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體育

20 歲到 30 歲,你的身體狀態和心理狀態發生了哪些大的變化?

2019-10-31體育

一不小心我也30歲了,總結6件時間教給我的事。

說出來有點丟人,這篇總結本來是準備30周歲生日那天發的,結果文章寫到一半,拖延癥發作了,一轉眼半年就過去了。

30歲的我還挺想隔空和20歲的我喊話:

「我知道你在看【拖延心理學】,很想克服拖延癥,但是告訴你一個壞訊息:10年後的你,拖延癥更加的肆無忌憚和心安理了喲!」

哈哈哈哈哈。

不過這也是好訊息,你總是在做你當下最想做的事,對於暫時沒那麽想做的事情,已經可以自由地任性地拖延了,人生受制於人的程度很低。

說回正題,我還是想坐下來好好寫完這篇文章,是因為二字頭變成三字頭對我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生時刻,我不想錯過這個絕佳的自我梳理和總結的時間節點。

記得十幾歲和二十沒幾歲的時候,啥也不懂,就特別想弄懂人生是怎麽回事,世界是怎麽回事,到底現在應該怎麽做才能在未來收獲一個更好的我和更好的生活,因此特別迷戀那些過來人的經驗。

一不小心,我也30歲了,看了一些書,經了一些事,做了一些思考,達成了一些目標,從一個懵懂的女孩變成了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標準成年人,對人生是怎麽回事也有了一些體會。

我不敢說我現在已經弄懂了人生是怎麽回事,真的還蠻想坐下來好好總結一下那些時間教給我的事,尤其是那些我20歲的時候不懂,30歲才明白的事。

01

成長跟上年齡增長就不會因為變老而慌張

30歲了,我看到很多人的反應是抗拒和焦慮,但我一點年齡焦慮都沒有,我對時間只有感恩,因為沒有這些時間的積累,就沒有現在的我。

30歲的生日蛋糕上,我寫著:30歲了,I feel damn good!真的,我從來沒感覺這麽好過。

為什麽?因為我靠自己的努力克服掉了大部份二十幾歲的時候不喜歡的處境,達成了我原本構想中30歲的理想狀態。

什麽是我不喜歡的處境?

第一是窮。

貧窮就像荊棘叢一樣,從它中間穿過去,你身上很難不留下一點傷。

我的成長之路,就像是一條必須穿過荊棘叢的路。

貧窮帶來的局促感、匱乏感、屈辱感、自卑感、不安全感,是我很長一段時間的內心肖像。

我30歲生日就是除夕那天,我有自己的家庭以前,我的除夕體驗從來都不是幸福快樂,而是寄人籬下,如履薄冰,小心討好。

我最深的記憶之一是每一年我們姐弟買新衣服就像乞丐乞食一樣。

我幼年喪母,爸爸和叔叔合夥做小生意,叔叔完全掌握財政大權,每一年快過年了我們還沒有新衣服,都會更賣力地幫家裏幹活,然後趁著他們高興的時候,陪著小心,暗示「快過年了」或者小心翼翼地問「今天有沒有空,可不可以帶我們去買新衣服」。

其實我知道,不是他們沒有空,而是他們不願意給我們花錢。

最後他們會不情不願地帶我們去買衣服,雖然有時候可能只要一件外套。我們終於得到了新衣服,也不是開心,而是如釋重負,心情竟然和走過懸崖上一條狹窄的木橋差不多。

因為要衣服、買衣服的過程,他們隨時可能翻臉,隨時可能大發雷霆,我們隨時可能被斥責和抱怨。

我已經30歲了,但是只要回想起來,小時候的那種膽戰心驚還會回到我的身體裏。

那可不可以不要衣服呢?小孩子一年一年長起來,舊衣服會變短變窄變破啊。除夕是我們唯二買新衣服的機會,我們會過年全部一百多塊的壓歲錢小心地存起來,等天氣轉熱的時候買夏天的衣服。

第二是沒有愛。

從貧窮中穿過去,一定會受傷害嗎?不一定,如果有很多很多的愛保駕護航就不會。

熊貓先生的家境也很差,但是他心裏沒有多少與此相關的痛苦記憶,因為他的媽媽很愛很愛他。

兩三歲就被寄養,不給起名字,不給上戶口,回到自己家裏後不被父母疼愛,而被弟弟妹妹當成外人排斥,然後母親去世,爸爸變得酗酒荒唐,又開始過寄人籬下的生活……

這個世界上有愛我的人嗎?以前我會問自己這個問題,然後感覺自己是荒野裏孤零零的一棵樹。

我有零星點點地得到一些好心的同情和關心,來自老師、朋友、親戚、陌生人,但是真的沒有人幫我當成一個重要的人,一個長期會關註的人來愛。

第三是顛沛流離,居無定所。

很多人雖然在大城市裏沒有房子,但是老家的省會,老家的小城市,縣城,哪怕村裏,是有房子的,而我家裏爺爺奶奶留下的唯一的房子隨著村民外遷,隨著村子被遺棄而被遺棄。

所以我從小的記憶,要麽是寄人籬下,要麽是租房子住,當別人很自然地說「回家」的時候,我是很心虛和迷茫的,哪裏是我的家呢?

我對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歸屬感。寄養在親戚家,在親戚家是客人,回自己家也是客人,租房子住也始終有一種流浪感伴隨著我。

第四是自卑。

貧窮會讓人自卑,沒有人接納、沒有人重視、沒有人愛、被拋棄會讓人自卑,顛沛流離會讓人自卑,還有容貌上的自卑,我過去一直是自卑和局促的,我不喜歡自己的自卑和局促。

但是現在這些東西統統都被我克服了,我克服了自己的命運。

我找到了自己喜歡、覺得有意義的讀書事業,做到了擅長,也用自己最擅長的事幫助我的讀者和學員,在這個過程中實作自我價值,並且靠這份事業的收入在杭州買到了自己的夢中情房;

我找到了視我如珍寶、很愛很愛我的熊貓先生,有了聰明可愛,也很愛很愛我的小房子,再加上周到體貼的婆婆,我的第二家庭就像一個港灣一個懷抱。

外部的進展其實是內部成長的結果,最重要的是:

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向內看,不斷地向外學,不斷地向前走,一點一點地克服自己的弱點,一點一點地敞開自己,一點一點放下對命運的怨懟,慢慢變成一個內心充盈、堅定、自信、積極、溫暖、柔軟、自我接納的人。我學習做一個溫暖、真誠的人,也遇到了溫暖真誠的同伴。

我走了很長很長的路,終於走過人生的荒年,走到了人生的豐年。

時間教給我的第一件事是: 一個人的成長跟上年齡增長,就不會因為變老而慌張。

因為你知道這些年你都沒有虛度,因為這些年每一年你都有所成長,因為你知道要達成現在的樣子,必須要經過時光的淬煉,你就只會感謝時光,而不是抗拒時光 ,因為時光讓你變成了更好的人。

這些年我每一年都有清晰的目標,每一年我都鞭策自己去做一些突破,去做一些之前不敢做或者沒做到的事情,為了推進目標,我做了高頻率的反思和復盤,做了大量的閱讀和思考,我始終把自我實作當成最重要的事情來做。

很多人會想回到18歲,回到二十剛出頭的時候,我是一點都不想的,我是走了多遠的路,才走到今天啊,我才不要回到原點呢。

反過來,如果你只是虛長年齡,虛擲光陰,沒有成長,你自然就會慌張。

就像我們如果一天過得充實有意義,我們就會安穩睡去,坦然地迎接明天,如果一天荒廢了,到了睡覺時間我們就會慌張和焦慮,想透過熬夜的方式延長這一天,會後悔,會想重來。

從這點看,過一天和過10年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我總覺得,因為年齡增長而慌張,與其說是對未來的焦慮,還不如說是對逝去時光的虧欠。

所以,去做點什麽吧,要對得起時光。

02

和原生家庭和解不一定是和原生家庭和好

對於童年不幸福的人來說,原生家庭是成長必須要跨過的一扇門。

最近在看一本書,裏面有一個覺察練習是: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自己的父母,你會用哪三個?為什麽?

我第一時間跳出來的三個詞是: 拋棄、偏心、自私。

原生家庭是我的一個心結。

父母為了逃計劃生育生男孩,我兩三歲就被寄養,本來想送給姑姑的,姑丈不要,所以變成寄養。

不給起名字,不給上戶口,人家養只狗都給起名字,生個孩子不給起名字應該就是不打算要。因為一旦給了名字,就會有感情,這就是為什麽監獄裏不叫犯人的名字要叫號碼,這就是為什麽【陰陽師】萊恩倍晴明說名字是最短、最強大的咒。

後來姑丈去世,姑姑自己孤兒寡母,養不了我了,我被領回家。爸爸媽媽偏心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把我當成外地人來排斥。我在哪裏好像都是多余的,不被接納的。

然後母親去世,父親酗酒荒唐,又開始過寄人籬下的生活……

……

過去許多年後,我終於經濟獨立,有了自己的家庭,先生和我一樣都是窮孩子。我和時間賽跑,要趕在小房子上學之前攢首付買房,什麽困難都和爸爸說了。

他說:「你隨便什麽時候結婚,錢先給弟弟買房子」,我買了房和他說,他回答:「幾百萬的房子都買得起,弟弟買房就沒錢」,全然不提弟弟買房的錢裏將近三分之一是我的結婚彩禮金。」

同樣是孩子,弟弟就珍貴一點。

……

我和原生家庭的關系有一條主線,就是我對父母失望的不斷累積。

讀張愛玲的【小團圓】,對愛情線完全無感,但對母女線感同身受,就是一點點的愛和很多很多的失望,不斷積累,最終關系破裂。

當然,講這些,不是訴苦,也不是索要同情,我已經過了那個階段了,我想講的是我怎麽走出來。

這10年,我和原生家庭的關系經歷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蒙昧階段

雖然因為過度偏心和多次被拋棄而痛苦,但是從來沒想過父母有什麽不對。大人們說我性格孤僻,難相處,我很委屈,總是偷偷哭,我也想過我可能就是一個性格很讓人討厭的小孩。

後來懂事一點了,媽媽去世,爸爸酗酒荒唐,家裏很困難,讀書的目標很單純地就是想讓爸爸過上好日子。

但偶爾想起小時候的事,和親近的朋友講起小時候的事,沒有一次不是淚流滿面。

第二階段是:覺醒期

歸功於對重男輕女家庭女孩處境的公開討論,看了一些圍繞新聞、影視劇、生活貼文進行公開討論的文章,對我沖擊比較大的是電視劇【都挺好】播出的那波,和電影【我的姐姐】那一波。

我開始意識到:

原來我不是一個人,我是許許多多的女孩中的一個。再回望自己一路怎麽長大的,我終於知道怎麽解釋我的經歷,不是因為我有問題,我性格孤僻,我是討厭鬼,我不配得到愛,而是因為重男輕女,這是個體家庭裏的不公平,也是系統性的不公平,我感到了一種強烈的被剝奪感。

原來「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不對的,原來什麽都緊著弟弟是不公平的,原來我是有權利說「不」的,我是有資格指出那些虧待的。我拒絕不合理的要求,我拒絕犧牲自己,我不用自我譴責,不用覺得自己自私和醜陋。

然後我卡住了。

這個階段,我和原生家庭的關系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我等著你說對不起,你等著我說謝謝。

可是,爸爸是不可能跟我說對不起,他也不過是環境的產物,他甚至篡改了拋棄我的記憶,他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 「你就一個弟弟,你要知道疼啊」、「你要多幫著點他」、「你弟弟以後就靠你們姐妹倆了」。

上一個這麽做的姐姐是他的姐姐,他要生男孩,就把我丟給了他姐姐。他也不可能更新觀念,反思自己。

我也不想說謝謝,這條長大的路太痛苦了,我實在做不到像那些在愛裏長大的孩子一樣,輕松說出這兩個字。

第三階段:和解期

這是去年下半年的事,我終於想明白了一件事。

一直以來我弄錯了,和原生家庭和解,不等於要和原生家庭和好啊。

我一直以為和好才算和解,然後天真和自以為是地想把這些東西攤開和我爸爸講清楚,翻篇,然後開始新的關系。

結果他惱羞成怒,我的理解就是惱羞成怒,他的理解可能是我忤逆不孝,所以和我斷絕了關系。

我非常非常痛苦,覺得這個問題是無解的,我可能要帶著這個痛苦活下去。

但突然有一天,我意識到,和解不等於和好呀,我找到了出路。

和原生家庭和解,不等於非要和原生家庭和好。其實我早就和解了。

第一,我從來沒有把婚姻、事業、性格……人生中每一個過得去、過不去的坎,怪到原生家庭身上。

我真的見過很多人都三四十歲了,還在怪原生家庭導致自己現在怎麽怎麽樣。我覺得原生家庭無論帶給我多少傷害,它都決定不了我成為什麽樣的一個人,我們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我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意願雕刻我自己,按照我想要的方式設計和規劃我的生活。

之前遇到一個讀者,說原生家庭怎麽怎麽樣,所以恐婚恐育,可是我的想法不一樣,那個我無法選擇的那個家庭既然不夠理想,那我就親手建造一個理想的家庭。

原生家庭裏得到的傷,不一定要在原生家庭裏治,我們可以自己親手構建的第二家庭裏被治愈。

第二,我理解爸爸,並且對他不再有所期待。

我理解爸爸,我活在女性力量崛起的年代,我受過良好的教育,我是我所處的環境和時代的產物,他自然也是。他的觀念是一種系統性不公平的產物。

我理解爸爸,他只是普通人。

先是被中年喪妻的厄運打垮了,不像課本裏塑造的父親那麽堅強。但這種一蹶不振背後是巨大的痛苦和他對媽媽的深情。

他也疼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有點懦弱,有點平庸,有點想逃避責任,有點自己的小算盤,抗壓能力有點差,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對人生也缺乏規劃,不是我小時候想象的超人。

可是要求他無比堅強,要求他像一個超人,其實是有點過分的要求。

也不能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無私地愛著自己孩子的父母,就不切實際地要求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是這樣。他也有自己的困境和心魔。

我接納這件事。

但是理解,不代表傷害和我一直背負的痛苦就消失了,我很想說我不介意了,我不痛苦了,但是我必須對自己誠實,我還是介意,我還是會感到痛苦,我和爸爸之間的隔閡只憑我自己的努力恐怕無法消弭。

可能是我的修為還不夠,也許等我40歲的時候就好了,聽說心理學家有一種說法,傷害持續多久,愈合要用同樣多的時間。

但我學會了和這些經歷共處,把它當成我生命體驗的一部份,當成「我」的一部份,我甚至學會了從中汲取力量。

比如我的高度敏感,對寫作者來說簡直是超能力,這種能力來自我必須察言觀色才能生存的童年和青春期,我不會假惺惺地說感謝這段經歷,但既然這麽過來了,就往前走不回頭。

我花了一個下午梳理,把從小到大對原生家庭的失望時刻寫在了一個不公開的日記裏,我答應自己以後讓過去留在過去,留在這個日記裏,不再想,不再重復地為發生過的事失望,不再重復地被已經發生過的事反復傷害。

這個方法很有效。

我不再期待他的愛,也不再因為他偏心、不為我考慮、不夠愛我而傷心。我不再乞討和爭取他的愛,我也過了需要的年紀。

所以我決定,不再期待親密的父女關系,好好承擔贍養義務,他給了我生命和一些愛,不是很多,但有的,這應該感謝。

每年端午、中秋、春節、生日給錢,我和他沒話說,就讓先生打電話,他生病、做手術要花錢,我和弟弟妹妹平攤。如果以後有他想要和需要的東西,也買給他。

如果他不滿意,我也沒有辦法,世間許多事沒有因果,唯獨關系有確定的因果,在關系裏總是種什麽因,得什麽果,一個關系疏離的女兒也許就是他過去選擇和行為的代價,也希望他能和解。

關於和原生家庭的關系,重新達成自洽和平靜,是我30歲很大的一個收獲。

這是時間教給我的第二件事: 和原生家庭能夠完全解開心結,和好,當然很好,如果不能,不勉強也是一種放下。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不勉強和逼迫自己和別人做做不到的事。

03

追求成功、金錢、影響力、名校、容貌

本質上都是在追求生命自由度

20歲的時候,知道成功、金錢、影響力、更吸引人的容貌,都是人人追求的好東西。

雖然當時除了年輕一無所有,對這些東西都是求而不得,覺得可望不可即,但心裏總有一份扭捏,感覺追求名利、容貌是貪慕虛榮,在我們崇尚淡泊的傳統裏是一種不夠高尚的目標。

30歲和20歲不一樣的地方是,我明白了追求成功、金錢、影響力、容貌、名校,意義不在於在與他人對比中勝出,在人群中獲得優越感,它的本質是在追求生命的自由度。

想明白了這一點,我開始用另外一種視角看待這些東西,我也因此更坦蕩地面對自己的欲望,以及更寬容地看待其他人的選擇。

拿容貌來說,最近公眾號好姑娘光芒萬丈的號主老妖分享自己的整容經歷,讓我感觸很深。

她說,她過去幾年最大的心結就是覺得自己醜,然後前前後後花了52萬在面部整容上,可是花了這麽多錢,並沒有變成大美女,只是從「有點難看」變的「普通」。

那她為什麽一定要整容呢?

「因為我從青春期開始就一直活在被別人嫌棄外貌的待遇裏,永遠都只有我暗戀別人的份,很少有人喜歡我,只要我跟人表白,人家就說你不是我喜歡的型別。

我也有談過戀愛,但是跟我談戀愛的男孩子對我也非常的敷衍,就我沒有體會過那種很多女孩子有過的被男朋友捧在手心裏寵愛的感覺。

我處在這種明晃晃的歧視裏這麽多年,我非常非常渴望變漂亮。我如果能變得更漂亮一點,是不是就會有更多的人喜歡我,是不是我喜歡別人的時候也可以收到回應,我以為只要我整了容就會變漂亮,所以我努力賺錢然後把錢拿去整容。」

20歲的時候,我可能會無法理解,覺得這麽在乎外貌,在乎別人的看法是病態的,但現在我會覺得這是「未經他人苦」的一種自以為是,女生追求容貌,本質上追求的是一種擇偶自由。

美女喜歡一個人,單箭頭很容易就變成雙箭頭,可是一個被認為醜的女孩,她在感情上會遇到的挫折別人無法想象。我們都希望有一個人會不在乎我們的容貌,穿越人海來愛我們的心靈,可是容貌永遠都是第一關,過了這一關才有後面的故事。

她現在走出來了,放下了心結,坦坦蕩蕩地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但我覺得這得她自己去經歷、去放下,其他人可以鼓勵她,但是沒有誰有資格對她說教。

拿金錢來說,有一部紀錄片叫做【真實生長】,這部紀錄片拍了10年,拍的是北京超級名校十一學校的幾個學生的成長經歷,裏面有個學生的名字叫做陳楚喬,她的家庭家庭條件不一般,然後別人問她你有壓力的時候你通常幹什麽?她:「我好像從來都沒有。」

(陳楚喬)

有家庭兜底,她沒有任何壓力,最重要的是他不需要做什麽妥協。

喜歡創作,高二的時候就寫自己的小說,也可以拍自己的微電影,也可以在高中後直接去留學,現在也依然在從事自己喜歡的創作相關的工作。這就是人生自由度,她可以自由地嘗試任何她喜歡的事情。

換個小孩,可能家長就覺得小孩沈迷寫小說毀了,不是家長不開明,是窮人家或者普通家庭的孩子試錯成本太高。寫出頭了當然皆大歡喜,寫不出來耽誤高中3年,人生真的可能毀了。

這是人生選擇的自由度。

追求成功、金錢、影響力、名校、容貌,本質上都是在追求生命自由度,金錢帶來物質生活的自由度,生活方式的自由度,影響力帶來人際交往的自由度,名校帶來擇業的自由度,容貌帶來擇偶的自由度,這些東西人人競相追逐,是因為大家都知道它們都是能夠提升生命體驗自由度的好東西。

但,重要的是我們生命自由度,是我們的生命體驗,而不是這些東西本身,他們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在追求這些東西的過程中,被裹挾,被綁縛,被執念蒙住心智,獲得極其糟糕的生命體驗,反而更不得自由,那就是本末倒置,是愚蠢。

比如,為了更多金錢,把工作填滿所有清醒時間,比如,因為不滿意自己的容貌,因為沒有得到異性的愛,陷入巨大的容貌焦慮,完全否定自我的價值,付出巨大的代價去獲得容貌的改善,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維持美貌,而錯過生命裏很多美好的事。

04

生活規劃,應該和事業規劃一樣認真對待

說實在,到我這個年齡階段,身邊還沒有結婚物件的朋友是很焦慮的。

我並不是說,一個人一定要在什麽年齡結婚,世界上不止一種生活方式,世界上也是沒有正確的生活方式,只要不違法不傷害別人,每個人愛怎麽活都是自己的事。

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就是你順著社會時鐘的節奏走,是走得最輕松的,沒跟上社會時鐘就需要很辛苦地去達成自洽。

什麽樣才能達成自洽呢?

就是主動地選擇某種生活,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並且正走在那條路上。

最怕的是什麽呢?做生活規劃的時候太短視,走一步看一步,對人生一點掌控感都沒有,結果非常被動地陷入自己不想要的境地。

我發現很多人,對事業懂得提前規劃,但生活就習慣邊走邊看,我覺得應該像規劃事業發展那樣規劃自己的生活。

比方說,你明明是一個非常渴望家庭,渴望婚姻,非常想要小孩的人,那你需要把這些東西提上日程,積極主動地去爭取和促成,就不能太被動地等待,就像童話裏的公主等待著王子來拯救你一樣。

我23歲那年遇到熊貓先生,我覺得我能和他修成正果,很大的一個因素是那一年我把脫單當成一個重要的年度目標。我當時為了以適鄭重,每一年回老家過年都會把年目標寫在孔明燈上放風。

我很早就想清楚了我的原生家庭不幸福,老天安排給我的家人帶給我的更多是痛苦的記憶,如果我想要幸福的家庭,就只能是我親手建立的第二家庭,帶給我幸福記憶的,就一定是我自己尋找、挑選和創造的家人。

所以我就把這件事當成一個人生計畫來完成了,我積極主動地去社交,所以才沒有錯過熊貓。

當然了,我們想要的不一定都能得到,但被動等待,如果結果不盡如人意,會後悔。主動爭取,就算結果不盡如人意,也更容易接納,因為你盡力為自己爭取過了。

如果一個20歲的女孩子站在我面前,我會對她說什麽呢?我會說:

想要就積極主動去爭取,不要等到得不到的時候為了挽尊哄騙自己說「我不想要」,不想要就大踏步地向前走,聚焦到對你更重要的事情上。

想要什麽,不想要什麽,要早點搞清楚,想不想結婚,想和什麽樣的人在一起,喜歡什麽樣的相處方式,要早點搞清楚。

為什麽我用的是「搞清楚」,而不是「想清楚」呢,因為很多時候想出來的答案、問出來的答案不一定是真正的答案,要像小馬過河一樣親自去試試看,在嘗試中找到的答案,才是真正的答案,在嘗試中探索出來的生活方式,才是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05

極致自律,不一定是最好的生活狀態

20歲-30歲,這10年,可以說是我追求自律的10年,我一直以為最理想的生活狀態,是極致自律。我要追求的理想自我是極致自律的自己。

所以這10年來,我不知疲倦地push自己,讓時間被最充分地利用,讓效能最大化。我不允許自己浪費一點點時間,甚至連正常休息都沒辦法無愧疚地進行。

為了做到這一點學習了一堆的時間管理,精力管理和效能管理的技巧,在自己身上試驗各種各樣的自我管理方法。

然後我發現,我總是周期性地自律系統崩潰,狀態最糟糕的時候,什麽都不想幹,昏天暗地地追劇、刷手機,報復性地做一切不自律的事。

我拼盡全力去無限接近極致自律,但越來越發現它對我來說更接近於自虐,自我PUA。

我的弦繃得很緊,片刻不敢放松,我總是處於對自己的不滿意當中,總是在自我攻擊和自我譴責,我體驗的痛苦遠遠多於幸福,我才發現這並不是我理想的生活方式。

30歲和20歲比,我最大的一個長進就是學會了無愧疚地休息,明白了Sometimes it's important to do nothing.我們需要閑暇,需要花一些時間做和效能、和產出無關的事。

可能只有和我一樣努力上癮的人,才能明白為什麽我需要花費那麽長的時間學習和練習,才能做到無愧疚地、心安理得地休息。

但是,我的這種轉變並不是因為我領悟到了某種人生智慧達成的,我的這種轉變是因為我的人生終於進入了下一個階段。

為什麽我努力上癮,為什麽我片刻不敢放松,為什麽我一休息就愧疚?

因為我是一個窮孩子,我一無所有,我對未來充滿恐懼,我的內心是滾燙焦灼的生存焦慮,我唯一能把握的東西就是自己的努力程度,我必須聚焦於對自己的未來有幫助的事。

我沒有心思聽風看雲,我無法享受閑暇,只有把閑暇填滿才能緩解我的焦慮和恐懼。我沒有可以回去的家鄉,沒有可以提供支持的家人,我害怕自己無法在城市裏留下,害怕孩子得不到好的教育,害怕變成城鄉夾縫裏沒有立足之地的孤魂野鬼。

一個人被恐懼推著往前走的時候,她是無法享受當下的,當下正是她想逃離的地方,她只想奔赴更加光明的未來。

所以對這個階段的我來說,追求極致自律,不斷push自己,不算好的生活方式,但重來一次,我可能還是要這麽過十年。

一切因為我買房,因為我收入的大振幅提升得到改變,我好像終於熬出頭了,雖然不是一勞永逸的熬出頭,雖然人生總是千難之後有萬難,但我終於覺得自己有資格追求更好的生命體驗,有資格去探索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我剛開始很不習慣自己的這種轉變,懷疑自己是故步自封,是失去奮鬥動力,是想要躺平,後來我發現並不是。

這種轉變可以用馬斯洛需求理論來解釋,處於不同需求層次的人,所認為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不同的,他們的內驅力來源、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也是不同的,他們甚至是無法互相理解和互相說服的,就像白天不懂夜的黑。

30歲和20歲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內心少了很多自我譴責和自我攻擊。神奇的是,不再追求極致自律,不再拼命把時間填滿,不再把休息等同於懈怠,不再覺得時間沒有產出就是浪費,活得更放松一點,我反而比以前更自律,或者說沒有對自己步步緊逼,自律反而變得容易了。

比如早起,現在幾點起來我都無所謂,反而7點之前起床對我來說,變得很容易很常見。我不再像一個嚴苛的監工一樣盯著自己,反而能更聚焦目標,更輕松更快樂地做事。

06

接納自己,不要總把自己的不同之處當成不足之處

要說30歲比20歲的成熟的地方,有一點一定要講,那就是:更加地接納自己,不再總是把自己的不同之處當成不足之處。

比如:內向。

以前我把社恐、內向當成自己的缺點,想要改正,可是我現在接納了自己的社恐和內向。

我不認為這種特質是不足之處,只不過是我和世界相處的方式和別人不一樣而已。

它們的正面意義是讓我喜歡獨處、喜歡深度思考、喜歡鉆研、容易專註。這些特質多年後成就今天的我。

而一個人活得最自在、最幸福、最不擰巴的方式,就是過和自己的性格相適應的生活。

我社恐,我就透過寫文章這種方式讓別人認識、了解我,然後吸引別人來找我;我內向,我就花大量的時間獨處,然後閱讀、思考、寫作;我不喜歡費力經營很多關系,我就維持少量真誠的、深度的關系。

我的社交圈子是極簡化的,裏面沒有任何我需要辛苦維持的關系,也沒有任何我需要費力討好的人,我過得非常輕松和自在。

比如:高敏感。

我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情緒容易起伏,以前會覺得這是缺點,覺得情緒穩定才是優點。可是我現在覺得高敏感對我這樣一個寫作的人來說簡直是超能力,因為細膩的感受力,筆下才有細膩動人的文字。

20歲的時候,就是有意無意地去迎合某一種優秀的標準,很容易就把自己的不同之處當成不足之處,但成熟之後,就會慢慢地接納自己,不再逼自己去做不喜歡做的事,做出和自己性格相適配的選擇,慢慢摸索出和自己性格相適配的生活方式。

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接納自己是一生的功課,我以前一直以為人生就是自我雕刻之旅,把自己慢慢雕琢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但或許人生更是自我接納之旅,慢慢地愛上自己的本來面目,不再輕易被某種外部的標準裹挾。

我不敢說我現在已經弄懂了人生是怎麽回事,也不敢說我總結出來的就是人生真相,但我喜歡時光對我的雕刻,喜歡越活越通透的過程,喜歡熱騰騰的生活,我會繼續大步地向前走。

我知道我會解鎖更多新鮮的感受和對人生新的體會,我不知道下一個人生階段會遇到什麽,但我充滿期待。

- The End-


李小墨,「吸血鬼讀書法訓練營」創始人,樊登讀書簽約講書人,暢銷書【請停止無效社交】作者,公眾號【深夜書桌】。 小聲提醒,深夜書桌選單欄裏有個「完整書單」,裏面放了將近200本書的深度解讀,非常便於尋找和學習。另外我還整理了非常值得讀的理財、心理、育兒、名著、傳記、歷史、時間管理、豆瓣250等500+本書,歡迎愛讀書的你來,期待和你一起讀書哦~