下坡路)的光;
競走這個計畫未來還是很危險的,奧運世錦賽都逐漸削減它,以後指不定就慢慢淡出競技體育了;
馬拉松相反,目前依然還在一個增長上升期;
國內馬拉松頂級選手在進步,不出意外可能近幾年就會超過之前那一代的成績(對那一代是否幹凈,保留質疑)。但世界馬拉松的進步會更明顯,你提升3分鐘,別人可能提升5分鐘,成績反而可能越拉越大了;
男子女子都會是這個問題。好比國內的男子頂尖集團過幾年肯定會有越來越多人跑進210,然而世界範圍,等這些年從小就開始專項馬拉松的東非軍團們起來,跑不進205都毫無競爭力;
國內馬拉松頂尖選手現在慢慢開始的商業化,是個好趨勢。先比過當年那些藥罐子前輩們(應該很快了),再慢慢看齊世界,避免差距越拉越大,慢慢迎頭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