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去翻了點材料,確實有很多關於利物浦是否帶有「社會主義」色彩的討論。
視訊裏參照了一句話,「我想,恐怕連毛主席也沒見過如此偉大的紅色力量」,典出自1971年利物浦傳奇主帥香克利足總杯決賽輸給阿森納後的第二天回到利物浦,在利物浦聖喬治大廳,面對10萬名利物浦人發表的演講。
當時還有一個插曲——香克利完全忘了他老人家姓什麽,只記得那個人說過「我們必須團結一致」,助手布萊恩·霍恩提示到是他老人家,香克利才想起來了「毛主席」。
在這時,不能忽視他老人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作為文化符號輸出到世界各地的背景,這就是當時的倫敦:
比爾·香克利是一位社會主義者,他的社會主義理念是「我所信仰的社會主義並不是真正的政治,這是一種生活方式。社會主義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互相扶持,共享成果。酬勞是屬於每一個人的。這是我看待足球的方式,也是我看待生活的方式。要實作這些並不容易,但這的確是我對待生活和足球的方式。」
這種思想方式在前利物浦球員約翰·巴恩斯看來是一種「團隊理念」:
足球是一項擁有濃厚社會主義色彩的運動。相比於那些一味註重超級巨星戰術作用的球隊來說,只有真正理解並實踐社會主義理念的團隊才能取得成功。這種思想和英國前首相哈羅德·威爾森男爵相似,身為好友的二人就在電台裏闡述過國家治理和足球的關系:
我們的足球是社會主義的一種形式」。他與球迷相互依存,他願意為了取悅球迷做任何事。這句話的分量,個人感覺還是不及「I’m a people’s man. Only the people matter」。
比較有意思的是:
即便比爾·香克利並不認為自己是上帝,將足球視作宗教的利物浦人依舊還是將他視作上帝。
1974年戰勝同樣是工人球隊的紐爾斯爾聯隊奪回足總杯後,利物浦的球迷們沖入球場並親吻他的腳,就是一種具象的表現。
利物浦被廣泛認為是一家左翼俱樂部,因其球迷的基本盤是利物浦的工人。
在1980年代,作為工黨大本營的利物浦有一句口號:
與其侵犯窮人,不如侵犯法律
當時,柴契爾夫人所在的保守黨執政,要求地方政府削減公共開支、私有化和提高地方稅率。利物浦的工黨內部的一個派別——如今英國的社會主義黨的先驅認為這是倫敦對地方政府一會的剝削,透過動員工人罷工來反抗,被稱為「戰鬥派」。
最搞笑的是什麽呢?
英國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和其他的左翼政黨聯合保守黨與工黨的領導層,反對利物浦地方議會和群眾鬥爭,讓其視作托派的「戰鬥派」放棄罷工的成果,
最終的結果是利物浦47名工黨議員被革職,利物浦工黨被解散。
當然咯,當時的柴契爾夫人也沒空去分辨什麽足球、足球流氓和工會組織,直接將其視為敵人,打包解決。
遇到「希爾斯堡慘案」,柴契爾夫人和具象化的英國警方像是找到了突破口,直接用處理英國傳統工業城市大量的罷工和暴動行為的方式鎮壓球迷和球迷代表的勞工階層,幾乎殺死了全盛時期利物浦和英格蘭足球——如果沒有蓋茲黑德人加斯科因的話。
因此,
柴契爾去世之後,利物浦球迷舉行了歡慶活動。
直到現在,
利物浦這支球隊因為克洛普找到了新的傳人,但你也很難說克洛普的思想就是社會主義思想:
如果我做得好,我希望別人也做得好。如果說我一生中永遠不會做一件事的話,那就是投票給右派就像目前俱樂部的執行長彼得·莫耳就談到香克利時會說「利物浦俱樂部的成功基石就是社會主義。比爾·香克利,這位來自蘇格蘭的社會主義者,就是我們的奠基人。哪怕在今天,當我們遇到一些商業問題時,都會先反問一下自己‘這件事香克利會怎麽做?他又會作何表態呢?」
但他,
依舊會帶頭參與歐超這種明顯就屬於右翼的活動。
難不成,
順應球迷心意鎮壓了BIG 6革命的保守黨,
就變成了左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