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CBA官方公布了2024-2025賽季競賽相關資訊。值得註意的是,新賽季CBA的外援政策迎大幅調整:所有球隊外籍球員執行4人(最多)4節7人次,前三節每節最多2人次,第四節最多1人次。
過去幾個賽季,CBA采用的是4人(最多)4節4人次,前一個賽季排名後四位的球隊為4節5人次。也就是說,與以往相比,本賽季除了登場人次上的變化外,上賽季後四名球隊可以多打1人次的「福利」也被取消,各憑本事吃飯。
毫無疑問,外援新政意味著外援在聯賽中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壓縮本土球員在球隊中的角色和出場機會。不過,比賽的觀賞性將會因外援政策放寬獲得提升,也更容易引發「鯰魚效應」——長期以來,CBA總被外界詬病「競賽水平不足」,新政實施後,隨著聯賽競爭力提升,有能力的本土球員,才能獲得更多的登場時間,聯賽競爭力將會得到提高。
此外,外援使用數量的增加,使得球隊在引進外援方面的投入也隨之增加,這導致了本土球員的價值相對降低。球隊為了平衡預算或者調整陣容,會更頻繁地進行球員交易,從而導致本土球員交易市場升溫。今年夏天,就有不少本土大牌球員流動,沈梓捷、周琦、郭艾倫、陳盈駿等好手,都去往了新東家。
而對本土引援力度不足的球隊來說,選擇好的外援,也能有機會「翻身」。因為外援的薪資上限是固定的,各支球隊的操作空間是一樣的。
當然,放寬外援究竟對中國籃球的發展起到怎樣的作用,目前還不好判斷。實際上,CBA聯賽在早些年時也曾經進行外援放開政策,但實行了幾個賽季,外界普遍認為,更多高水平外援的到來,非但沒有明顯提升國內球員的競爭意識以及實力,反而最後讓CBA成為外援比拼的賽場,而且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外援競價問題,也屢見不鮮。
如今外援政策再度開啟,國內球員更需要向高水平的外援不斷學習,而不是「贏球指望外援」,否則,怎樣的政策都無法促使自身進步。
(大眾新聞·齊魯壹點 馮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