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jasve.com/2024-4/3551b7f9d10a02f651d91d9aa2de8fae.webp)
近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對美國進行了國事存取,日本媒體稱岸田此行將享受「國賓待遇」,但不少日本網民紛紛吐槽,說前往接機的美方官員只是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哪像接待「國賓」?難道美方失「禮」了?此事令我不由得想到原美國駐日大使賴肖爾在【日本人】中寫下的一句話:「一億日本人都是儒教徒。」日本網民似乎是按儒教的「禮」看待此事。
儒教是博大的思想體系,但其核心觀念就是兩個字:仁和禮。仁是待人的內心要求,禮是待人的外在表現。在日本,禮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是社會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和處世規範。按照原東京大學教授宇野精一的觀點:「禮居於傳統的核心地位。」
「禮」字源於中國,最初寫作「豊」。按【說文解字】詮釋,「豊,行禮之器也。」據國學大師王國維考證,「行禮之器」就是酒器。先秦時代,禮成了人們必須實踐躬行的社會準則,並在被並稱為「三禮」的【儀禮】【周禮】【禮記】中作了明確規定。例如,【禮記】的「鄉飲酒禮」規定,對60歲者敬酒3杯,70歲者敬酒4杯,80歲者敬酒5杯。中國先秦史權威楊寬教授在【古史新探】中就此寫道:「這不僅是敬老的表示,而且是等級秩序的反映。」宋代,理學興起,禮更被衍化為不可忤逆的天理。朱子雲:「禮乃天理之節文,而人事之儀則。」 隨著時代的變遷,禮的表現形式屢有變遷。不僅「面聖」行三跪九叩之禮早已成為歷史,而且鞠躬、作揖也日漸式微。然而,禮的本質宛如衣服款式,雖有年代特征,但禦寒、裝飾、遮羞的本質卻始終未變。
天皇名字的名字大都帶「仁」字,由此可見日本受中國儒教文化的影響。江戶時代,朱子學被幕府奉為官學,官民被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級而且代代世襲,等級秩序非常清晰。雖然日本明治維新實行了「四民平等」,但是等級意識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仍有堅韌的根基。按照著名社會學家中根千枝的說法,日本具有「垂直型社會結構」。日本人在社交場合非常註重禮節,這種禮節嚴格按照等級原則表現。例如,日本人見面有遞送名片的習慣。為什麽要這樣?羅伯斯·凱瑞斯托弗在【日本心魂】中寫道,所以要交換名片,理由只有一個,即「在確定對方屬於哪個機構以及在該機構中的職務之前,無法確定應給予對方何種程度的敬意」。日本人的禮節也和社會評價乃至倫理道德有著內在聯系。賴肖爾在【日本人】一書中寫道,「日本人是世界上最拘泥於細節的人。」在日本,「不拘小節」盡管未必會被認為不道德,但幾乎是不文明和缺乏修養的代名詞。
![](https://img.jasve.com/2024-4/bd889ec1ae8d2e73f5b4de7efa5c261e.webp)
但我們有必要明確,「不拘小節」似乎是美國人的習性。美國人遠不像日本人那樣註重「禮儀」。幾乎和岸田文雄訪美同時,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存取了中國。老太太提個帆布包獨自走下飛機舷梯的視訊,在社交媒體上流傳。這一畫面給我的感覺就是:不拘小節。1994年,柯林頓因向訪美的明仁天皇鞠躬而遭到批評,【紐約時報】稱,「白宮南草坪那一幕永遠無法抹去:一個諂媚的總統和一個日本天皇。」2009年,歐巴馬訪日期間對天皇明仁鞠躬,也遭到批評,釀成所謂「鞠躬門醜聞」。
其實,世界上並沒有統一的禮賓規定和待客之道。既然如此,彼此尊重和包容文化習俗,當成為應循之道。我們任何時候都要講「理」,但卻未必都要講「禮」。(作者系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