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足球還沒有拉胯,整體實力還是很強的,只是近期他們有一些退步,會讓人感覺到有這樣的印象。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我覺得跟德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主要是青訓方針以及建設上出現了問題。自從經濟衰退,俱樂部營運舉步維艱之後,許多巴西俱樂部對於球員的培養過於急功近利,開始變得功利化起來。
原來巴西青訓是怎樣的呢?基本上是「內銷轉出口」的模式。就是本土聯賽培養好苗子,讓他們踢一段時間,踢出風采了,被歐洲豪門俱樂部盯上,然後甩賣一筆好價錢來維持營運,內馬爾等人就是這樣的狀態。
先好好成長,踢出名了,再跑去歐洲去闖蕩,這樣的模式比較符合足球的規律,同時也避免了球員過於揠苗助長的問題。
但是現在巴西的年輕人呢,就不是這樣了,而是「提前被豪門預購」,直接劃入歐洲豪門的體系之下。比如恩德瑞克,這位近期較為出色、具有天賦的年輕人, 被皇馬看上,然後花高價買了下來。踢1-2年之後,就會去歐洲繼續接受磨練。
如今越來越多的巴西俱樂部,開始對青訓球員進行改造,就是「打造符合歐洲豪門俱樂部體系」的球員。技戰術層面,會更多地賦予球員歐洲的特點,註重戰術層面的培養,而對於球員的塑造、靈性以及創造力方面,則開始放棄。
以往小羅那樣的球員,將很難在巴西出現了,取而代之更多的是「歐化」以後的巴西球員。
這麽做,雖然能讓巴西的俱樂部賺到錢,同時也避免球隊營運出現問題,但是不可否認這樣做了以後,會極大降低球員的成材率,以後能踢出來的球員會越來越少。
首先太急功近利了,球員沒有在低階別的賽事獲得良好的鍛煉,馬上就被豪門求購,心態上會有所失衡。年紀輕輕賺到錢,以後可能會失去繼續踢球的動力和雄心,不會再花心思在自身球技的培養上。
本來巴西球員就存在自律性的問題,很多球員很窮,對於足球並沒有發自內心內心的熱愛,這會讓他們很快失去踢球的興趣。
其次是揠苗助長。球員也是人,年輕到成長需要一個階段,要多踢比賽積累經驗,才能獲得成長,此時對球員來講,能多踢比賽會更重要。但有些年輕球員,過於提早進入歐洲,無法在一些俱樂部獲得比賽上場的機會。
看似他們提前步入豪門,很輝煌,實際上風險也很大。萬一競爭不過同級別對手,沒有獲得出場機會,以後還怎麽發展?縱然你是巴西球員,再有天賦,也禁不起板凳席上的蹉跎歲月,時間久了自然會跟其它球員拉開差距。
所以大家也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近期巴西球員的品質有下降趨勢,世界杯上裏沙利松都能坐穩主力,本身就很說明問題,他在俱樂部的表現,其實並沒有達到很高的水準,進步的話是比較緩慢的。
跟以往球星雲集、鋒線上強手如雲的巴西相比,如今的巴西足球已失去了過往強大的光環。
這個問題該怎麽解決呢?在目前巴西整體經濟低迷的情況下,確實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去進行解決。球員也是人、需要生活,俱樂部也要靠營運來維持自己的運轉,只能說看以後會不會有好轉吧。
等債務危機、經濟大環境之下有所好轉,或許巴西足球還能有復蘇的跡象,年輕球員也能更好地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