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勉強可以算是職業聯賽的體育賽事當中,中超確實算是最能讓主管部門賺錢的。
但中超的能賺錢,有一個底層邏輯:
那就是足球帶來的天然關註度下投資人在做兜底的時候有更多與足球無關的更多的利益訴求。
這波地產商對於足球的介入,看似由恒大領頭,其實與2008年之後房價的變化息息相關。當三根紅線一拉,地產商失去了現金流;中性名一去,足球失去了曝光的價值,聯賽的生存能力自然就一落千丈。
根據統計,自2020年以來,國內足球三級職業聯賽已有44支球隊結束。其中有中超前冠軍江蘇和深圳,也有為了政策到處流浪的北京人和,有依托大學的北體大,有會員制的淄博蹴鞠,有球迷支持的陜西聯合,有八一改組的上海申鑫。幾乎所有能想到的俱樂部形式,最終全都走向了解體,原因何在?
無非是因為中國職業足球的養活從來不依靠球迷也無法靠球迷來養活,全憑當地是否有財大氣粗的國企、這個城市的級別是否必須有足球隊不然丟面子、民企是否有足球之外的利益訴求等等,沒有一點是與熱愛足球掛鉤。
既然投資足球全是為了足球之外的算盤,那麽足球的興衰自然就得看產業的發展,而非球迷的基數有多大,消費意願有多強。
這就天然和五大聯賽紮根社群的內容不同。
五大聯賽,尤其是英超,成功的地方在於:
同樣是賺錢工具,
英超就不會是英足總的。
因此,
單就現實情況來看,中超也永遠無法成為五大聯賽樣式的、真正的職業聯賽:
最後,
就變成了一個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